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宇宸,吳 云,方煒淼
(1.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與旅游與健康學院,浙江杭州,310000;2.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近年來我國正在飛速地發展,在城市化進行中,一些問題也逐漸顯露,傳統產業的衰退導致人口遷移出現城市收縮的現象,鄉村青壯年外出工作導致的高齡化問題,以及城市快節奏的現代化使得社區居民人際關系疏遠等[1]。為了解決這些現象,國家也開始注重社區建設,相關的建設計劃也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包括城區老舊社區的改造活化、社區文藝活動的舉辦以及針對于鄉村社區建設的“美麗鄉村”的計劃等。我國臺灣地區自1994年進行“社區總體營造”以來,在解決如上問題方面取得較為不錯的進展,筆者試圖分析其在社區建設中的運作機制,并以此來為大陸的社區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社區”這一詞是來源于英文中的“community”,“community”有“社區”和“社群”的雙重含義,前者附著在清楚的空間領域,后者以“共同體”的存在和意識作為訴求[2]。為解決社區問題,此相關概念最早出現在18世紀30年代的英國,背景是20世紀30年代在英國發生的第二故鄉運動。除此之外,美國在1980年正式推行的“大街計畫”(Mainstreet),世界衛生組織(WHO)1986年起推動的“健康城市”計劃,歐盟1991年實施的“鄉村經濟發展行動聯結”計劃,以及澳大利亞2001年起推動的“社區營造啟動計劃”(Community Building Initiative)等都是歐美各國開展的和社區建設相關的實踐活動。
“社區營造”其真正起源是來自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造町計劃”,它是日本獨特的一種地域治理模式。日本千葉大學宮崎清教授提出社區營造包含“人、文、地、產、景”五個面向,在營造過程中要兼顧居民需求的滿足、歷史文化的延續、地理特色的維護、在地產品的開發和社區景觀的創造[2]。后該模式被我國臺灣地區借鑒并運用,同時將其稱作“社區營造”。社區的本質是一個以情感性關系,親情友情愛情,認同性關系或共同理想為基礎的知根知底的小團體,社區營造則是一個社區居民在共同進行社區建設過程[4,5]。
在社區營造的影響下,社區建設是由社區內各個組織團隊相互協力合作,各個團隊各展所長通力合作共同進行社區建設工作。
3.1.1 政府機構
政府機構的角色通常由鄉鎮政府擔任。為解決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社區問題,政府頒布一系列計劃條例,為確保計劃的順利實施,則由政府相關機構來推行計劃的實施,為各個社區團隊提供資金支持。
3.1.2 文史工作室
為了喚起社區居民對大家共同居住社區的共同記憶,并試圖將所在的社區打造成為所有居民的共同家園,社區的文史工作室負責收集社區的歷史文字資料、影像資料,并通過對社區內老人進行采訪,對過去的社區故事進行記錄。文史工作室通過將這些資料重新整理撰寫,并通過社區報刊、社區手冊以及社區媒體網站等方式展示給社區居民,同時也結合現有的文化設施如文化館等等,定期舉辦社區影像展等等,以此喚起社區居民對社區的共同回憶,增加社區居民的凝聚力。
3.1.3 社區協會
社區協會組織的種類呈現出不同樣貌,有從傳統“居民會員會”發展而來的社區交流協會,這類協會的組成通常具有地域屬性,其中的成員多當地社區的居民,并且熟悉當地社區的具體事物以及社區的具體發展情況;也有一些具備這特殊的專業技術的協會組織,例如都市計劃技師公會和建筑師公會,這些協會中的成員多是具備專業相關技能的專業性人員,他們會在社區建設過程中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還有一些則是根據特定主題而成立協會組織,例如專門應對社區環境的保護與環境教育等方面的環境資訊協會。在整個社區建設的過程中,這些協會組織將根據某一具體社區問題,來和居民協力合作來進行相關社區建設工作。
