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鐵鑫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進一步拓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下,作為新型城市化的嘗試,特色小鎮建設應運而生,并在全國范圍內得到積極響應,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農旅特色小鎮作為特色小鎮的一種細分類型,也受到了普遍關注。國內學界對于農旅融合進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農旅融合的概念和內涵、農旅融合的模式、農旅融合發展的現狀、路徑等。張文建(2011)[1]認為農旅融合是產業融合、服務業發展或城鄉融合的產物;王玉婷(2016)[2]總結了農旅融合在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系統性、動態性、創新性等特征;田曉霞等(2013)[3]提出了農旅融合的幾種模式:延伸融合、滲透融合、整體融合、要素融合等,對相關領域的實踐產生了指導作用。
對于特色小鎮的理論研究,主要包括內涵、意義、規劃方法、創建路徑等方面。孫鶯等(2017)[4]分析了特色小鎮的內涵;姚尚建(2017)[5]分析了特色小鎮建設的影響和意義。在實踐探索方面,宋為等(2016)[6]對浙江省特色小鎮的建設實踐進行了研究,尤其是對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的支撐體系進行了分析;徐夢周(2016)[7]從生態建設的角度研究了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的經驗。
特色小鎮是指以某一特色產業或特色環境因素為憑借而打造的綜合建設項目,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準確的產業定位和鮮明的旅游特征。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將特色小鎮建設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
農旅特色小鎮是特色小鎮的一種類型,是以特色農業產業為依托,并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一種交叉性新興業態,它整合了農業、文化、科技、創新等資源和要素,在充分發揮本地區農業基礎條件和產業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對特色農業旅游資源、文化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開發,打造具有農業文化內涵和農業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鎮。農旅特色小鎮區別于其他特色小鎮的內涵要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旅特色小鎮以特色農業為發展基礎,依據本地區的農業資源優勢和特點,通過對生產要素的高效配置,構建效益良好、特色鮮明的農業生產體系。換句話說,這種新業態必須立足農業,通過發揮資源優勢和獨特魅力進行打造。
農旅特色小鎮是一種將農業功能和旅游功能有機融合的新型業態,農業發展是旅游開發的基礎,旅游開發是特色農業的延伸和拓展,既注重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又兼顧旅游開發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將觀賞體驗、健康養身、度假休閑等旅游元素融合進來,體現了鮮明的農業旅游特點。
農旅特色小鎮的開發融入了內涵豐富的農業文化,既有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風俗文化,又有農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并傳承至今的獨特農業生產系統,是對農耕文明、鄉村風俗、鄉村歷史文化的體驗式開發和展示。
農旅特色小鎮是農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涉及的產業具有綜合性特點。涵蓋了農林牧副漁、旅游、文化、科教等不同門類的產業型態,不同的產業型態又對應著不同的產業要素。以旅游業為例,就涵蓋了吃、住、行、游、購、娛等產業要素,涉及商業、貿易、交通、金融等不同的產業門類。成功的農業特色小鎮必定是集產業、旅游、文化于一體,融合了生產、生活、生態的綜合性小鎮。
農旅特色小鎮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體驗性。農旅特色小鎮的體驗活動主要有鄉村農耕原真體驗(陸地農業、水上農業等)、鄉村文化品賞體驗(鄉村節令節慶、鄉村特色建筑等)、鄉村工藝學習體驗(生活工藝、藝術工藝等)、鄉村康療養生體驗(鄉村特色運動、鄉村特色療養)、鄉村趣味休閑體驗(動物休閑活動、植物休閑活動、夜間休閑活動、特色休閑活動等)、鄉村美食品制作體驗、鄉村科教體驗等,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體驗活動,可以使游客獲得參與感、愉悅感。
鄉土性是農旅特色小鎮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鄉村特有的自然環境、獨特的傳統文化以及完全不同于城市的原鄉氛圍,是鄉村旅游開發的重要依托。鄉土文化是農旅特色小鎮的靈魂和根本,在開發過程中,必須十分強調尊重自然、尊重本真,并借助現代化手段,不斷為農旅特色小鎮注入文化內涵,使其承載更多的鄉土文化記憶。
3.1.1 國家層面
國家高度重視特色小鎮的建設工作,將其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方式。2016年國家相關部門下發《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隨后下發的系列文件中,對特色小鎮建設的選拔、標準、要求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性意見。
3.1.2 地方層面
