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其
(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浙江杭州 310000)
中國的茶文化中涵蓋著茶道、茶藝、茶禮儀等內容,是一種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巧妙融合。茶與佛教文化是看似毫無關聯的兩個個體,但實質上早在中國歷史時期,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并受到廣泛信奉,加之佛教僧侶在坐禪時逐漸形成飲茶的習慣,到后期的種茶、制茶,才使二者形成了密切的關聯,佛教文化促進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貢獻作用。
中國是茶的故鄉,神農時代茶被人們發現和利用,至今為止已經經歷了四五千年的歷史發展。為何茶與佛教有著如此密切的關聯呢,事實上,早在公元前6-5世紀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最初是從西域地區傳入我國,在東漢初期逐漸開始廣泛流傳。直至隋唐和盛唐時期,我國已經有諸多佛教寺院,在茶葉的帶動下,寺院經濟得到突破性的發展。在魏晉時期,茶葉則是我國佛教僧人修行時最常用的飲品。在《茶經》中則可以發現,曾多次提起兩晉時期和南北朝時期,僧人修行時飲茶的歷史。唐代時期,地域更加遼闊,對外的交流得到高度重視,長安作為該時代的文化中心地區,中國茶文化也正是在此環境中衍生的。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與當時的佛教文化密切相關。陸羽自己有關于茶道的思想、茶學和茶藝,其經典著作《茶經》至今廣為流傳,是深深的歷史烙印,更是時代的標志。《茶經》中不僅講述茶相關的知識和文化,同時也將使人的思想與茶文化相互融合,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隨之我國茶文化迎來了歷史上最興盛時期,茶與佛教文化的關系更加貼近,茶與佛教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相互促進作用。佛教的僧侶修行過程中,坐禪是重要的過程,通常需要僧侶閉目思靜,這個過程十分容易入睡,所以,在坐禪過程中只允許僧侶飲茶。特別是在唐宋時期,茶在佛教中地位進一步上升,每個寺廟中、坐禪中均有茶的存在,尤其是位于我國南方地區的佛教寺廟,每個寺廟均出現了種茶、飲茶,甚至無僧不飲茶的風氣。佛教十分重視坐禪修行,在此過程中需要僧徒排除心中雜念,專注于坐禪,心靜促進身安,所以要求僧人過午不食。茶正是坐禪過程中修身養性、提神養心的重要飲品,也正因如此,茶與佛教文化有了密不可分的關聯。
茶的起源時間相對較早,但茶文化則是后來一段時間才逐漸興起的。在《中國茶文化》中,王玲曾談起中國的茶文化,事實上,包含著茶藝、茶道以及禮儀和精神相關方面的內容,以及與茶密切相關的文化現象等,這些均是在茶的基礎上逐漸衍生出來的。佛教從兩漢時期進入中國以后,在統治階層的社會中,始終沒有得到重視,是在長時間不斷的探索中逐漸獲得了發展機遇。在于儒家教義、道教方術等不斷的融合發展中,佛教才真正融入中國社會,呈現出中國化的發展趨勢。在此過程中,禪宗是佛教發展中最重要的派別,也是最值得提起的內容,對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十分深遠。據相關資料的記載,在晉朝時期是佛教僧侶最早開始飲茶,在寺廟修行過程中,在室內打坐,不畏寒暑、晝夜不眠,飲茶是提神醒腦的有效方式,每日飲茶成為修行的必備伴侶,這也是茶與佛教文化最早開始交融的時期。事實上,許多人認為茶與佛教文化的交融是一場偶然的結果,但并非如此,兩者始終存在著一種關聯,在魏晉時期,茶適應了玄學思潮,這種以清淡著稱的思想需求,飲茶也在此時期逐漸廣泛推廣。由此,佛教僧侶開始飲茶,茶與佛教文化在此時期有了第一次的碰撞。
自從晉朝茶與佛教文化有了相互交融后,逐漸在中國形成了具有特點的佛教茶文化。在唐朝時期是佛教發展最鼎盛的階段,中國茶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喜愛和推廣,這與佛教僧侶飲茶、種茶、制茶有著重要的關聯,可以說是因此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茶與佛教文化的真正融合是在唐朝時期,在唐朝之后茶在佛教中則占據了重要地位。佛教的僧侶和教徒將飲茶與悟道融為一體,之后逐漸衍生了茶禪一體的說法,事實上這也是茶與佛教文化融合的重要體現。在《封氏見聞錄》中曾這樣記載,南方人喜歡飲茶,北方人對飲茶早期是不太喜愛的。在開元時期禪教迎來了發展的鼎盛時期,泰山靈巖寺的一個降魔師,將禪教進行了廣泛的推崇,自此之后飲茶、煮茶成為一種風氣和習俗。在杜牧的《題禪院》中,同樣對佛教僧侶煮茶、飲茶進行了記載:“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揚落花風”,將其場景生動的描繪了出來,在中國古代的詩詞文集中,關于這種描寫頗為豐富。禪宗是佛教宗派中,對中國茶文化具有深遠影響的。首先,禪宗強調圓通,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并非排斥,而與其相互融合,這也是茶文化能夠在今天仍然得以流傳和發展的主要原因。其次,佛教文化中的清凈思想,與茶相互融合,這樣則可以在飲茶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融合,對道義的領悟更加深刻,同時人的精神有所寄托,茶與道融為一體,這也是茶文化中所蘊含的茶道。茶道最早仍然是起源于佛教,是由禪僧提出并逐漸發展,所以,對于佛教的信徒而言,茶與佛教文化始終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就這樣,茶真正融入了佛教文化中,在佛教的發展中,不斷創新和豐富著茶文化的內涵。
