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軍
(陽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陽江)
智慧型農業,其實主要是指將智慧經濟科學的應用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物聯網技術是發展智慧型農業的基本保障,在專業軟件與傳感器技術的支持下,利用電腦平臺能實現對農業生產的精準控制與管理。在我國發展智慧型農業,能提高農業生產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有效的優化,確保農業資源優勢能有效引導農業產業健康穩定的發展。
農業大數據,主要是在農業實踐中科學的融入大數據的基本理念,各項技術與方法等等。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能涉及到農業大數據,通過對各項數據的分析與研究,實現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根本目標。按照農業自身的特點與產業鏈劃分,農業大數據主要分為以下類型:農業環境與資源方面的大數據,農業生產方面的大數據,農業市場方面的大數據以及農業管理方面的大數據。
第一: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智慧化管理。根據大數據提供的相關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與整合處理,將其利用在農業生產的具體過程中,勝于傳統經驗對農業生產的指導與幫助,能直接提升農業管理與決策的準確性,提高農業產業的整體收入。第二:對各項農業資源進行智慧化管理。土地資源,水資源,各類生物資源,相關生產資料等等都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不斷加速的影響下,使得農業發展的資源日益減少。所以,利用大數據對現有的農業資源進行全面的整合與處理尤為重要,能直接提升農業產業的優質高效性。第三: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智慧化的管理。土地情況,水資源情況,大氣情況,病蟲害情況以及自然災害、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因素都對農業生產的實際效益具有重要的影響,而在大數據的作用下,能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系統全面的精細化管理,保障農業生產的有序進行。第四:對農產品的安全性進行智慧化的管理。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安全管理,大數據能實現對農產品的整個生產鏈進行嚴格的質量監管與控制,在安全風險預警機制的作用下確保各類農產品安全問題均能得到有效的管理與應對。第五:對農業生產的設施設備進行智慧化的管控。在物聯網技術與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能對農業生產的相關設備與設施的具體運行狀態進行實施監控與管理,不僅能及時發現設施設備運行過程中的問題,還能提高農業設備調度與管理的科學合理性,增強農業生產與經營決策的正確性。
將大數據應用在智慧農業發展中,離不開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例如,智能化的農業播種機,收割機,施肥機與粉碎機等等。而我國現階段的農業基礎設施普遍相對落后,有的地區甚至采用人工耕種的模式,更談不上利用先進的機器設備開展農業生產活動,這就給智慧農業大數據的有效應用造成了嚴重的阻礙與影響。在智慧農業發展中應用大數據,一方面需要具有高科技的農業機械設備,另一方面還要滿足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例如農村寬帶,光纖覆蓋等。只有充分滿足上述要求,才能給智慧農業中應用大數據提供良好的基礎保障。
數據來源是發展智慧農業運作方式的主要能源與重要保障,只有以豐富的數據信息為支持,才能提升智慧農業發展模式的科學性與可行性。數據信息來源的渠道多種多樣,例如政府提供的官方數據,各個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信息,各大平臺與網絡獲取的數據信息等等?,F階段農業生產中大部分的數據都是采取封閉式的管理,并未開放共享,所以直接制約著智慧農業發展過程中數據信息的獲取結果,無法給智慧農業中應用大數據提供有力的數據基礎。
獲取數據資源信息的主要目的是對其進行科學的使用。智慧農業收集的各項信息要展現給用戶才能實現根本目標,在數據信息的引導下,用戶能對農業生產的情況進行遠程監督與判斷。而現階段我國針對數據的應用方面過于單一,在數據分析與預測方面缺乏多樣性,必將阻礙數據資源作用的發揮與體現。
3.1.1 至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以來,給我國新農村發展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方向與目標,使得智慧農業發展模式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與強力推廣。各區域的地方政府應當嚴格按照國家政策的相關要求,結合自身農業發展的現狀制定完善的智慧農業發展方案與規劃,重視智慧農業發展的研發與推廣,培訓與基礎設施建設等等,加大智慧農業的專項資金投入,經濟困難的地區要給予相應的補貼與扶持。
3.1.2 對智慧農業的投資渠道進行科學的拓展,一方面積極引導擁有雄厚經濟實力與技術的大數據公司對農業大數據進行研發與處理,建立科學可行的農業物聯網企業。另一方面鼓勵其他社會資本主動融入到智慧農業發展領域之中,重視農業發展中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與完善,增強智慧農業發展過程中的法律性與約束力,確保大數據在智慧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優勢得到充分的體現。
