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瑩
摘 ?要:習得性無助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持續經歷過失敗后在行為、情感以及認知上出現的一種消極態度,多出現在農村小學生群體中。本文從農村小學生現階段語文學習中存在的習得性無助現象成因入手,深入進行分析,明確其產生的影響,結合實際情況探索出合理的解決對策,以促使學生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語文教學;習得性無助現象;成因
引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要求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中習得性無助現象進行干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優化,幫助學生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提升學習質量。創新現有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樹立良好的自信心,為以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農村小學生語文學習中習得性無助現象的成因
(一)語文課堂教學理念傳統
在實際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的教學理念較為傳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不足,同時由于語文科目教學內容較為枯燥,學生詞語累積較少,經常在學習中出現不適應性,對于語文學科的認知不足,詞匯較為匱乏,逐漸失去學習興趣,甚至出現厭煩心理,最終導致習得性無助現象出現。
(二)語文學習失敗歸因不足
語文學習歸因不足也是現階段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例如,教師未能控制失敗原因,對條件進行限制,部分學生課堂上不注意聽講、學習態度較差,但教師未能正確進行分析,認為其影響較低,將失敗原因歸結于其他因素,如考試題目、運氣等,導致學生逐漸產生消極態度,形成習得性無助現象[1]。
(三)教師未能明確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教師對學生的情緒管理存在不足,未能合理引導學生進行情緒控制,學生自我控制能力難以提升,最終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未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知能力有限,容易產生錯誤的認知,如果未能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將導致學生難以控制自身的情緒行為,降低獨立學習能力。
二、農村小學生語文學習中習得性無助現象的有效干預對策
(一)合理采取分層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進行管理,明確學生實際情況,根據教學需求開展分層教學,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避免出現習得性無助。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體驗成功,通過感受成功的喜悅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創造正確的成功機會,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在實踐中得到成長,養成兩好的學習習慣。以實際為例,筆者定期進行詞語聽寫,將學生劃分為優秀、中等、較差三個等級,聽寫過程中要求優秀學生不可以寫錯,中等學生允許有兩個錯誤,較差學生可以正確書寫就可以,經過一段時間后,鼓勵各個層次的學生進一步發展,上升一個檔次,實現整體上進步,并對進步較大的學生進行表揚,幫助其逐漸樹立學習自信心,激發出學生自身的成就動機水平,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中,降低語文學習中的習得性無助,培養優秀的語文人才[2]。
(二)開展有效的歸因教學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靈活選擇歸因教學理論,并積極進行合理的訓練,將動機與歸因理念相融合,實現維度的創新,引導學生改變習得性無助,促使學生主動進行學習。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加強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幫助學生明確失敗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樹立榜樣作用,引導學生正確的歸因,提升分析思考能力。筆者在進行教學過程中,經常對未正確歸因的學生進行單獨的指導,并積極進行談話交流,幫助學生確認認知自身,并給予學生合理的鼓勵,選擇正確的方向努力,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三)引導學生學會情緒管理降低情緒的影響
情緒是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師應加強重視力度,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加強情緒管理,促使學生進行合理的情緒控制,降低負面情緒產生的影響,實現創新學習。例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求學生說出學習中最討厭的事情,并逐漸克服其心理,以享受的表情進行,持續一段時間后學生逐漸開始喜歡討厭的事情,并逐漸接受其內容,提升學習質量。通過合理的情緒管理,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降低習得性無助現象,克服自身的心理,逐漸對語文產生學習興趣,積極主動進行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3]。
結論: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積極進行創新,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完善,幫助學生進行情緒控制,進行合理的歸因,明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有效的引導,通過分層教學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遠離負面情緒,降低習得性無助現象。
參考文獻:
[1]董玲萍.淺談農村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J].發展導報,2018-11-09(018).
[2]蘭艷娥. 農村小學生語文學習中習得性無助現象的成因和對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7.
[3]張征.農村小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現狀與提升策略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8(02):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