周韞玉
摘 要:朱永新教授說:“教師是一根扁擔,一頭挑著課程,一頭挑著生命?!碧厣嗉壍慕嫴粌H可以提升班級的凝聚力,還可以使學生在班級活動參與中獲得有效發展。重點講述了特色班級的建構對班級凝聚力的影響。
關鍵詞:特色班級;班級凝聚力;作用分析;特色目標;特色活動
班級是學生的棲身之地,是其展示自己風采的主要平臺,一個班級就是一種文化,一個班級就是一種個性。當班級具有自身特色之后,才能使學生獲得個性發展的機會,才能使學生在濃濃的班級文化氛圍中產生歸屬感,進而增強班級的凝聚力,促進班級和學生的有效發展。要想有效發揮班級的作用,我們需要打造特色班級,以特色班級來凝練班級的凝聚力,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那么,我們為什么用特色班級來提升班級的凝聚力呢?其對班級凝聚力的提升有何作用呢?這是本文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一、特色目標:班級凝聚力的基石
如果說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那么,明確的目標則是班級形成凝聚力、班級不斷發展的基石。同時,朱永新教授指出,新教育就是“信”教育。一個班級要想具有開拓創新的凝聚力,首先要具備極具特色的班級目標,以目標為引導下,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其在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能積極地參與到班級活動之中,從而在協作中共同促進班級的發展。特色班級建設過程中所設定的班級目標并不是傳統的目標口號,也不是傳統的目標警示,而是以學生為中心所建立起來的極具個性的,且能將所有學生緊密聯系起來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特色目標。在特色目標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在班級活動參與中充分地展現其主體性,真正地將自己作為班級的主體,為了將自己的班集體建設得更加美好,紛紛建言獻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中,提升班級凝聚力,提升班級管理質量。而且,特色班級目標的建設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在這樣的目標引導下會產生平等意識、規則意識等,以此在遵守班級規則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各項班級活動,從而在班級體驗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較強的凝聚力,協力促進班級的有效發展。
二、特色活動:班級凝聚力的橋梁
特色班級的建設是以多樣的活動為載體的。而增強班級的凝聚力是以多樣的班級活動為主要手段的,學生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可以實現與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從而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建構出和諧的班級集體。與此同時,朱永新教授指出,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精神狀態,引導其體驗成功。因此,特色班級的建設,以其豐富多彩且極具特色的活動來提升班級的凝聚力。我在特色班級建設過程中,為了提升班級的凝聚力,往往會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以學生為中心組織特色活動。在新課改下,班主任組織班級管理教育活動的目的是實現教書育人。無論是教學行為,還是班級管理行為,班主任都要促進其有效發展。因此,班主任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以其生活發展的需求為依據,積極組織多樣的特色活動。比如,我在學生剛剛進入初中的時候,就組織了以“我的新朋友”為主題的班會活動。在此次班會活動開展中,第一步,我帶領學生參觀校園,使其在游覽的過程中,熟知校園的各個角落,以此對校園生活產生感性的認知,為其積極投身校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步,聯合所有任課教師,進行自我介紹和教學說明,以此使學生對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第三步,實現家校合作,與家長進行積極溝通,就教學安排與家長進行討論,以此贏得家長的支持,并鼓勵家長為學生書寫寄語,使學生在家長的渴盼下投身于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在這樣的主題班會活動參與中,學生可以自主地融入學校生活、班級生活之中,根據教師和家長的引導,產生歸屬感,進而為班級形成凝聚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以集體為中心組織特色活動。既然我們的特色班級是以集體為基礎的,那么,在構建的過程中,需要彰顯集體的魅力,使學生在活動參與中感受到集體的力量,樹立起集體意識,從而在融入班集體的過程中,增強班級的凝聚力。我在初中特色班級建構的過程綜合中,往往會立足班集體的發展情況,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如歌唱活動、拔河比賽活動、春游活動等,借此使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樹立起歸屬感和集體意識。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內容之外,特色班級的建構是以教師對學生的“愛”為核心的,當班主任在教學管理活動開展中,尊重學生、關愛學生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建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而使學生在親其師信其道的影響下,樂于接受班主任的指導,從而自主參與班級活動,提升班級凝聚力。
總之,在初中班級管理活動開展中,特色班級的建構可以從不同方面提升班級的凝聚力。對此,班主任要設定特色目標、組織特色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在其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下,積極參與班級活動,樹立集體意識,形成班級凝聚力。
參考文獻:
[1]帥玲玉.方寸修身,郵花潤心:以郵為媒,創建特色班級之路[J].小學教學參考,2017(3):88-90.
[2]胡保莉,胡曉娟.加強班級凝聚力 構建特色班集體[J].職業,2014(33):5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