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坤,閻 莉,傅立新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300193)
慢性尿潴留指膀胱內充滿尿液而不能排出,常由排尿困難發展到一定程度引起,表現為排尿不暢、尿頻,伴尿不盡感,甚至出現尿失禁現象。本病起病緩慢,病程較長,長期尿潴留易引發尿路感染、泌尿系結石及腎功能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西醫治療主要以導尿、膀胱功能訓練、藥物等保守治療為主,較重者采取恥骨上膀胱造瘺術治療,但反復多次導尿容易造成感染,且治療周期較長,同時造瘺術易對患者心理造成一定影響,因此臨床亟待尋求一種簡便效驗的治療方法。筆者臨床觀察發現,中極隔蒜灸治療慢性尿潴留療效明顯,現分享診治經驗以供同道參考。
患者,女,74歲,2017年10月20日初診。主訴:半年前患者因排尿不暢、尿頻就診于天津某醫院,診斷為“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建議行造瘺術治療;患者拒絕后就診于北京某醫院,安裝膀胱起搏器,癥狀好轉后出院,現為求進一步系統診治就診于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門診。刻下癥:患者神清,精神可,排尿不暢、尿頻,常有尿不盡感,偶有尿失禁,小腹墜脹,大便偏干,每3日1行,腰膝酸冷無力,納欠佳,寐欠安。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輔助檢查:泌尿彩超示膀胱充盈,殘余尿量約150 mL。西醫診斷:慢性尿潴留。中醫診斷:癃閉(脾腎兩虛證)。治則:溫補脾腎,化氣利水。給予中極隔蒜灸治療。操作:在中極周圍涂抹凡士林,將獨頭紫皮大蒜橫切成厚度約1 cm的蒜片,將其置于中極;蒜片上方放置一中等大小艾炷,線香點燃,灸至皮膚潮紅不起皰為度,若患者感覺局部皮膚較燙,可抬起蒜片或更換蒜片,每次2~3壯。每周治療3次,隔日1次。2017年10月27日二診:治療1周后泌尿彩超示殘余尿量約20 mL。治療1個月后患者自述排尿較前順暢,尿不盡感和小便次數減少。
按語:慢性尿潴留的病因主要分為機械性梗阻和動力性梗阻。機械性梗阻較為常見,包括膀胱頸梗阻性病變、尿道結石、各種原因引起的尿道狹窄等,男性多見于前列腺增生或腫瘤,女性多見于盆腔腫瘤、妊娠期子宮等;動力性梗阻多由排尿動力障礙所致,如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病變造成的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直腸或盆腔手術損傷副交感神經分支、長期服用松弛平滑肌藥物等。慢性尿潴留屬中醫“癃閉”范疇,《素問·五常政大論》記載“其病癃閉,邪傷腎也”,其病位在腎和膀胱,基本病機為膀胱氣化功能失調。小便的正常排出依賴于三焦的氣化功能,三焦氣化功能則依靠肺的通調、脾的轉輸、腎的氣化。脾居中焦,為水液升降之樞紐;腎主水,與膀胱相表里,共司小便。本案例患者排尿不暢,小腹墜脹,腰膝酸冷無力,舌脈均為脾氣不升、腎陽衰憊之征。中極位于機體下腹部,內應膀胱,為膀胱經氣匯聚之處,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灸之可疏通下焦氣機、補腎溫陽,助膀胱氣化。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艾葉,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腎經,可溫煦氣血、透達經絡、消炎止痛、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其化學成分含膽堿,是合成神經遞質乙酰膽堿的原料,有利于修復神經功能[1],改善尿動力學狀態,調節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約肌的協同性,恢復自主排尿[2];大蒜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可解毒殺蟲消腫、健脾溫胃、增強機體免疫。中極隔蒜灸通過刺激中極將大蒜和艾灸的雙重功效作用于機體,進而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調節膀胱功能、平衡陰陽的作用。本案例表明中極隔蒜灸能有效緩解慢性尿潴留、排尿困難等一系列癥狀,但仍需要大樣本量的隨機對照研究以提供循證醫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