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吉林吉林 132000)
我國茶葉經歷了食用與藥用階段,進入了飲用階段,而飲茶之風的興盛以及飲茶活動與文人意趣的結合,為茶文化與文學文化的融合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并促使茶葉從飲用過度到了品飲階段。在中晚唐時期,無論是禪茶文化的發展、交通運輸的邊界還是南北方文化交流的深入以及政府部門所頒布的禁酒令等,都在社會茶風發展中發揮出了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中晚唐時期的詩詞文化處于繁榮發展之后的定型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在茶文化與詩詞文化融合發展基礎上形成的茶詩,在數量、題材廣泛性以及藝術審美價值方面,都達到了鼎盛。
中晚唐茶詩對社會茶風的呈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中晚唐茶詩對貢茶的描寫來看,貢茶是中晚唐政府部門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而為了完成采摘與制作貢茶的任務,茶農的生活也一直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在此背景下,中唐詩人所創作的茶詩,既有對貢茶進行吟詠的作品,也有對茶農生活表示同情的作品,如杜牧所創作的《題宜興茶山》中的“山實東南秀,茶為瑞草魁”,對貢茶茶區宜興的美景以及貢茶的品質進行了肯定,而袁高則通過《茶山詩》對茶農的生活進行了反映,特別是“動生千金費,日使萬姓貧”、“終朝不盈掬,手足皆鱗皴”等,展現出了強烈的現實批判性;其次,從中晚唐茶詩對贈茶行為的描寫來看,在文人群體中,贈茶是一項體現珍貴情誼的雅事,因此,在中晚唐時期,許多文人會通過贈茶來表達自身對朋友的牽掛,而對方在收到茶禮之后,也往往會通過創作詩歌來表達謝意。這種例子在中晚唐茶詩中十分常見,如白居易所創作的《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李群玉創作的《龍山人惠石廩方及團茶》等。這些中晚唐茶詩不僅對社會茶風進行了反映,而且也承載著贈茶雙方所具有的深厚友誼;再次,從中晚唐茶詩對茶會茶宴的描寫來看,在中晚唐時期,茶詩活動已經十分普遍,而對茶會茶宴的描寫,也成為了中晚唐茶詩所具有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文人群體看來,茶事活動是品茗賦詩、修身養性的重要活動,通過茶事活動,文人群體不僅能夠暢敘胸懷,而且能夠以茶明志、以茶明理。如錢起就通過《過長孫宅與郎上人茶會》對茶會茶宴所具有的這些功能進行了呈現。另外,茶事活動在佛教以及宮廷也十分盛行,如武元衡在《資圣寺賁法師晚春茶會》中對僧侶茶會進行了描述;最后,從中晚唐茶詩對茶葉功效的描寫來看,在這一時期,茶葉所具有的功效逐漸得到了普及,而詩人群體對茶葉所具有的功效也不吝贊美之詞。如秦韜玉通過《采茶歌》,對茶葉以及飲茶活動在激發創作靈感方面的價值進行了闡述。而盧仝則通過《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對茶葉以及飲茶活動所具有的七項功能進行了總結,由此可見,中晚唐時期詩人不僅愛茶,而且會將自身對茶的喜愛滲透到詩詞創作當中,這對于豐富中晚唐時期詩歌的題材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晚唐時期,茶事活動已經成為了文人群體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文人群體不僅認為飲茶是一項雅事,而且在享受飲茶之雅的過程中,通過茶詩對飲茶活動的高雅意趣進行了展現。具體而言,中晚唐時期茶詩中的高雅意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茶道技藝之雅。從茶圣陸羽所創作的《茶經》問世以來,茶道技藝呈現出了日益系統化與成熟化的特征。茶道技藝不僅包括煎茶,而且也包括品飲,在此過程中,無論是煎茶用到的水、火還是飲茶中用到的茶具等,都具有較多的講究,而中晚唐時期的茶詩也對這些內容進行了呈現。如張又新通過《謝廬山僧寄谷簾泉水》對古簾泉水進行了描述,而選擇優質的泉水,則是煎得好茶的基礎。又如孟通過《贈棲隱洞譚先生》呈現出了使用松木煎茶的場景,這則是對茶道技藝中用火所作出的描述;二是飲茶環境之雅。飲茶環境包括室外環境與室內環境,從室外環境來看,中晚唐時期的文人群體重視在大自然中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從室內環境來看,中晚唐時期的文人較為重視營造清幽的飲茶環境。如劉禹錫所創作的《西山蘭若試茶歌》、劉言史所創作的《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等,都對野外飲茶的場景進行了呈現,由此可見,中晚唐時期的茶詩對飲茶環境之雅做出了較多的呈現。
社會環境對文人群體所具有的處世心態產生著重要影響。雖然中晚唐時期的唐朝政府與社會曾一度實現中興,但是社會矛盾依舊十分明顯,特別是在晚唐時期,由于朝堂之上宦官專權且充滿朋黨之爭,文人群體更是失去了實現自身政治抱負的環境,在此背景下,文人群體所具有的心態、理想等都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入世與入仕情懷逐漸消弭,更多的文人開始在自身心靈視界中尋求滿足與自我實現,在隱逸生活中獲得閑適成為了他們重要的選擇之一。茶文化與中晚唐時期文人群體的這種心態呈現出了較高的契合性,這主要是因為茶文化生長于深山幽谷,具有以身俱來的幽隱品格。也正因為如此,茶文化在這一時期的文人群體中備受推崇。文人群體所具有的處世心態又會影響文人群體的創作,因此,在中晚唐時期的茶詩中,文人群體所具有的隱逸心態在茶詩創作中也留下了深深烙印。如韋應物所創作的《喜園中生茶》對茶葉本身所具有的隱逸特點進行了闡述,“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展現出了茶葉所具有的高潔品行,同時也彰顯出了作者自身淡泊名利的人生情懷以及作者希望自身能夠掙脫世俗束縛的理想。另外,中晚唐時期茶詩中的隱逸思想,也多與佛教文化具有緊密關聯,這體現出了禪文化對文人群體心態以及茶詩創作所帶來的影響。如曹松在《宿溪僧院》中提到“煎茶留靜者,靠月坐蒼山”,這一詩句展現出了自得清閑寂靜的閑適之感,同時也塑造與呈現出了一種禪境之美??傊?,無論是在社會環境還是在佛教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下,中晚唐時期的文人群體所具有的入世情懷不斷淡化,寧靜致遠的境界成為了他們的重要追求,而這也促使這一時期的茶詩呈現出了鮮明的隱逸意趣。
綜上所述,中晚唐時期的茶詩在數量、題材廣泛性以及藝術審美價值方面都達到了鼎盛,這些茶詩在對中晚唐時期社會茶風做出展現的基礎上,也對文人群體所具有的高雅意趣與隱逸意趣做出了呈現,這促使中晚唐時期的茶詩具有鮮明的社會烙印與時代特點。與此同時,中晚唐時期的茶詩在取得了較大成就的基礎上,在體裁、意境等多個方面對后世茶詩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這更是體現出了中晚唐時期的茶詩所具有的藝術魅力以及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