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燕蘋
(江蘇海洋大學 商學院,江蘇連云港 222001)
作為江蘇三大名茶之一的云霧茶是產自連云港市的傳統名茶。據統計,目前該茶的種植面積有兩萬余畝,分布于連云區、云臺山景區與高新區的山區。2017年,茶葉年產量共453噸,產值達1.26億元。因兒茶素和咖啡堿含量高使該茶的滋味鮮濃,受到日韓、新加坡等亞洲地區以及歐美一些國家消費者的青睞。然而,盡管國內外市場對云霧茶的需求量不斷增長,但現有茶園普遍缺乏創新,高品質茶葉年產量有下降的趨勢。加上缺乏專業的營銷人才與營銷手段,國際市場開拓潛力不大,直接影響到云霧茶產業的長遠發展。此外,隨著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針對茶葉設置的技術性壁壘不斷提高,連云港市茶葉出口面臨的挑戰也將越來越多。
作為世界茶葉生產與出口大國,中國各個省市在推動當地茶產業發展、打造茶品牌、傳播茶文化等方面都在積極展開富有成效的工作。連云港市茶產業近些年來也憑借自身的各種優勢取得了較好地發展。
連云港,古稱“海州”。此地山海交匯,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其中,云霧茶主要產自云臺山。該片山區常年都是日照豐沛,水氣充足,土壤肥沃,為茶葉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再加上山區人居較少,自然環境保存良好,污染問題極小,產品的綠色環保性得以確保。
云霧茶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藝而著稱,更于2009年被列入江蘇省第二批非遺保護名錄。隨著近年來生產規模化與機械化的發展,制茶也開始由粗加工轉向精加工,產品品種逐漸增多,同時也通過改善包裝和品牌建設來提升產品檔次,突顯產品的差異化,其經濟效益有一定的提高。
早在北宋,海州就是主要的茶葉產地,也是當時六大茶葉集散地之一。如今,以連云港云臺山、花果山與宿城茶場等主產區致力于以西游文化與山海文化為宣傳主題,通過多種類型的文化活動與交流,來為當地茶產業發展過程中增添更多的人文歷史特色。目前開發了以“猴鄉”、“一山一海”等為代表的茶品。
盡管連云港市通過多種方式推動茶產業發展,打造本地品牌的國際知名度,但是當地云霧茶相較于廬山、天臺山等其他地理標識的云霧茶,無論是在生產工藝、包裝策劃,還是在品牌打造與行銷推廣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受到茶葉出口所面臨的技術性壁壘的影響,目前茶葉出口效益并不盡如人意。
首先,連云港茶園種植面積逐漸擴大,茶葉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當地日照時間不長,生產周期較長,歷來產量就不高,再加上整體茶葉生產科技水平偏低,直接茶葉生產過程中的集約化經營程度較低,規模優勢難以實現,采收量就顯得更少,無法充分地滿足國內外消費者的需求。而茶產品國際市場上的種類繁多,產品的可替代性較大,致使連云港云霧茶市場占有率一直無法大幅度提升。與此同時,受到當地茶農文化素質水平的制約,長期以來茶葉深加工產品及高附加值茶制品的開發力度不足,產品種類較為單一。盡管2012年連云港市茶葉協會成立之后積極引導創新研制云霧茶紅茶生產技術,實現云霧茶紅茶從無到有的突破,但是由于起步晚,產量低,國內外市場占有率與知名度都不高。
其次,連云港當地的茶葉經營模式多以小村茶葉合作社為主,現有茶園普遍缺乏創新意識與品牌意識。2010年,原新浦區茶葉產業協會獲得“連云港云霧茶”中國地理標志商標,但只有野仙茶葉有限公司和市汝地茶葉專業合作社等極少數較大的經營單位被授權使用該商標。眾多小村茶葉合作社的分散生產、加工與銷售的模式造成茶產品的品質參差不齊,同時又缺乏當地行業龍頭企業的引領,最終無法集中打造一流品牌。目前,在云霧茶主產區內的現有茶葉品種繁雜,時而會出現未經授權就使用注冊商標來包裝產品的現象,從而形成茶葉市場經營秩序混亂的局面。這與當前茶葉的國內外市場消費都逐漸走向優質化與品牌化的趨勢是極其不相匹配的。這種小村茶葉合作社的經營模式只能帶來連云茶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產品內涵價值低與品牌信賴度低。
第三,縱觀整個國際市場上,隨著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的崛起,世界茶葉貿易格局大變。中國的茶葉貿易在短短幾十年中就經歷了繁榮、蕭條到復蘇的幾個階段。因此,“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營銷理念早已過時。近些年,連云港茶產業發展的變革重點主要是放在生產環節。在抓產品品質的同時卻忽略了專業的營銷人才和有效的營銷手段的重要性。長期以來,連云港云霧茶在產品宣傳上沒有側重點,產品包裝方式沒有特色,無法引起國外消費者的關注。常年多以參加各國展會或者國際茶博會等較為單一的形式來在國際市場中試水。結果就是在國內外眾多的茶產品中無法樹立自身鮮明的品牌形象,形成目前“地產地銷”的尷尬局面,茶產業進一步增值的空間不大。
