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昱霖,苗建英,李朝喧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山西 太原030024)
亞急性甲狀腺炎(subacutethyroiditis,SAT)是一種甲狀腺發生變態反應導致的非化膿性、自限性炎癥,好發于30~50歲女性,夏秋季節多見。目前本病發病機制仍不明確,多認為其與病毒感染、免疫、遺傳等因素有關[1]。中醫根據亞急性甲狀腺炎的臨床表現,多將其歸于“癭病”“癭痛”等范疇,《濟生方》中記載:“夫癭瘤者,多由喜怒不節,憂思過度而成斯疾焉。”晉·葛洪《肘后備急方》載海藻酒方所治之證,“療頸下卒結,囊漸大,欲成癭”,并認為癭病的發生與地理因素及情志因素關系密切。苗建英為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從事內分泌臨床30余年,善于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甲狀腺疾病,對亞急性甲狀腺炎的治療見解獨到,臨床療效頗佳,現將苗建英主任對本病的認識和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苗建英主任認為,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普遍存在肝氣郁結、情志不暢,氣郁化火,若不慎感受風熱邪毒,體內郁火及外感風熱相結合蘊結于頸部則發為癭痛。外感風熱邪毒乃癭痛之標,風邪與火熱之邪皆有“善襲人體上焦”的特點,兩邪相合,聚于頸部而發病,故出現發熱、咳嗽、咽痛、疲乏無力等癥狀。肝郁所化之火乃癭痛之本,該病好發于青中年女性,女子以肝為先天,稍有情志不暢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肝郁,氣郁化火,出現性情急躁、口干口苦、目赤腫痛、手抖等癥狀。聚結于頸部的火熱之邪煉液成痰,痰熱結于頸部,表現為甲狀腺腫、甲狀腺痛。若病程較長,火熱之邪煎熬血液進而化瘀,痰熱瘀互結則癭痛遷延難愈,日久則形成甲狀腺結節;病久耗氣傷陰,傷及機體正氣,陰損及陽,脾腎陽虛,表現為畏寒肢冷、面色少華、小便清長、大便溏泄。
苗建英主任認為,癭痛為自限性疾病,初起時表現為甲狀腺腫脹、觸痛、發熱、心悸、乏力、咽痛等癥狀,甲狀腺功能檢查呈“甲狀腺功能亢進”,病情多屬中重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常規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僅能緩解癥狀,但服用激素時程較長、不良反應多,若不遵醫囑服藥容易復發,不利于疾病預后。對癭痛初起者,中醫辨證表現為一派火熱之象,既有外感邪毒之熱,又有肝氣郁結所化之火,辨證為熱毒蘊結,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疏肝瀉火為輔。故苗建英主任將《溫病條辨》中銀翹散與《外科正宗》中梔子清肝湯合用,自擬癭痛湯,藥物組成:金銀花、牡丹皮、梔子、荊芥、夏枯草、連翹、牛蒡子、赤芍、玄參、陳皮、薄荷、桔梗、蘆根、甘草片。方中重用金銀花、連翹,既能疏散外感之風熱,又可清熱解毒,共為君藥,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金銀花中的新綠原酸、綠原酸等成分在抗病毒、消炎方面效果明顯,并可減少氧化應激對機體的損傷[2];連翹中含有的連翹多酚具有解熱作用[3]。梔子、夏枯草、赤芍可解郁散結,配合金銀花、連翹,內可清瀉肝郁之火,外可疏散風熱,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夏枯草含有甾體類、黃酮類等活性成分,可增強機體免疫力[4];赤芍中的芍藥苷解熱鎮痛作用強[5];薄荷辛涼,既可疏散風熱、利咽,還有疏肝行氣之效,配伍牛蒡子可增強其清熱、利咽的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牛蒡子含有的木脂素類化合物,可有效抑制炎癥反應[6];上藥共為臣藥。桔梗宣肅肺氣而止咳利咽,陳皮辛行溫通,生甘草調和諸藥,共為佐使藥。全方共奏疏散風熱、清肝瀉火、散結止痛之功。
患者,女,32歲,2018年8月21日初診。主訴:頸部腫脹、疼痛不適2周余。現病史:患者于3周前“感冒”后出現咽痛、發熱,給予對癥處理后咽痛較前減輕,但2周前出現頸部腫脹、疼痛,疼痛可向耳部、下頜部放射,吞咽時疼痛加重,伴畏熱汗出,口苦,口干,頭暈,性情較前急躁,雙手震顫,心悸,心煩。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心電圖:心率102次/分,竇性心動過速;甲狀腺功能: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13.75 pmol/L,游離甲狀腺素41.74 pmol/L,促甲狀腺激素0.02m IU/mL;紅細胞沉降率52 mm/h;攝碘率:2 h 4.2%,6 h 2.4%,24 h 0.6%,攝碘率功能低下。西醫診斷:亞急性甲狀腺炎;中醫診斷:癭痛(熱毒蘊結證)。治法:清熱解毒,消癭止痛。給予自擬癭痛方。處方組成:金銀花10 g,牡丹皮10 g,梔子6 g,荊芥10 g,夏枯草15 g,玄參10 g,牛蒡子10 g,陳皮6 g,連翹10 g,赤芍10 g,薄荷6 g(后下),桔梗10 g,蘆根30 g,甘草片6 g。7劑,水沖服,每日1劑,水煎400 mL,早晚空腹溫服。2018年8月28日二診:服用上方后患者訴熱已退,甲狀腺腫痛較前有所好轉,心悸、口干苦較前減輕,大便黏膩不爽,每日1次。舌邊尖紅,苔白膩,脈弦。上方去牡丹皮,加柴胡10 g,黃芩片10 g,薏苡仁20 g。7劑,水沖服,每日1劑,水煎400 mL,早晚空腹溫服。患者定期門診復診,在癭痛方基礎上隨癥加減,1個月后復查紅細胞沉降率:22 mm/h;甲狀腺功能: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6.825 pmol/L,游離甲狀腺素21.40 pmol/L,促甲狀腺激素2.13 mIU/mL。甲狀腺腫痛消失,無發熱、心悸,口苦好轉,大便正常。
按語:本例患者為年輕女性,在夏末秋初之時因為天氣變化不慎外感,隨后誘發亞急性甲狀腺炎,臨床表現為甲狀腺腫痛、發熱、乏力等癥狀,此為外感風熱邪毒與體內郁結之肝火相搏,纏繞于頸部而發病。治療時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相結合,以疏散風熱、清肝瀉火為基本大法,疾病向愈。
亞急性甲狀腺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西醫治療從改善癥狀入手,給予非甾體類藥物或糖皮質激素,但這種方法既不能縮短本病的療程,也不能改變本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的發展方向,不良反應較多[7]。苗建英主任在治療本病時明確病因病機,方藥對證,在疾病早期應用癭痛方隨癥加減,不良反應少,雖患者甲狀腺功能不會迅速恢復,但能有效緩解臨床癥狀,可供大家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