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昕
(南通大學,江蘇南通 226019)
我國教育發展根據學生的經濟狀況心理狀況,近些年來陸續出臺多項關注政策,通過各項政策的推出幫助貧困生心理、學習等多方面共同發展。面對高校中的特殊教育請帖,政府等相關部門除了加強對學生經濟方面的救助,更要關心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在學校、教師、同學的關心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我國發展以建設小康社會為主要目標,但部分偏遠地區仍然處于經濟落后階段。隨著中國基礎經濟的快速發展,偏遠地區與城市之間的差距逐漸明顯,不但生活環境貧困,偏遠地區學生受教育已成為教育事業發展最急需解決的問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教學資源的落后,導致偏遠地區學生就讀高等院校的機會更加困難,經濟水平教育水平都是限制學生發展最主要的原因,但偏遠地區學生仍然自強發展考入高等院校,學生獲得了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高校都會存在貧困學生群體,作為具有特殊性的學生群體,高校應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關心與學習狀況的關注,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發展。
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推動了高校的基礎辦學措施,高校的辦學規模擴大,增加了學生招收總數量,貧困生群體占比例也逐年增高。國家為幫助貧困生繼續學習目前已生成了一套相對健全的貧困資助體系,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可以通過高校的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儉學、特殊情況減免學費等多項政策,來緩解家庭經濟壓力,通過多元化的資助體系幫助學生完成高校教育,在政府與學校等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我國貧困生教育資助體系已取得明顯成果。各項資助政策僅在學生的經濟角度下減緩了學生家庭壓力,但是高校更應該關注的是學生心理狀況與學習情況的發展。因偏遠地區教育文化發展的理念差別會使得學生的思想狀況與文化狀況與現如今的教育理念發展有所差異性,很多學生都是因為缺少學校與周圍高校對其關心與心理疏導,最后產生心理問題而導致放棄學業。高校的經濟資助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學生的壓力,但更重要的是關心學生各方面的發展狀況,幫助樹立學生積極成長心態來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
高校貧困生具有勤儉節約,學習刻苦等多項優良品德,當學生獲得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后會額外珍惜。但部分學生會因為城市生活與與其生活狀態格格不入而處于尷尬局面,若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及時得到學校的疏導,很容易會產生自卑心理等一系列負面情緒,當學生的生活充滿負面情緒,很容易影響學習狀態。當學生對前途處于迷茫或悲觀的狀態下,很容易會造成人際交往障礙性。當高校學生面臨經濟壓力與心理壓力雙重負擔下,會對學生學習狀況產生極大影響,無法對自我價值進行正確認知,嚴重情況下會因消極心理狀態發生違法違紀事件。在高校所發生的案件中,若主人公為高校貧困生,很大程度都是因為心理問題未得到及時疏導而走向錯誤的發展方向。
學生若長期存在過大的心理壓力會降低其學習的動力,高校教育主要是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發展,教師在完成日常授課任務后,要主動關心學生課下發展狀態,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能力與積極健康的心態,從而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綜合發展。學生在學習時是最容易獲得成就感的過程,通過不斷得到心理認同從而激勵學生正確發展高校貧困生最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的主要原因是經濟落差,英語周圍學生過大的差異性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缺乏信心無法得到自我認同。學生在制定發展目標時,也會因錯誤估計自身實際價值而制定過低目標。若學生長期處于負面情緒下發展,很容易對學生思想做出錯誤引導,從而去阻礙學生追求更高發展的思想價值與實現人生理想。
偏遠地區的教育程度與高校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差異性,當學生面臨中學學生身份到大學學生身份轉變期間,會面臨學業上的壓力。學生通過高中努力學習進入大學,但卻在大學課程學習時會因學習接受程度不同而影響學習成績,很容易降低學生自信心。學生無法及時完成身份轉變,無法適應大學生活狀態,都會對學生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如果學生在大學發展中無法制定發展目標則會處于迷茫階段。
大學生活與高中生活相比具有更多文化特色的相關活動,在偏遠地區教育最主要的是加強學生的知識培養對于學生的文化特色教育發展卻有所落后。在社團活動與文娛活動中,因學生對該項技能的不熟悉,使得其無法參與群體活動中,因心理負擔無法開口求教,各方面原因都限制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在大學生活中若未積極參與群體活動,無法鍛煉學生的交流能力,長期發展很容易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從綜合素質教育發展也影響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
高校的貧困生資助體系要做進一步完善,通過增加救助渠道來減緩學生極其家庭的經濟壓力,并明確各類獎學金的評價體系,使學生通過學習可以獲得更多的經濟支持。勤工儉學是學生解決經濟問題最主要的途徑之一,高校的資助體系應增加對學生勤工儉學的崗位提供,再增加校內勤工儉學崗位為基礎,擴大學校與外部企業的合作交流,為學生爭取更多的資金資助與崗位提供。并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統建立勤工儉學助學庫,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的資金問題。不同高校根據學校自身發展特點,制定不同的資助標準,以社會發展為基礎,對學校資助體系做不斷的完善與政策性改革,在不斷的探討研究中,建立更符合當下社會發展狀況的貧困生資助體系。
高校在開展心理教育活動時要注重營造校園環境和諧發展,隨著社會時期發展階段的不同,現如今高校教育的工作更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與獨特性。高校的教育工作在尊重學生人格獨立發展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積極正確地心態,當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做出及時疏導。高校在資助貧困生時,要以尊重貧困生尊嚴為前提,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開展救助工作,以此來幫助學生人格發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素質能力的提升。
高校各管理部門對學生進行檔案收集,并通過信息化系統建立數據共享平臺,提高高校工作處理效率。教師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關注學生心理狀況,定期組織學生參與心理活動,幫助學生積極發展,并建立貧困生心理狀況數據檔案,通過數據的收集關注學生心理狀況發展。高校在開展教育工作室不單要注重對學生的專業知識養成,更注重是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關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樹立正確的職場工作目標,提高學生社交能力,人際交流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正確發展。高校在對貧困生進行心理輔導時,要幫助學生正確面對生活狀況,幫助學生解決發展問題中差異性的不適,要培養學生勇于挑戰困難,積極面對生活的樂觀心態,以此為基礎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為個人素質綜合性發展提供保障。
高校承擔對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社會責任,在進行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除了加強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訓,更注重的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心理問題的內容發展。高校在開展貧困生資助工作時除了通過相關政策加強對學生的經濟救助,更注重的是學生心理狀況發展情況的關注,當發現學生心理發展有所問題時要做及時疏導,教師通過引導的身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并以自身為代表加強自我能力的提高,樹立榜樣發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