當前農業大數據主要分為關系結構化數據類型,半結構化數據類型,以及非結構化數據類型等等?,F階段農業大數據主要是以非結構化數據類型和半結構化數據類型的形式而存在。而農業生產數據存在于農業生產方面,農業資源方面,農業環境方面,農業市場與消費方面,以及農產品的安全方面等等,在傳感器技術,GIS技術,無線檢測技術以及射頻識別技術的保障下,能對這些方面的農業數據信息進行全面的收集與整理,技術人員通過觀察農作物各個生長階段的檢測情況,就能對農作物的具體生長情況具有科學的分析與把握,還能及時發現農業資源以及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判斷是否存在自然災害等等。在遙感技術不斷進步的影響下,對農業生態資源分析調查的有效性與準確性不斷提升,不僅能清楚的了解農產品的庫存情況,流通與實時消費數據,還能對農產品的具體生產過程進行系統的查詢,既能有效保障農產品的安全性,還能提升農業產業鏈管理的精準化與智能化。
3.3.1 對大數據的獲取方式進行充分的拓展,對獲取的各項數據信息進行科學嚴格的過濾與篩選,保留具有利用價值的信息資源,并且對數據價值進行深入挖掘,提高數據信息的利用價值。依據數據信息對農業發展行為進行分析與預測,給農業智能管控工作,農業數據預警工作以及農業生產環境監測工作等提供相應的依據與幫助,保障農業發展的穩定性。
3.3.2 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電商網絡平臺,并對其它網絡平臺的農產品數據信息進行科學的住抓取與分析,實現對自身農產品網絡銷售模式的有效引導與創新,確保當地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得到充分的拓展,由此提高農民的綜合收益。
3.3.3 及時建立完善的物聯網檢測體系。在傳感器技術與物聯網技術的作用下,對農業生產數據進行全面的監控與及時的傳遞,并對獲取的數據進行科學的分析。不僅需要對農業生產管理各環節的情況具有詳細的掌握,還要對政府及科研機構的農業研究提供相應的數據信息,由此增強政府及科研機構對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加速現代化農業與信息化的融合,提高農業管理的科學性與規范性。
3.4.1 提升大數據在農田污染方面的應用效果。利用大數據對農田污染情況進行全面的融合分析,對不同的污染物進行針對性的分析,掌握其實際演變規律與特點,建立科學完善的統籌治理規劃方案,層層推進污染治理的力度,保障農業清潔生產的全面性與徹底性。
3.4.2 在耕地質量退化中科學應用大數據。耕地質量退化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影響,并且耕地質量退化具有明顯的復雜性,所以相關部門要重視耕地質量退化,并且要結合農業部門,環境部門以及國土部門等提供的相關信息數據,對耕地質量退化情況進行科學的改善處理。例如,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數據信息進行深入挖掘與分析,增強生態環境預判的準確性,由此提高耕地質量改善措施的有效性與可行性。
3.5.1 嚴格按照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的整體戰略部署,結合現有的相關資源,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智慧型農業發展模式。要充分結合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優勢,客觀認識我國農業的基本情況與地區差異,不斷的完善智慧農業發展模式的科學性與可行性。
3.5.2 重視技術人才與先進經驗的引進和借鑒。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全面激發與調動農民在智慧農業發展中的積極主動性,激發農民自主學習與提升的意識。另一方面,利用政策支持,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提高農民隊伍的創新意識與綜合能力。此外,強化校企合作模式,提高與農業高等院校的合作力度,拓展合作方式,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基礎保障。
3.5.3 制定科學的智慧農業發展戰略部署。對政府的頂層設計進行科學的強化,提高政府部門與農業生產部門,科研部門,推廣部門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對農業科研項目審批流程進行科學的簡化,保障智慧農業發展工作中的相關技術投入。同時,建立智慧農業與大數據產學研究項目與專項創業基金,積極引導社會其他主體資金投入到智慧農業發展之中,增強智慧農業發展的資金保障。最后,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智慧農業信息的交流與共享,促進不同區域農業技術問題的交流與探討,推動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利用科學的方式將大數據與智慧農業進行充分的融合,是以智慧農業發展模式實現農業經濟穩定增長的主要方式。為此,相關部門要對大數據在智慧農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進行科學的應對處理,才能確保大數據在智慧農業發展中的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順利實現發展農業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