為響應國家相關部門的文件精神,各地紛紛出臺了關于農旅特色小鎮建設的實施方案和細則,主旨是將現代農業和小城鎮發展結合起來,實現農旅小鎮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在政策層面為農旅特色小鎮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比如江蘇省農委啟動了“12311”創意休閑農業特色品牌培育計劃,嘗試用3-5年時間構建一個具有示范效應、引領全國的創意休閑農業互聯網平臺。浙江省出臺了《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用五年時間創建100個特色小鎮的目標,對包括農旅特色小鎮在內的特色小鎮概念及如何創建等作了具體規定,有力地促進了農旅特色小鎮的建設步伐。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擁有悠久的農業文明歷史。源遠流長的農業文明涵蓋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創造了無數物質文化遺存和精神文化資源,為建設農旅特色小鎮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我國幅員遼闊,千變萬化的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造就了豐富多彩的農業文化景觀類型,體現出地域多樣性特點;不同民族的發展既自成體系,又多元交匯,體現出民族多元性特點;中國的農業文明產生于鄉村、植根于鄉村、發展于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始終保持著自身獨有的特色和魅力,體現出鄉土性特點。正是這些特質,對國內外游客產生了強大的旅游吸引力,為農旅特色小鎮的建設打下了基礎。
根據相關部門統計數據,2018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數約為55.4億人次,收入約人民幣5.1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76%和12.3%。這其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更是蓬勃發展,接待游客30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農業生態旅游接待游客數量將年均增長10%以上。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到,我國農業旅游的游客數量十分充足,為農旅特色小鎮的發展提供了穩定而可靠的客源保障。此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城市居民對于回歸自然、親近鄉村的需求更加旺盛,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舒適的現代生活設施、完善的服務體系的農旅特色小鎮無疑是都市游客的首選。
農旅特色小鎮開發的基礎在于獨特的地方魅力,必須緊緊圍繞“農”字進行差異化定位,并確定自己的主題。在開發過程中,要尤其注意挖掘和保護歷史文脈,彰顯鄉土氣息。一方面,要注意農旅特色小鎮田園環境的保護,防止現代化城鎮建設對鄉村整體風格的破壞,處理好保護和建設的關系,既滿足游客對于鄉愁的追求,又能保證旅游體驗的舒適性。另一方面,要積極做好小鎮歷史文化遺存的摸底、分類、整理工作,特別是對具備旅游屬性的傳統手工藝、鄉風民俗、曲藝等要進行傳承和保護,使農旅融合小鎮成為鄉村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展示窗口。
農旅特色小鎮的規劃設計應突出生態性、環保性,以打造生態小鎮、低碳小鎮、綠色小鎮為目標,準確把握好特色和農旅之間的關系,切忌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效益。在小鎮的規劃設計中,應遵循農業的原汁原味,發揮旅游業的產業融合特性,著力構建產業一體、生態集聚、農旅雙鏈的農旅綜合體,走出一條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產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小鎮的規劃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優勢農業資源并加以整合,通過現代農業+城鎮,實現新型城鎮化發展區、消費產業聚集區和旅游景區的一體化發展。
農旅融合的前提是特色農業的發展,必須要加快一、二、三產之間的有機融合,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當前,要注重農產品品牌建設,借助高新技術提升產品科技含量,打造一批精品農產品品牌;同時,大力建設農業示范基地,實現農業產業集聚,發揮規模優勢。在做強一產的基礎上,加快農業與二產的對接力度,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前伸、后延,并以供給側改革為依托,創新農業產品加工技術,促使加工企業轉型升級。在“接二”的基礎上,加快農業“連三”進程,實現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放大三產融合的疊加效應。
農旅特色小鎮要將發展文化創意農業作為創新點和突破口,在農業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等環節中融入文化創意元素,重點可以從創意產品、創意景觀、創意民俗、創意生活四個方面開展打造。文化創意農業的第一層次是農產品的創意,包括農產品形態創意加工和農作物的科技改造;通過營造創意化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對農業田園和民居庭院進行創意景觀營造;將時代文化和流行文化與鄉村民俗文化相融合,賦予鄉村民俗新的生命力,在變遷中活化發展;通過對農旅融合小鎮鄉村生活主題的提煉和創意表達,實現對小鎮鄉村文化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造,進而帶動產業結構調整,達成鄉村振興的建設目標。
首先,要將旅游的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全面融入特色小鎮建設中,通過旅游品牌建設,實現農業旅游的特色化發展。通過連線打造、連片推進,促使農田變景區、勞動變體驗、農產品變旅游商品,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其次,要錯位發展、有序推進。在開發過程中,注重內涵式發展,著力打造一批農業旅游精品項目和品牌,以精耕細作和循序漸進的方式,實現農旅融合小鎮的可持續發展。第三,要發揮旅游功能的疊加效應,配套建設和完善餐飲、住宿、游覽、購物、娛樂等旅游基礎設施,特別是體驗性游覽項目的開發,不斷提升特色小鎮的旅游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