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 勇,郝連升
(山東省聊城市中醫醫院,山東 聊城252003)
Barrows教授在1969年提出了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法,其目標主要是使學生具備自主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PBL是一種主動的學習模式,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臨床思維能力,使其具備獨立思考、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自主學習等能力[1]。PBL教學法從問題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并提高其解決問題能力、自學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2-3]。臨床實習是理論與實踐結合點,也是醫學生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重要環節,如何在傳統模式基礎上增加教學效果,PBL教學模式的出現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聊城市中醫醫院在臨床教學中將PBL教學模式融合基礎課程計劃,取得良好的帶教效果,現報道如下。
從山東中醫藥大學2018年度臨床中醫專業中隨機抽取80名實習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名。觀察組男27名,女13名;平均年齡(20.00±1.02)歲;實習時間為2個月。對照組男24名,女16名;平均年齡(20.00±0.83)歲;實習時間為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以老師講解為主。分成4個小組,每組10名。帶教老師選取與觀察組相同的病例,但以老師講解為主。由老師傳授知識,僅限于若干設計好的知識,由學生回答。
2.2 觀察組 采取PBL教學法。分成4個小組,每組10名。由帶教老師共同研究并選擇病例,選出病例后對學生進行簡單的輔導,并進行小組內討論。討論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查閱書籍或網上收集資料解決。對小組內討論無法解決的問題,由帶教老師統一總結歸納。
3.1 觀察指標 觀察出科考試成績與學生對教學的評價。①出科考試:兩組均采用統一出科考試試卷,以百分制計分,采用流水閱卷。②學生對教學的評價:在臨床實習結束后,對兩組實習生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問題為教學方法、自學能力、學習興趣等。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教學效果評價比較 兩組各項教學評價指標問卷調查結果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心病科實習生對各項教學效果評價指標問卷調查結果比較(名)
(2)出科考試成績比較 觀察組出科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心病科實習生出科考試成績比較(分,±s)

表2 兩組中醫心病科實習生出科考試成績比較(分,±s)
組別 人數 分數觀察組40 82.13±5.25對照組40 78.56±6.46
PBL教學法是目前比較流行的教學方法,其以患者疾病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老師為引導,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最終目標[4]。PBL教學方法分為以下4個步驟:提出問題、查閱資料、討論研究、總結反思。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知識的引導者,做學生的學習伙伴[5]。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實習生是被動學習者,臨床學習的積極性和即將成為醫師的責任感沒有激發出來[6]。PBL教學法提高了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同時督促教師不斷學習,掌握最新的研究和科研成果,掌握先進技術[7-9]。本研究中,觀察組出科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各項教學評價指標問卷調查結果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PBL教學法在中醫心病科臨床實習教學中獲得良好的效果,但本研究樣本數較少,如進一步評價教學效果需擴大樣本研究,以不斷提高實習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