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依,王詩卉
(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
《傷寒雜病論·辨太陽病脈證》言:“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1]該方主治太陽病發汗太過,致表陽虛漏汗不止之證。
太陽病發汗后,其人惡風不除,以桂枝湯為主治療。惡風原是太陽中風之證,再提“其人惡風”說明惡風程度較前加重,一則為太陽病后表邪未解,二則為過汗傷陽、腠理不固、不耐風襲之故。患者發汗后見“遂漏不止”,實則發汗太過,傷及陽氣,導致衛外不固所致。發汗不唯傷陽,亦可傷陰,加之遂漏不止,津液亡失,故成陰陽兩虛之證,陰虛膀胱津少,則小便少而不暢,故“小便難”。陽氣虛不能溫煦,陰津傷不能濡潤,致筋脈失養,故見“四支微急,難以屈伸”。是證雖有陽虛陰虧的雙重病理機制,但主要矛盾在陽虛不固,故治療以扶陽解表為主,藥后陽氣得復,一則漏汗止,津不外泄,去除陰耗之因;二則陽生陰長,氣化功能恢復,自可化氣生津。
2.1 方藥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2.2 方藥配伍 《傷寒雜病論》組方嚴謹,用藥少而精。多數人認為桂枝加附子湯是由桂枝湯加一味炮附子而成,實則不然。炙甘草的用量在桂枝湯基礎上加至三兩,使芍藥、炙甘草、桂枝等比配伍。桂枝辛溫,具有溫通衛陽、解肌祛風之效。芍藥味酸微寒,益陰養筋而和營氣,桂芍等量配伍,一散一收,具有調和營衛之效。炙甘草味甘,補中緩急,與芍藥合用則酸甘化陰,共奏養陰斂陰、緩急止痛之效;與桂枝配伍則辛甘化陽,鼓蕩陽氣以助邪外出。附子味辛而大熱,性燥烈而善走,可通行十二經,僅用一枚附子與桂枝相配,具有扶陽溫通、固表止汗之效。生姜、大棗屬脾胃之藥,方中選此藥有“脾胃為生化之源”“血汗同源”之義;又脾主四肢,脾健則生化之源充足,津液充盈則小便難者得以自利,陰津耗損之小便難不能用利小便的方法解決,同時四肢微急者亦得以緩解。通過分析,可知桂枝加附子湯為桂枝湯與甘草附子的合方,故此方應同時具備二者的功效,即扶陽益陰解表、調和營衛。
2.3 現代研究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桂枝具有明顯的鎮痛解痙作用,同時可以抑制霉菌、炭疽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等,具有抑制補體活性和較強的抗過敏作用[2]。白芍的有效成分主要為白芍總苷,白芍總苷具有止痛、消炎、保肝的功效及多途徑抑制自身免疫反應等多種藥理作用[3]。附子主要有鎮痛、消炎、免疫調節、抗腫瘤、抗衰老、降低膽固醇、強心等作用[4]。炙甘草除可消炎、鎮痛、調節免疫外,同時也可鎮咳平喘、抗心律失常等[5]。生姜和大棗具有抗氧化、消炎、增強免疫力等藥理作用[6-7]。
患者,女,42歲,2019年1月21日初診,主訴為汗出不止20余天。患者于2個月前開始因養生排毒每日行熏蒸治療1 h,持續20余天,隨后即出現汗出不止、怕冷、乏力的癥狀,在當地門診服中藥調理,未有明顯療效,故前來就診。刻下癥:微微汗出,且汗出不止,夜間汗出量多,可浸透衣服,惡風,乏力,易疲勞,納眠可,小便難,大便黏。舌質淡胖,苔白膩,脈濡。診斷:陰陽兩虛漏汗證,方選桂枝加附子湯。處方:桂枝10 g,白芍10 g,炙甘草10 g,炮附片6 g(先煎),大棗6枚,生姜3片,3劑。水煎服,每日2次。3 d后復診,自訴服藥后效果佳,自覺體內溫暖,汗出較前明顯減少,精神狀態好轉,未訴特殊不適,守原方續服3劑。三診時,患者汗出量正常,已痊愈。
按語:中醫認為,經常日間汗出不止,活動后更甚者,稱為自汗,常見氣虛、陽虛之證[8]。該患者因熏蒸治療發汗排毒,本益于身體健康,但治療頻率過高,時間較長,導致發汗太過,損其衛陽,致其漏汗不止。汗出、惡風、乏力為衛陽不固、陽氣虧虛、腠理不固所致;日間汗出量多,陽損及陰,陰精耗傷,夜間汗出不止,陰液虧虛則小便難。舌質淡胖,苔白膩,實為脾胃氣虛,運化失調,不足以化生陽氣,不能正常運化水液代謝,以致痰濕內生,大便黏膩。故診斷患者為陰陽兩虛之漏汗證,方選桂枝加附子湯原方扶陽益陰、調和營衛。此驗案方證相符,故取效迅速。
桂枝加附子湯具有調和營衛、回陽固表之效。桂枝湯可調和營衛,附子可溫經復陽、固表止汗,桂、附相合,溫煦陽氣,振奮衛陽,則漏汗自止,惡風亦罷。陽復汗止則陰液始復,小便自調,四肢亦柔,諸癥自愈。桂枝加附子湯既可用于陽虛感冒和由陽虛所致的精、津、血外泄,如產后汗出[9]、漏汗、遺精、不明原因發熱[10]等,也可用于陽虛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心悸、痹證[11]、肩周炎[12]等。雖方藥簡單,但必須掌握該方的治病根本,抓住表證未除、陽氣虛弱、陰亦不足的病機,才可更好地與現代醫學相結合運用于臨床。
總之,桂枝加附子湯組方嚴謹,配伍恰當,藥簡效宏,妙意深存。臨證只要宗其立方之意,把握其病機要點,辨證施治,用法妥當,則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