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英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陜西西安 710100)
油氣資源的開采一般在偏遠地區,企業在申請用地時,應與地區政府進行協商,以制定出相應的計劃方案,為下一步設備引進、工程施工等奠定基礎。如規劃用地區域內存在居民,則應與政府、居民來簽訂賠償協議,以避免出現違法占用住宅基地的現象。然而,在實際工程基地建設過程中,油氣資源開發商在礦權、土地產權等方面,仍存在協調問題,如兩者之間的矛盾點過大時,將進一步阻礙整體項目施工。為此,應采取合理的措施,來協調各方權責所代表的利益,進而提升問題解決效率。
《礦產資源法》中指出,礦產屬于國家戰略資源,國家有權決定礦產資源縱向空間的具體引用形式。如礦產資源位于農耕用地時,在開采過程中應給予一定的補償,以確保農民具備經濟支撐點。礦業權則是以能源消耗情況延伸出的權責明細,包含采礦、探礦兩種形式,其也為相關責任人提供行使權利的保障,保證權力行使人在探礦、采礦過程中,不會受到干擾。此外,責任人在對油氣資源開發前,應將資源開采模式、開采進度等進行報備,待國家資源部門給予認證授權后,才可進行下一步工作環節。由于油氣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地方政府不具備資質許可權利,且手續辦理、審批等應由國家直屬部門進行操控。
《憲法》中指出,土地隸屬于公有制財產的一種,由國家與人民群眾共同所屬的一種權利。其中國家獨有的土地是指城市用地,而對于農村、郊區來講,除國家戰略用地意外,其余皆為共有財產,如宅基地、農耕用地等。近年來,我國《土地承包法》在改革中對土地所有權進行重新修訂,明確指出農耕用地的轉讓時限,并對土地的實際用途進行界定,從國家占地角度來看,農耕土地的征用實質上是對土地所有權進行改變,其時限以永久性居多。
我國法律條例中明確表明,郊區、農村土地屬于國家、集體共用財產,且國家可對土地行使劃撥權利,并對土地所有者進行相應的補償。而對于礦產資源來講,其屬于國家獨立的資產結構,且土地區域內的縱向資源也歸國家所有。綜合上述規定來講,油氣礦產資源所有權、土地產權則屬于兩個不同的權責性質。
在用地使用年限方面,按照用地年限來講,隸屬于工業的礦產基建項目對的土地使用權最高時限為50年,但在實際建設以及開采過程中,受到開采形式、地質等因素的影響,往往不到50年,地區內將呈現出飽和狀態。在此種情況下,如企業占據的是個人用地時,在開采結束后,土地將失去原有的屬性,令農耕種植無法進行有效開展,進而令土地權益受到損害。
此外,在企業獲得國家認可的采礦資質后,需與地區政府進行協商,并支付一定的土地使用費用,而從資源共有體制來講,如企業想要獲得實際開發權益時,需對所獲得的經濟利益進行合理分配,但由于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的,土地所有者不具備合法的權益分配形式,鑒于此,大部分土地用戶加大占地需求,以滿足自身的權益,甚至部分地區對此類行為予以默認支持態度,此類問題將嚴重影響油氣礦產資源的開采進度與開采質量。
從國家規定的用地權益來講,農民作為土地的所有者,其自身不具備土地轉讓的職能,且在國家進行征地使用時,農民需無條件服從,在對土地使用進行補償時,一切由地方政府來制定補償基準,此種形式間接導致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此外,企業從項目確立到實際開采過程中,需保持一定的持續性、連貫性等。
企業如想對土地進行占用,應先與地方政府進行協調,然后又政府出面采集農民的意愿,并加以協調,待土地征集環節完成之后,土地資源為國有制,再轉讓到企業。政府在對農民進行征地時,是按照國家基準補償來進行價格預估的,依據《土地管理法》規定,如征用地屬于農耕區域,則應取前三年的平均產值,然后補償價格為3~6倍,且需依據用地內的農業人數,來支付安置費用,最高不得超過預期基準的10倍數額,且應配合地方條例及時作出補償。但政府在將土地轉讓到企業時,一般不按照基準價格賣出,而是以當前市場價格為主,市場價格與基準價格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農民在得知此項消息后,將因為自身的賠償金額較低觸發不滿情緒,并通過阻撓施工、集體上訪等進行抗議,進而加大群體事件的發生幾率,令企業與地區的關系惡化,為此,企業需挪用預算資金來施行一定的補償,確保后續項目工程的開發。
為進一步解決礦權、土地產權之間發生的沖突,應逐步完善《礦產資源法》的相關條例,如關稅稅率、資源補償、占地使用費率、資源稅稅率等,在相關法律制度的規范完善下,增加礦權、土地產權的協同機制。此外,如企業在用地期限內,資源導出時間較長且未能成功,則應將土地及時歸還所有者,在此種情況下,為保證土地所有者具備相應的權益時,應建立臨時用地政策體系,將土地使用劃分為長期征用、臨時征用兩個環節,并由企業的實際工作行為來決定最終用地形式,以減少企業的運行成本。
按照用地年限來講,企業應以三年為一周期,對未來建設、發展趨勢進行正確規劃,以得出未來用地需求。在制定預期規劃時,應結合當地政府部門,對土地的各項運營行為進行深度分析,并積極協調企業與土地所有者之間的權益分配,以建立合理的市場補償基準。此外,企業在對采礦資質進行認證時,應對與之關聯的土地使用權進行認證,以簡化企業在管理部門辦理事務的環節,同時也避免與土地所有者產生權益沖突。
從技術層面來看,油氣資源開采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其開采效率與開采質量直接決定著未來國家發展戰略計劃的制定,為此,整體項目的建設與施工應由國家企業來完成。鑒于陜北油氣資源的發展情況,其正處于級別體制的過渡階段,但在地方政府的積極參與下,油氣資源的開發也將呈現出一定的融合性,令整體開采過程向資產化所轉移,通過將開發權力進行分化,可有效解決利益匹配不均所造成的影響。通過建立國有化資產體系,令礦業開采形式不再局限于地方政府主導,而是將權力責任劃分到國有企業的股東身上,以此來實現利益均衡化。
從土地所有權層面分析,其屬于我國獨有的共享體系,但當所有權與共有權發生沖突時,農民將無條件服從國家制定的規劃,此類制度舉措與民法理論相悖。但從傳統意識觀念來講,思維的定性加大制度轉變效率,為維持市場整體的穩定性,可削減土地所有權的制度范疇,增加農民在土地權益中的比重。如明確農民在共有土地產權中的各項權益,并對權益的實施進行取證與劃分,以推動土地集體化的流轉,同時,應將土地所有者的權益與土地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經濟體系進行融合,令油氣資源產生的利益實現同享化,保證農民可獲得經濟分成,以消減農民的負面情緒。此外,如想緩解產權沖突,應從農民為出發點,除作出相應的土地占用補償機制,還應對農民的思想動態變化趨勢進行了解,在協商中積極考慮農民的基本禮儀,并從土地占用時長、土地農耕質量等方面進行分析,以保證農民的收益權不會受到損害,進一步緩解資源占地所產生的權責沖突。
綜上所述,油氣資源在開發過程中,礦權、土地產權面臨著矛盾、沖突現象,令采礦企業及土地所有者的相關權益受到損害。本文則是對矛盾沖突點進行分析,并針對沖突所延伸出實際問題來制定解決方案,為企業以及農民來建立協調機制,進而為企業自身的運行提供基礎保障,以提升企業的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