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星
從教二十年,也曾意氣風發,恨不能傾盡所學,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棟梁之材;也曾面對良莠不齊的學生,經歷從希望到失望的心路歷程。如今,當自己的孩子和所帶的學生一般大,親歷了孩子的成長過程,我急躁的心才漸漸地平靜下來,人也成熟起來了。面對學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內心總是不由自主地包容了他們的所有缺點和問題。我熱情地播下希望的種子,靜靜地期待花開的時刻。
有一次聽講座時,聽到專家的一句話:“教育30%的是啟發,70%的是等待。”當時就聽見有人感嘆:“這簡直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能等得住,期末考試能等嗎?”當時我想,成績已經改變了教育的最初目的。我們教給孩子的東西,應該是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生活的能力,而不是高分的技巧和手段。在分數、成績、升學率這些將教育量化的重壓之下,我們這些一線的老師應該堅守些什么呢?
剛到這個新班,就遇到一個老師和家長認為“無藥可救”的孩子。孩子活潑機靈,喜歡表現自己,但是學習成績真是馬尾提豆腐——提不起啊!數學老師反復講過的題,課后輔導班的老師給復習過,自己一做錯誤百出,小數點忘點了,應用題不寫單位,沒有答語。一考試整張卷子“滿堂紅”。背課文、背單詞,剛還會背,轉眼再背一遍,磕磕巴巴又背不出了。學習上的“不開竅”讓老師、家長和學生都筋疲力盡。“不開竅”只是一個表象,其本質其實與心理因素相關。孩子也許存在學習心理問題?在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關鍵要設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孩子做事丟三落四,對老師、家長的要求置之腦后,學習內容難以入腦,并非是頭腦、智力的問題,而是他在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時無目的,記憶時不講究方法,或死記硬背或是支離破碎的片段地記憶。我首先教會他記憶的技巧與方法,如理解記憶、兒歌記憶、分類記憶、讓他樂于記。然后培養他良好的思維習慣,積極,主動,靈活才是健康的思維。我還幫助他樹立自信心。因為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他總懷疑自己是錯的,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要么人云亦云,要么默默無聞,從來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和甜蜜。再加上家長經常因成績差批評、責罵他,孩子也認為自己差,非常自卑。我刻意多給孩子一些鼓勵,“你來試試。”“啊,老師最喜歡現在的你了!”變“你能行”為“我能行”。雖然他的成績起色不大,但是看到他已經能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仿佛聽到了幼苗拔節的聲音。
一顆優秀的種子,在陽光、水、空氣、泥土、肥料一切都最優時,它的成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也需要一段時間來長大,成長的過程是必須的。同樣,一個孩子,他接受知識也需要時間來消化、理解,才能轉化成能力。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能力,接受理解的程度也不同。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耐心地、慈愛地等待,和孩子一起經歷成長的過程,享受這個過程。如果要說些什么,請只說鼓勵的話,讓孩子加油的話,如果實在說不出這些違心的、好聽的話,就請靜靜地等待,用心聆聽,每一次錯誤都是他摔倒后爬起來的過程,每一次重犯錯誤都是他成長的足跡,其實孩子一直在努力,盡自己的能力在努力。
有一學生,課堂上愛冒怪音,課堂上常用小動作惹其他的同學大笑。有時候上課無緣無故用手捅別人,很多的同學都不愿與他坐同桌;學習習慣差,學習成績馬馬虎虎,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即使做完作業了,寫的什么字誰都認不出。下課在樓道里瘋跑,同學和老師都很嫌棄他。我通過家訪,了解到他父母離異,從來不管他,他從小與爺爺一起生活,只能吃飽、穿暖,對于他的教育卻幾乎為零。
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情況后,我分析這個孩子最大的問題是學習習慣太差,缺少管教,養成了自由散漫的習慣,長期缺少愛使他很喜歡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想引起別人的關注,因而才有之前那樣的表現。我相信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一切困難都不是問題,這個孩子也不例外,畢竟他還只是個孩子。
為了有針對性地做工作,我特意將他的座位安排在第一排,首先設法接近他,清除隔閡,拉近關系,并在學習上隨時給予他幫助,讓他感受到我對他的關愛。接著,我從生活上關心他,放學路上,我讓他等我一起走,和他聊一聊他在家的情況,還給他買過面包做早餐。在路上遇到他,有意識地先向他問好。只要他在學校有一點點進步就及時給予表揚、激勵,使他處處感受到老師在關心他、信賴他。后來,我還讓他當數學課代表,在同學們面前樹立他的威信,他逐漸改掉了課堂上管不住自己的毛病,并且愿意為同學們服務,與老師和同學之間的關系也融洽了許多。
面對我的學生時,我總把他們看成不同的植物。有的是松柏,挺拔、青翠;有的是楊樹、柳樹,平凡、普通;有的是玫瑰、月季,漂亮、美麗;有的是果樹,其貌不揚,但能結出果實;還有的是無名的花草,不起眼,但有他存在的理由。每一個孩子都有他們的特點,我作為他們的老師,盡力給他們正面的影響,千萬不能過多地干涉他們的成長,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們,打著為他們好的旗子,揠苗助長,失去自我的痛苦誰都不能忍受,溫柔地對孩子,千萬不要嚴有余而愛不足。
播下用愛浸潤過的種子,靜靜地等待,一定會聽到花開的聲音。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