第四,多年來,技術貿易壁壘(TBT)一直是茶葉出口增長的主要障礙之一。連云港茶產品主要的出口市場是日韓等亞洲國家,這些國家一直注重農藥殘留限量檢測,且標準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除了農藥殘留之外,包括歐美等國家或地區在內的其他茶葉主要出口地正日益關注茶葉中的非農藥污染物限量,例如高氯酸鹽、生物堿等。國際市場上對茶產品生產設置的高標準是為了迎合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關心食品安全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也是對茶企的生產工藝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的確凸顯出連云港茶產品存在的品質問題。由于茶產品并非連云港市農產品發展中的重點培育產品,因此在建立茶葉質量安全的監督體系建設方面起步有些晚,茶產業相關監管部門的合作并不緊密,造成在茶園建設與管理、產品的采摘與加工、成品的包裝與銷售等一系列環節上,并沒有形成一個嚴格統一的標準和流程,從而導致質量監測和產品分級都無法有效實施。在當前國際茶葉市場“標準化”已成為全球茶企的共同追求的趨勢之下,茶產品能否做到真正的綠色環保,成為了放在連云港茶企面前最為嚴峻的問題之一。
從上述分析中不難發現,連云港茶產品在走向國際市場的過程中,在品質把控、品牌塑造、營銷創新等方面都需要下大力氣。盡管技術性貿易壁壘對茶產品的出口是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但同時對于茶葉生產與制作在科技創新、質量監控與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面也是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一,進一步完善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宏觀引導職能。應當由市政府牽頭,連同包括連云港農業委員會、連云港茶葉協會、連云港檢驗檢疫局與商務局等部門在內的相關部門,提升各部門的行政管理服務意識,通過制定中長期的茶產業發展規劃以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最終目標是要確保產品生產有統一規程,產品質量有嚴格的檢驗標準,產品包裝有鮮明特點,產品營銷有多渠道平臺。
第二,針對茶產業無領頭企業的窘境,在連云港茶葉協會引導下,加上茶農的自發組織,茶葉專業合作社正在逐步增多。接下來應當在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變革之下,進一步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突破行政區劃的約束,集中各方資源與優勢新建高標準茶園。同時通過財政扶持等優惠政策鼓勵骨干茶場加大科技投入,突破自然環境的制約,做到茶園種植集約化與規?;?、生產標準化與產業化、銷售品牌化與國際化。
第三,進一步深化文化元素在連云港茶葉開拓國際市場過程中的影響力。當地政府應該大力支持對制茶技藝的經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在產品銷售環節,將云霧茶自宋朝巔峰時期以來的發展歷程與此后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作為宣傳要點,提升國內外消費者在品茶過程中所感受到的一份有別于其他茶品的文化內涵。
第四,充分發揮連云港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的示范帶動效應。經過近十年的建設,目前連云港共建成3個全國性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5個省級出口食品農產品示范區,示范基地超過了30個。產品涵蓋蔬菜、泥鰍、紫菜等多個品種,成為江蘇省擁有出口食品農產品示范區(基地)最多的城市。接下來,相關部門應該聯合起來積極就茶葉生產與出口推行類似的質量安全示范區。充分根據國際茶葉市場發展趨勢,完善示范區內的生產標準,以減少貿易壁壘帶來的負面影響,樹立產品的質量聲譽。
第五,2017年,連云港市被認定為我國農業部首批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是江蘇省唯一入選單位。連云港市可以借助當地農業資源的優勢,利用試驗區內一系列優惠政策,與國外經營者積極展開茶葉科技園的國際合作,充分根據國際市場茶葉生產的相關標準,改進當地茶產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吸取國外茶葉規模化、標準化和規范化的生產經驗。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合作者現有的多種國際營銷渠道,節約市場營銷成本的同時,利用更多的機會提高連云港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市場份額與產品知名度。
第六,進一步拓寬茶產品的國際營銷平臺。每年除了組織茶企參加各國國際食品展等重要國際展會以外,應該以江蘇農業國際合作洽談會作為連云港農業對外進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由主動走出去宣傳到積極引進來交流。同時與連云港其他產業,如旅游業、物流業、會展業等有機結合,讓國外的茶產品潛在合作者與消費者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連云港當地茶產業發展的歷史與優勢。
總的來說,連云港茶葉無論是在茶品差異與品牌建設,還是在產品包裝與營銷推廣,乃至文化傳承方面,都與其他茶種與品牌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作為一種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產品,隨時科技水平的進步,加上國內外市場飲品消費趨勢的變化,茶產業可以為連云港市外向型經濟的高質發展提供新的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