在宋代時期,人們對茶的喜愛度較高,其中大部分體現在人們追求茶藝方面,成為日常生活和娛樂的重要構成,此時期興起了斗茶、分茶,茶技逐漸精練和成熟,茶在此時期有了藝術美感,這在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中是極為少見的,并沒有在哪個時期茶娛樂受到人們如此的重視和喜愛,宋代將茶的感官娛樂作為最重要的內容。針對佛教僧侶推動茶藝的發展,可從兩個維度展開論述,一方面,是僧人在品茶方式方面做出的貢獻,例如分茶這項具有較強技巧性的游戲,掌握該技巧的人,能夠在茶盞上運用水紋路和茶沫鑄就多樣化的圖案。在《清異錄-茗苑門》中,關于茶百戲的記載,“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當時也稱這一技藝為“湯戲”。茶的藝術美產生與發展,僧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另一方面,佛教的僧侶和門徒對于發現和種植不同品種的茶方面,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在諸多的佛教寺院中均有這樣一條祖訓,即“農禪并重”。同時還有:“山中別無產,衣食取與茶”,充分體現出佛教僧侶的衣食均來源于種茶、賣茶,至今仍然有許多的名茶,是曾經起源于寺院,經過種植栽培和炒制而形成的,例如“蒙山茶”,傳言該茶起源于甘露寺,是普惠禪師親自種植并制成的,其中品質較好的茶還被作為貢品。再如著名的武夷巖茶,最初被命名為烏龍茶,這個品種的茶寺院制作的是最正宗的,佛教的僧侶將不同季節采摘的茶葉進行分別制作。北宋時期的水月茶,也就是當今廣受喜愛的碧螺春茶,則是當時佛教山僧所制成,總之,現如今諸多名茶均是來源于佛教寺院,茶與佛教文化有著不解之緣。
宋代時期,佛寺時常會舉辦大型茶宴,邀請當時的名人、詩人到佛寺共同品茶。在茶宴之中,共同談佛經與茶道,融佛教清規、人生觀念、茶道為一體,整個飲茶過程營造出十分融洽的氛圍,也正因如此,佛教文化有了對外交流的機會,讓佛教在中國得以發展。其中較為有名的則是徑山茶宴,舉辦近百年的時間,徑山是天目山東北高峰,是浙江極為有名的產茶區。在唐代時期建立了徑山寺,逐漸發展獲得了名望。此外,不僅包含這種大型的茶宴,同時在宋代時期,還有許多佛教僧人與文人共同飲茶交流,借助茶打開了不同領域人的溝通,蘇軾等詩人還曾在詩詞中記載茶相關的內容。茶也是中國打開國門與其他地區和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動力,如東渡日本的鑒真、浙江天臺山的最澄法師,后者在寺廟學習了采茶技巧,并在回到日本時帶茶樹去種植,是日本第一個種植茶的人,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由于佛教的門徒和弟子較多,在各個地區均有信奉者,所以,中國的茶文化在佛教門徒的帶動下,逐漸發展到其他國家,讓更多國家、地區和人對中國茶文化有了了解,同時也推動了佛教文化的對外交流,許多其他國家的禪師來到中國,學習茶道、茶藝,茶成為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起到了溝通橋梁的重要作用。
從上述兩個層面來看,茶與佛教文化相互交融影響,對彼此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這兩個層面均是較為淺顯的,更多的是來源于物質層面,缺少精神層面的深入。當今時代背景下,我們已經很難了解宋代、唐代等使其茶文化的內涵,想要真正了解茶文化在鼎盛時期的狀態是難以實現的,無法體會輝煌歷史,所以,在談茶與佛教文化的關系時,茶道則不容忽視。茶道是佛教禪僧提出,也正是因此,飲茶從技藝層面逐漸上升到了精神高度。中國茶文化的思想觀念中,側重于飲茶作樂、熱愛人生、追求精神與物質層面的愉悅。然而佛教文化思想則過于側重苦寂。佛教作為外來的文化形式,從漢代時期傳入我國后,被漢代時期的宮廷、貴族等用來祈福和祝禱,將其作為保平安、保家衛國的祈禱。在南北朝時期,由于統治階級霸權,佛教不幸淪為了統治階級的工具,統治者以此來控制百姓的思想,自此之后,歷史中的歷代皇朝均運用,佛教在此過程中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學派。禪宗的主要思想則為圓融,與其他的文化形式協調融合,進而促使佛教文化與茶文化融合發展,在唐朝時期到達鼎盛,飲茶的風氣至今仍然在中國廣泛流傳。佛教文化的指引下,將清凈思想融入飲茶中,進而將自己置身于山水、自然中,在飲茶中體會自然的美好韻律和景色,實現精神的釋然。在飲茶中獲得精神寄托,實質上也是悟道的一種形式,飲茶可得道,茶與佛教文化則密切的關聯在一起。
綜上所述,之所以茶與佛教文化二者之間相互作用,且茶受到佛教的廣泛青睞和喜愛,是由于佛教主張清凈思想,而茶具有清凈的本質特征,致使兩者之間的關聯十分密切。茶與佛教文化融合的過程中,產生了佛教茶文化、禪茶文化等,均是獨特的文化形式。事實上,佛教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和內涵,同時推動其在世界范圍內得以發展。此外,在佛教僧人傳播茶道的過程中,茶與佛教文化融為一體,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