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海,劉 璐,張景洲
(1.吉林國文醫院,吉林 四平136000;2.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130117)
泄瀉主要癥狀是排便次數增多,便質稀薄,嚴重時瀉下如水,基本病機是脾胃運化功能失職,濕邪內盛,故健脾利濕為治療本病的基本方法。風藥具有祛濕、升陽、調肝、止瀉的作用,不僅能祛瘀滯,還能健脾胃,升發脾陽,清升濁降,從而達到泄瀉自消的目的。故臨床上治療泄瀉時,多在運脾化濕的基礎上配伍風藥,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歷代醫籍對泄瀉的論述都很詳細,名稱頗多?!段迨》健反_立“溏泄”這一病名,《黃帝內經》始稱為“泄”,如“濡泄”“洞泄”“飧泄”等。漢唐以前也有根據病因或病理稱“暑瀉”“寒泄”“酒泄”等,名稱雖多,但都沒有脫離“泄瀉”二字,直到宋代以后統稱為“泄瀉”。
風藥的命名出自張元素《醫學啟源》提出的“藥有氣味厚薄,升降浮沉,補瀉主治之法,各個不同”。此后,李杲繼承他的觀點,明確提出“風藥”這一名稱,并用以治療內傷和脾胃疾病?!帮L藥”這個詞逐漸被后世醫家所用,藥味也不斷增加,但并沒有明確界定它的概念。直到清·徐大椿提出:“凡藥之質輕而氣盛者,皆屬風藥?!蓖趺鹘艿萚1]通過查考歷代文獻,可知風藥原是一個法象藥理名稱,理應界定為具備風木屬性的一類藥物,所謂“在天為風,在地為木”。這類藥物質輕味薄,性味升浮發散,就像春氣之生發,風性之輕揚。《醫學啟源》以“風升生”歸類,風具備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特征,按照這一標準衡量,除《醫學啟源》列出的20味藥物外,還可以納入紫蘇、浮萍、木賊、蟬蛻、蒼耳子、辛夷、蔥白、桑葉、菊花、淡豆豉等藥物。風藥的屬性近似風木,在調節人體器官、經絡、血脈、體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1 調暢人體氣機 中醫認為,氣的升降出入能夠遵循固有規律,是人體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運行而不產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所謂“人身不過氣血”“百病皆生于氣”。脾胃處于人體中焦,不僅是氣血生化之源,也是氣機升降的樞紐,人體氣機的正常升降出入必須經過脾胃這個樞紐。臨床上風藥具有升、散等特性,不僅能夠宣暢氣機,還能夠調節氣血運行,助中焦脾胃健運,如李杲在補中益氣湯中用升麻、柴胡助脾之升,用木香、陳皮助胃之降。常見脾胃氣虛,氣滯中焦,而致脘腹脹滿兼有大便溏薄者,用枳殼、木香助胃氣降濁,從而下氣除脹;用葛根、炙升麻、荷葉助脾氣升清,從而升清止瀉。
3.2 升發體內陽氣以勝濕 風屬木,濕屬土,根據五行相克理論,木能克土,即風能勝濕、化濕。風藥辛香,性能表現為升浮,可以升提下陷的清氣;辛又能行氣,香能醒脾化濕,可以調節中焦氣機,恢復升清降濁的功能,從而泄瀉自止。且風藥具有辛散香燥之性,藥性輕靈,故李杲提出“風能勝濕”的觀點。有些風藥能入脾經,具有醒脾理脾之功[2]。因此,素體脾虛、經常泄瀉者可運用風藥升發體內陽氣,健運脾胃以治療泄瀉[3]。
3.3 疏肝解郁,調肝止瀉 肝為風木之臟,不但具有風之輕揚、升散之性,還具有木之升發、條達之性。膽者,屬于少陽春升之氣,幫助升發一身之清氣。肝主疏泄,既可以幫助中焦行運化功能,又能調節腸腑的傳導功能。脾為濕土之臟,肝木能克脾土,如果肝氣郁結,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氣橫逆犯脾,導致脾運化功能失常,從而清陽不升,濕濁內蘊,出現腹痛泄瀉的癥狀。風藥辛溫,辛能入肝,促進肝氣運行,開郁散結;性質升浮發散,彰顯了木氣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特性,正所謂同氣相求,風藥能順應肝氣升發的特性,啟迪肝膽春生作用,肝膽條達則脾氣中和。利用風藥升發的性質能夠幫助脾陽恢復升發功能,從而達到濕濁得化,腹痛泄瀉自止的目的。故肝郁證可借風藥之性進行疏解,且風藥有升脾、燥脾、悅脾之功,治療肝脾不調之泄瀉時,配伍少量質輕之風藥,既順應肝木之性,又能振奮氣機[4]。
風藥治療久瀉應嚴格注意把握用量。李杲在《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中指出:“如病去,勿再服,以諸風藥之藥損人元氣,而益其病故也?!币虼?風藥治療久瀉當中病即止。風藥治瀉雖有奇效,但需隨病證配伍使用,才能獲得良效。
中醫認為“土濕木郁”是泄瀉最主要的病機,治療時以抑木扶土為主,適當配伍風藥常能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風藥屬木,能疏通肝氣;風藥具備升散之性,能助脾氣上升,調節氣機升降,升清舉陷,有利于醒脾運脾。風藥不僅能升發清陽,柔肝止痛,勝濕止瀉,還能夠健脾燥濕,調節中焦氣機運行,升發肝膽陽氣,提高脾陽升清的功能,達到泄瀉自愈的目的。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應當把握風藥的用量及用藥時間,如果用量過大或時間過長,容易耗氣灼津傷陰。所以,臨床應用時要適量配以養陰藥物如麥冬、玉竹等,用以制約風藥的燥性,這樣才能在泄瀉的治療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總之,風藥在治療泄瀉時得到廣泛應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在今后臨床工作中靈活應用,合理發揮風藥治療泄瀉的功效,不但開拓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路,豐富了臨床治療手段,還能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