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萍,周文君
(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山東日照 276800)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時曾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齊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積極發掘齊魯文化的優秀成分和時代價值,發揮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勢,是本文研究的主要任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觀念、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而齊魯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血脈,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完整的價值體系和強大的包容力量。它集中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深入發掘其價值內核,發揮齊魯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智慧力量,使其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內容。
齊魯文化源遠流長,其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來講是指從古至今山東地帶的文化。狹義上則是指先秦時期的齊國文化和魯國文化,大致在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本文主要指廣義上的齊魯文化。齊魯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同時涵蓋了各家學派的優秀思想,強調以“人”為本,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范,以“德”為人生價值追求,崇尚氣節的愛國精神、追求富國強兵的政治抱負、講求以和為貴的人文情懷、重視誠實守信的道德品格等等,這些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優質資源,因此深入分析其育人功用,是更好地發掘其內容和應用其價值的前提。
齊魯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同根同宗、高度一致,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教材。
一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墨子說“志不強者智不達”,老子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諸葛亮說“立志當高遠”,《禮記.大學》提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都是齊魯文化資源中所蘊含的關于理想信念的思想。齊魯文化的精髓——“大同”思想,更是體現了中國人民對理想社會的無限向往和憧憬,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淵源。發掘、提煉齊魯文化中的理想信念資源,有利于開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與格局,更好地培養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為實現中國夢放飛青春夢想。
二是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齊魯文化精神的精髓。“家國同構、崇尚氣節”是齊魯文化中愛國精神的突出特點。《春秋公羊傳》記載:“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1]體現了作者對統一天下、九州共貫的渴望。孔子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還有“殺身成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舍生取義”等等,這些都是崇尚氣節的表現。齊魯文化中的愛國主義還充分體現在對待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上。如《管子.大匡》中所記,管仲曰:“夷吾之為君臣也,將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廟,豈死一糾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廟滅,祭祀絕,則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則夷吾生。夷吾生,則齊國利;夷吾死,則齊國不利。”充分體現了管仲為國家社稷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愛國情懷。
三是健全人格教育。新時代背景下,面對網絡信息化帶來的良莠不濟的文化資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發揮齊魯文化中優秀文化資源,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健全陽光的人格。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人道精神,以及“沂蒙精神”中的吃苦耐勞、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革命道德精神等等。將齊魯文化融入大學生的人格塑造中,創新思路,能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堅定人格正確發展方向,健全人格,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2]這進一步明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齊魯文化中充滿著憂國憂民、勇于擔當、厚德載物、經世致用、勤勞奮斗、求真務實等優秀的傳統道德精神,這些為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培養學生成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新時代接班人提供了借鑒和保證。
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能夠被教育者開發利用的、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種要素的總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效開展的基礎因素和保障條件。[3]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強調,要發揮齊魯文化資源優勢,大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2018年山東省兩會把“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加強儒學深度研究,充分發掘齊魯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因此,深入發掘齊魯文化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對于有效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齊魯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育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資源。如:“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這些思想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退色的時代價值。
齊魯文化中關于物質利益與精神生活、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對道德修養及道德教化的重視、對理想人格的推崇上,都有豐富的價值資源。如《論語》講“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強調“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的義利觀;追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道義觀;重視“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人倫觀;崇尚“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神”的人格魅力。這些優秀的齊魯文化為大學生弘揚中國精神提供了價值遵循。
中華傳統道德主要包含中華傳統美德和中國革命道德,齊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如“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的公私之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自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仁愛思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倫價值;“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的“仁義”之道;“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克己思想;以“沂蒙精神”為代表的中國革命道德精神等等,這些傳統道德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精神營養。
在新時代背景下,齊魯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和優質載體。如何運用好齊魯文化中的優質資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政教育工作者探討的重要任務。
齊魯文化的生命力來源于其博大精深的基本精神。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講誠信。“誠者天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齊魯文化中的誠信思想為大學生為人處世、修身立業提供道德準則。
二是講奮斗。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為新時代大學生增添最亮麗的底色。如“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莊子.天下》)
三是講愛國。孟子講“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孟子.告子下》)
四是講和合。孔子講“和為貴”,孟子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者分別從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和合”思想。
五是講孝道。百善孝為先,講孝道是齊魯文化的核心思想,“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也”。(《論語.學而》)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54億,其中手機網民8.4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8年的98.6%提升至99.1%。[4]網絡已經成為傳播齊魯文化的重要途徑。充分借助信息化技術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微博、學習通、雨課堂等,利用手機終端傳播速度快、傳播面廣、表現形式豐富多彩的特點,促進齊魯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中。
高校思政課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將齊魯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加強教學設計,既是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有效路徑,也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選擇。因此應積極構建齊魯文化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的教學內容體系,設計模塊教學;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升融入途徑多元化;積極探索多維實踐課堂、評價督導機制等,提升齊魯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合的時效性。
探索齊魯文化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發掘與應用,一方面有利于豐富和拓寬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和資源,促進“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促進齊魯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教育的結合,對于培養大學生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家國意識和民族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并將齊魯文化不斷傳承發揚下去有重要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