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14年前,筆名“飛花”的北大才女寫的一篇文章——《賣米》獲得北京大學首屆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也被當時的讀者評為“可入選語文教材”的佳作。直至去年,《賣米》依舊被網絡翻出來,反復被琢磨解讀,感動了無數人。
《賣米》講的是飛花的親身經歷。文章中,飛花用細膩的筆觸將一家人生活的艱辛與相依為命的情感描寫得淋漓盡致。筆者在深受感動的同時不禁想象,崎嶇不平的山路、落后的醫療條件、農民只能靠天吃飯的無奈……這可不就是那些年農村生活的景象嗎?
過去我們說農村,不僅環境臟亂差,城鄉差距也越來越大:鄉村基礎設施落后,雨天一踩一腳泥,違章搭建亂紛紛;公共服務缺失,看病配藥必須進城;沒有文化設施,農閑就打牌;青壯年紛紛出走,實在留不住人。
“現在的農村可跟過去的不一樣了,啥都有了,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不說,老百姓的幸福感也逐漸增強了。”斗轉星移,如今再提到農村,人們的第一感受發生了巨大變化。
幸福是人的主觀感覺,自從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對幸福進行表述以來,幸福逐漸受到關注。我國農村人口龐大,農民的幸福值得特別關注,而“三農”問題的核心也是農民問題,可以說,“三農”政策的終極目標是提升農民幸福感。
如何提升農民的幸福感?這種來自于心理上的主觀感受很難衡量,不僅在于農民收入與物質條件的提高,農村的人居環境也成為了必要的考量標準。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是“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舉措抓緊抓實”。
在這樣的背景下,甘肅省委省政府出臺了“1+9”政策文件,“1”即《甘肅省深入學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實施意見》(甘辦發〔2019〕19號),明確了我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重點工作和保障措施等內容。“9”即針對農村廁所、垃圾、風貌“三大革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廢舊農膜回收利用與尾菜處理、畜禽養殖廢棄物與秸稈資源化利用、鄉村規劃編制、“四好農村路”建設、村級公益性設施共管共享“六大行動”。
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前提下,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農民的生活從內到外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相信,如果今天再寫《賣米》,也許就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