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紅
班級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體凝聚力和良好班風的必備條件。縱觀二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想要搞好班級文化建設,無非要從班級環境的布置及學生精神的創建入手。
一、制定班級公約,促使自我管理
正如治水一樣,“疏導”勝于“堵攔”。讓學生針對自己所在班級的問題來制定具體可操作且更貼近于學生自己的班訓、班規。學生認可它,進而以自律的姿態去踐行,而不是被動地遵守。
首先,讓班規深入人心。班訓、班規出臺后,每位學生人手一冊,利用班會認真學習,學生自覺讀背,做到心中有數。每天早自習學生要集體齊呼班訓班規,達到自我提示、鼓舞士氣的目的。其次,管理到位、責任到人。我根據班規內容,根據學生個性特點、表現狀況,讓其有針對性地參與管理之中。我把班級中的每個同學合理安排在每星期的某日某時,讓每個孩子時時明白自己的職責,并且為了杜絕情況匯報中的不真實性,讓孩子們自覺進入自我約束管理之中。最后,讓班規成為課桌文化。班規是針對班級整體情況制定的,但執行起來卻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我要求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對照班規內容,每個人從中至少篩選3條以上的班規來為自己“對癥下藥”。為了隨時可見,要求把自己篩選出的內容進行“包裝”粘貼于自己課桌右上方,成為“課桌文化”,以便時時提醒自己。
二、布置教室文化,創設特色氛圍
教室是一切教學教育的主陣地,營造一個整潔、明麗、溫馨的教室環境,可以激發性情、陶冶情操,給人以啟迪教育,因此班級文化建設我首先抓好教室的環境布置。孩子們小的時候,教室的文化墻、黑板報主要是以我的操作為中心,我確定主題、分割板塊、想好內容、設計框架,當我把這些呈現于墻面時,剩下的插圖必須由他們自己完成,看到他們爭先恐后而又小心翼翼地在涂畫時,我感到了欣慰,看到他們因不滿自己的作品反復涂改時,我感受到了負責,看到他們因完成作品而笑靨如花時,我感到了分享。孩子們到了五六年級,我將此任務進行了交接,充分讓他們參與其中,彼此進行思維的碰撞、意見的商榷、決策的定論,這一系列的過程見證了他們的成長。班干部充分發動大家“有力出力,有物出物”,同學們有的忙著打字,有的忙著打印照片,筆跡工整的在認真書寫,美術功底好的在繪畫剪貼,好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有時候到最后工程快要“竣工”時,他們會要求我審查潤色,此時我會義無反顧地接受,因為它包含著一種期待與信任。
三、根據個體差異,調整目標設置
一盤散沙并不是沙子個體的一廂情愿,一個差班也不是學生個人的一意孤行。怎樣將不同的個體轉化成具有共性群體,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當了二十余年班主任,接手的班級都呈現“男多女少、男差女優”的狀況,本來男孩子天生就貪玩調皮,難以束縛,而男女比例又如此懸殊,所以,教育的進程是緩慢的。怎么辦呢?對于這些孩子,你不能將目標定得太長遠,所以,我將“不比智力比努力”定為我班班風,給每一個孩子創造努力進步的機會。在平時的各個大小競賽活動中,我都參與其中,為他們加油。成功時給予喝彩肯定,失敗時給予安慰鼓勵,時刻讓他們謹記:風景在路上,重在參與,享受過程。漸漸地,孩子們有了凝聚力與向師性,輸了的籃球比賽中,他們會總結方法,反思改進;贏了的足球賽,他們會在僥幸中重新衡量,繼續成長;接力賽的三連冠中他們會分享穩操勝券的喜悅……每一個精彩、遺憾、喜悅、不快的場面我都會用心拍攝記錄,并分享于班級群中,來見證他們的成長。智力有限,努力無邊,豐碩的果實離不開汗水的滋養,當一個個榮譽撲面而來時,一聲聲竭力吶喊、一次次歡呼雀躍是最好的自我嘉獎。
四、利用圖書一角,汲取精神食糧
米糧用以果腹,書籍卻能養性。書籍是精神食糧,一切的學習都以閱讀為中心。班級中除了張貼的名人名言外,我發動學生每人至少帶一本書放在教室專用的一角,并制定愛書規則,確定專門的管理員負責每天的借閱登記,并時刻向大家滲透:你有一本書,只要懂得與他人交換分享,你就會獲得花一本書的錢,讀N本書的資源共享原則。“利潤”的誘惑是巨大的,一本本書籍在孩子們手中傳閱,在心中開花,這種“低投入,高產出”的氛圍如果一直這樣濃郁,每個人將會獲得多么大的一筆“利息”啊!
五、師生共種綠植,構建溫馨環境
一抹綠植給人以希冀,更讓人在乏困之余神清氣爽。每學期開學伊始,我都會讓孩子們搜集不同的花種,然后帶領他們一起種植,并分組輪流照顧,通過這樣的方式為班級的美化盡一己之力。有的孩子還會從家里帶來一些花卉。在照顧花兒的過程中,有花開時的驚喜,也有花折時的悲傷……他們和花兒一起成長,一起怒放,這其中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到了花開時節,窗臺上、柜角邊、講桌上擺滿了品種不一、顏色各異的花卉,教室里立刻浸滿了春意。相信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習一定會事半功倍。
一份春華,一份秋實,在班級文化建設的道路上付出的是汗水,然而收獲的卻是那一份份充實而沉甸甸的情感。班主任只有用“智慧”來管理班級,才會孕育出一顆顆真、善、美的心靈,培養出一批批好學生,帶出一個個好班級。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