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巧
(成都中醫藥大學體育學院,四川成都 611137)
我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歷史的大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精神文化生活,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就在人們的矚目之下提上日程。柔力球、武術、太極拳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受到一帶一路周邊世界各國人民的高度關注,太極拳在我國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武術在我國自古有之。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需要復合型專業人才,更重要的是“一帶一路”背景下要打造世界一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一流體育學科建設。現階段,我國高等院校設置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相對較少,報考學生較少,并且該專業教師指導學生時多數僅注重理論知識而非實踐訓練,難以培養出符合國際化發展需求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人才儲備更是難上加難。為了滿足一帶一路國際化發展需求,我國力求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各類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實現民族體育的價值和傳承。
民族傳統體育是人類在長期勞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產物,擁有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曾經,人們運動的目的就是強身健體和保家衛國,但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在世界和平時期,人們更注重的是德智體綜合發展、理論與技能兼備。例如,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武術而言,武術是必備技能,民俗、養生技能也需要兼而有之,才能夠符合實際需求。但高等院校多數只注重技能培養而忽略與之相適應的其他技能,這種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與普通體育專業培養并無區別,民族傳統體育的地域性、民族性、特殊性等特點并未凸顯,這種人才培養模式難以貼合實際,更難以符合國際化發展要求。
民族傳統體育并非將所有與傳統體育相關的內容都融入到教學當中,若如此,人才培養的質量不可能具有專業性。通過走訪詢問相關專業的學生發現,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課程安排不太合理,基礎課程較多,側重于理論教學,專業課實力不夠,甚至同一運動項目已經開設多年,內容陳舊老套,教學內容創新點較少,內容較為死板,學生的動作往往一板一眼,難以有連貫、優美的動作出現,也無法勾起學生學習民族傳統體育的好奇心。另外,選修課設置較少,每學期僅有幾項專業訓練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很多學生已經將其熟記于心,無法拓寬學習的寬度和廣度。作為民族傳統體育,傳承和發揚是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必備的思想,如射弩、投壺等項目重在傳承;如摔跤、騎牛等項目則重在修繕改良。應當對民族傳統體育有區別的對待,不應當完全照抄照搬,應符合國家化發展趨勢。
外在條件的優劣程度也會深深的影響到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深度,對于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會涉及到師資力量、培養教材和設施場地等因素。近年來,我國教育界才開始真正重視到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雖然有些高校開設了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課程,但師資力量卻令人堪憂,教師專業對口比例較小,很多教師是普通體育專業轉型而來,對于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并沒有深刻的認識,實踐指導能力較差;在教材使用上,專業性教材大多屬于自編性質,很難體現出民族體育的地域性特色;場地設置上,各大高校呈現出良莠不齊的現象,各種相關配置也是參差不齊,這種情況下導致專項訓練課水平無法得到有效提高,很難培養出具有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水平的國際健身人才。
各大高校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認識各有差異,目前為止,并沒有專家學者對民族傳統體育有所定義,對武術、傳統養生、民族傳統體育等表述不清,設置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并沒有側重點之分,甚至有的高校將武術與養生作為了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方向。
根據國家體育文化發展規劃有條不紊的進行,我國設置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高校應當對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合理制定。對于近期目標而言,各大高校應當安排相關負責人盡快完善對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體系;對于遠期目標而言,完善高校內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各項規章制度,使得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更具特色化。另外,高校應當設置相應地民族傳統體育人才管理機構,細化職能分工,使得高校內在人才培養模式下做到對招生、學習、訓練、競賽、保障、就業等各個角度的精細化管理。
隨著國際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增加,這就要求我國高校在設置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能力,對相關的教學模式作出規劃,及時了解現階段民族傳統體育在社會發展的真實狀況,對學生做出該專業的相關分析,并總結發展的優劣勢狀態。同時,教師應多關注學生學習民族傳統體育的喜愛程度,找到學生真正感興趣之處,根據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地域性特點和學校的辦校特色,積極發揮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特色之處,將其競技性、娛樂性融為一體進行學習,最大程度的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培養出符合國際化需要的專業性人才。這種模式不僅能夠使得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而且也順應了當今時代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趨勢,教師應積極關注民族傳統教育的需求,盡可能的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多元化人才。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教學中并不能夠將所有內容都有涉及,這需要學生能夠建立自主學習的能力。體育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教學,并借助網絡媒體、期刊雜志等外界可利用的一切資源對民族體育資源進行整合;國家可以定期召開關于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會議,并制定更具有地域性的專業化教材,得到最適合學校發展的優勢體育資源;各地政府部門應當支持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積極吸收外來資金投入到場地設施和相關配置中,盡可能的保證學生的專業學習環境。
傳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對于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既是挑戰,也是對國家文化建設做出自身應有的貢獻。同時,民族傳統體育能夠陶冶情操和審美情趣,將民族傳統體育傳出中國,走向世界,本身就會增加學生的責任感和自豪感。所以,各大高校應當發揮自身的價值和作用,真正將民族傳統體育精神發揚光大。通過基礎課和專業課相結合的形式以及學校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各種渠道,加強高校對該專業國家化人才培養的認識,在一帶一路健身背景下盡可能的加快國家化人才培養力度。
現階段,民族傳統體育已經在國際上熠熠生輝,傳承、發揚民族傳統體育也能夠在國際舞臺上彰顯我國民族傳統文明魅力。因此,對于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已經是大勢所趨,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理論與實踐上及時與國際接軌,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將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精神發揚光大,還能夠促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源遠流長,這種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我國現階段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