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晶,孫 莉
(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蒙中醫院,內蒙古 烏海016000)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腦力勞動已經成為主要的勞動形式,各種社會壓力都會導致情緒不穩,而情志因素是目前臨床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1]。筆者在消化內科工作20余年,發現心身醫學在脾胃病治療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并通過對艾灸療法的不斷探索,發現艾灸背俞穴與由情志導致的便溏有明顯的相關性,艾灸背俞穴可通過舒緩情志加強治療效果,緩解患者情緒,促進心身健康。
便溏指大便不成形,形態似溏泥,臨床一般指排便次數增多或不增多,伴或不伴排不盡感、黏膩不爽的疾病。其主要病機為脾虛,脾胃納化失調,水濕內停,致小腸清濁不分,混雜而下,并走大腸發為便溏。西醫認為,便溏屬于功能性疾病,起病緩慢,間歇發作,病程長,但全身健康狀況不受影響,癥狀的出現或加重常與精神因素或應激狀態有關,精神心理刺激可通過自主神經、腦-腸軸,促進下丘腦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促進結腸運動、黏膜通透性增加、黏液分泌及炎性介質的釋放,誘發便溏患者的癥狀。患者常常白天明顯,夜間睡眠后減輕。身體的不適也會外發為負面情緒,患者常伴有情緒抑郁、焦慮、煩躁不安等。西醫主要采取對癥處理,但療效不甚理想,易反復發作,使患者深受疾病困擾,進而又加重病情發展。
中醫認為情緒與便溏的發生、發展、治療、康復密切相關。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泄渴敘論》中云:“喜則散,怒則激,憂則聚,驚則動,臟氣隔絕,精神奪散,必致溏泄。”中醫將便溏分為脾胃虛弱、脾虛濕盛、肝脾不調、肝郁氣滯等證型,多數患者伴有胃部燒灼感、惡心、嘔吐等上胃腸道癥狀。筆者通過多年臨床觀察發現,社會壓力、情緒刺激首先損傷肝臟,憂思傷脾,波及心、肺,日久及腎。脾胃虛弱者多見長期情緒抑郁、多疑、悲觀,日久脾虛木乘,氣機壅滯,水濕內停;肝旺者多見平素性急、易怒、煩躁,日久肝旺克脾土,脾虛不能固攝津液,津液耗傷,心肝陰虛,逐漸出現陰虛證候[2],脾胃納化失調,致使小腸清濁不分,混雜而下,并走大腸,發為便溏。
艾灸最早記載于《足臂十一脈灸經》。《黃帝內經》言:“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云:“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艾灸通過艾火的熱力滲透肌膚,可以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溫經止痛、平衡陰陽、促進血液循環、調整臟腑功能、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具有有病治病、未病防治、無病養生的作用。
《本草綱目》云:“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溫中開郁,調經安胎……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艾葉具有廣泛的治療作用。書中記載的“溫中開郁”更是為艾灸治療身心疾患提供了理論依據。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了艾灸背俞穴對心身情志存在客觀的影響。艾灸可以通過對背俞穴的良性刺激雙向調節內分泌、神經、免疫等;腦-腸軸系統可以調節5-羥色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因子的分泌,而5-羥色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神經遞質不僅直接參與腸蠕動調節及疼痛的感知,對情緒與認知的調控也具有重要作用,為艾灸從精神心理(腦)方面治療便溏(腸)提供客觀依據[3]。其次,灸熱的良性刺激可以安撫高級神經中樞,增強高級神經中樞的整合、調節功能,使情緒得到疏泄,心身平衡恢復,艾灸背俞穴的能量隨灸熱傳入機體,這種溫熱而持久的灸熱也有助于安撫患者不良情緒。此外,艾灸治療慢性疾病無毒副作用,安全性高,費用較低,同樣可以降低患者的心理負擔,減輕情志積郁,緩解病情。
(1)患者,女,60歲,2018年1月20日就診,自訴42歲分娩時“受涼感冒”,體質虛弱。患者平素怕冷,情緒低落。常因“感冒”出入各家醫院,著涼或進食生冷食物、藥物時出現腹部不適、便溏。查體及完善各項輔助檢查后,西醫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征”,口服蒙脫石散、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復方阿嗪米特腸溶片等藥物后效果不佳。遂求中醫診治,但拒絕口服中藥。現癥見:食少腹脹,喜嘆息,神疲乏力,胃痛隱隱,畏寒喜暖,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沉遲。辨證為脾胃虛寒。此系脾胃陽氣虛衰,陰寒內盛,脾虛失運,胃失和降,治宜溫中健脾,理氣散寒。以艾灸箱灸膈俞、胃脘下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每周3次,每次20 min。艾灸4周。2018年2月18日二診:自覺胸、腹、腰背部溫熱,乏力減輕,食欲好轉,精神狀態有所改善,大便開始出現成形軟便,多數仍為便溏。再行艾灸8周,每周2次。2018年4月15日三診:患者大便成形,每日1~2次,至今未復發。
(2)患者,男,35歲,2018年4月5日初次就診,患者反復便溏2年。平素性急易怒,常于發怒后出現胸脅脹滿竄痛,下腹部有墜脹感,里急后重,大便量少黏膩,肛門口有燒灼感。近2個月工作壓力大,與同事爭執后即有便欲。經各家醫院反復檢查胃腸鏡、甲狀腺、肝腎功能等均未見異常。求診中醫,拒絕口服中藥。現癥見:面色暗紅,舌紅少津,苔薄白,脈弦。辨證為肝氣乘脾。此系肝氣不疏,橫逆犯脾,脾失健運。治宜抑肝扶脾。以艾灸箱灸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每周3次,每次20 min,艾灸4周。2018年5月10日二診:可以與同事和諧相處,便溏好轉,排便次數明顯減少,里急后重感消失。再行艾灸4周,每周2次。2018年6月11日回訪:患者訴大便成形,每日1次,至今未復發,完全治愈。
按語:上述患者均有便溏病史,完善相關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予以常規治療效果不佳,筆者給予艾灸背俞穴。背俞穴位于膀胱經上,左右各12穴,共24穴,五臟六腑之氣由此轉輸,故有調整臟腑氣機、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功效。現代醫學通過解剖研究發現,刺激背俞穴可通過機體的神經及體液調節,促使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化學介質,從而調節情志,治療身心疾患[4]。患者心身健康改善后,便溏等癥狀自然改善,同時艾灸背俞穴還可以通過溫中補虛,調節自主神經,從而改善臟腑功能。
情志對機體健康有明顯影響,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壓力可能引發心身疾病,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發現便溏與心身醫學密切相關。脾胃運化失調,致使小腸清濁不分,混雜而下,并走大腸,則發作便溏。情志不暢,致內臟功能失調及氣血經絡失和是便溏的主要病機[5]。背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艾灸背俞穴治療便溏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費用較低;同時艾灸本身具有回陽、溫補的作用,可以溫暖腸道,復蘇陽氣,疏解情志,對便溏的病機有針對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