3.2.1 社區居民需求收集和社區資源調查
在社區建筑的開始需要收集并且分析居民的具體需求,這類需求通常分為兩種,一是社區中所有社區居民所擁有的共同需求,例如社區的物業管理、治安管理、環境維護等等方面;另一種則是某一特殊群體的需求,例如老年人較多的社區需要著重解決社區養老問題等。
對于社區資源的調查多從“人、文、地、產、景”等方面進行。“人”,是以“人”為核心的社區居民鄰里之間的人際關系;“文”,是傾向與社區的文化資源包括歷史文化的保育以及社區的文化教育工作;“地”,是在地的環境保護以及傳統建筑的保護;“產”是挖掘并發展當地的特色產業;“景”,則是創造社區的特色空間景象[6]。通過這五個方面對社區資源進行調查,為社區建設提供主題來源。
3.2.2 社區居民的需求分析和社區資源分析
通過對社區居民需求收集和社區資源調查,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在社區居民方面,則是對居民建立畫像,分析社區居民的年齡范圍、男女比例、居住年份、出行情況、活動范圍等等方面。對所收集的居民需求以及社區資源進行優先級排序,優先解決高層級的社區問題。
3.2.3 社區建設中的協力合作
在社區建設過程中,各個社區問題將會設為各個不同主題的活動,在根據優先級確定了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后,以此為主題舉辦相關的社區建設活動,根據不同主題,在各個社區協會也在其中擔任不同的作用,組織并且帶領全體社區居民參與到整個社區建設中來。
在社區建設過程也注重社區人才的培育,在相關主題的社區建筑活動中,發掘活動中的能力突出的人,同時將活動中個單獨事務部分分派給一到三個同時負責,此時小團隊的雛形已經初現。在之后的社區建設活動中,此團隊慢慢吸收新的人員來幫助完成相關的社區建設事務,并且在建設活動中慢慢磨合形成一個較為成熟的小團體,通過在建設活動的表現漸漸獲得其他居民的認可。團隊在吸收更多的人員后,其管理管理方式也會發生改變,為此團隊會定制團隊的相應的管理規則,此時團隊已經完成從團隊到協會組織的蛻變,成為一個新的社區協會組織,擁有自己的內部的規則,其運作也更加規范化。
在社區建設活動中,通過這種在其他協會組織一起合作進行社區建設,同時幫助社區發掘自身的優秀人才并幫助培養為規范化協會組織,使得該社區擁有其自己的社區協會,并在之后建設中發揮其在地優勢,更好推進社區建設。
通過對中國臺灣地區基于社區營造的社區建設的運作機制進行分析,對我大陸社區建設有良好借鑒意義,主要包括各方協力合作機制、完善的人才培育機制以及居民參與機制這三個方面。
在整個社區建設過程,相關主題政策計劃由政府部門提供;政府部門也會整個社區建設提供資金資助。各個協會組織各司其職,共同幫助社區進行相關的建設活動,同時活動社區居民一起參與到建設中來。政府-社區協會-居民,三方相互協力合作,充分發揮了三方各自的優勢部分,使得社區建設活動可以順利并完美進行。
在社區建設中,除了解決現有的社區問題之外,還注重發掘并培養社區人才,并幫助發展為社區協會,使得該社區擁有自己的社區協會組織,由于該協會有社區多由社區居民組成,他們長期生活在當地,對社區擁有他人沒有熱愛和特有的感情,由這樣一群人組成的協會可以更好更完善地解決當地社區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更加可以動員當地居民進行社區建設。
社區是所有居民共同擁有的社區,是所有居民共同生活的地方,每個居民都對自己的社區有的無比深沉的情感,在社區建設過程中,社區居民的參與顯得尤為重要,對于自己日后要每天生活的地域,只有自己親自參與其建設,才能夠更好解決真正的社區問題。在社區建設中居民的參與可以給帶領建設各個協會組織提供居民真實的對于該社區建設的想法和建議。除此之外,通過鼓勵居民可以改善居民之間的人機關系,增強社區整體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