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榮
(山東省萊陽復健醫院,山東 煙臺265200)
柳少逸為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首屆理事,山東中醫藥學會民間療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山東中醫藥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藥促進會小兒推拿外治分會副主任委員。其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太極思維辨證,通過大量醫學實踐,建立了以“老年、退行性疾病的虛損論;功能失調性疾病的樞機論;器質性疾病的氣化論;有形痼疾的痰瘀論”為內容的病機四論體系,構建了以“天人相應的系統整體觀、形神統一的生命觀、太極思維的辯證觀”為學術思想的中國象數醫學理論體系。柴胡牽正湯是在牽正散的基礎上加柴胡化裁而成。筆者學用柳少逸老師應用柴胡牽正散配合針刺治療面癱的經驗運用于臨床,屢用屢效,現介紹如下。
方藥組成:柴胡30 g,黃芩片30 g,荊芥30 g,防風30 g,白附片12 g(先煎),天麻12 g,僵蠶12 g,全蝎10 g(沖服),蜈蚣5條(沖服),甘草片10 g。煎服方法:上藥同黃酒250 g加水先浸泡1~2 h,先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30 min,連煎兩次,每次取汁150 m L,混合后早晚分服。每日1劑,全蝎、蜈蚣研末用藥汁沖服。
《靈樞·經筋》云:“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口僻即口眼斜,又名面癱,致病之由多端。柴胡牽正湯由牽正散加柴胡化裁而來,適用于因感受風寒之邪郁于脈絡而發病者,對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者更為適宜。本方以柴胡、黃芩和解表里,轉樞陽氣,鼓邪外出;天麻通絡祛風;荊芥祛血中之風;防風祛肌中之風;白附片祛風化痰;僵蠶、全蝎、蜈蚣祛風通絡止痙;甘草調和諸藥。黃酒以行血之力引領諸藥之效上達顏面而通痹開腠。諸藥合用,以期外邪得祛,絡脈得通,則偏悉除。
選穴:聽會(雙)、地倉(雙)、頰車(雙)、合谷(雙)。針刺方法:頰車透地倉,留針30 min,5 min行針1次,其他穴位行常規針刺法。每日1次。
(1)患者,男,68歲,右側面癱8 d。10 d前發現耳后有核,豆粒大,服用阿莫西林后耳后核明顯縮小,隨后雙眼流淚2 d,出現右側面癱,用民間發汗法及鼻孔吹藥法治療,效不顯。刻下癥:右側面肌癱瘓,右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微笑時口角下垂及面部斜更為明顯;病側不能做皺額、蹙眉、閉目等動作;鼓腮右側口角漏氣,吹口哨因漏氣而不響;進食時,食物殘渣滯留右側齒頰間隙內。無發熱惡寒,無肢體活動不靈,納一般,眠好,二便調,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滑。治療方法:①柴胡牽正湯。處方:柴胡30 g,黃芩片30 g,荊芥30 g,防風30 g,白附片12 g(先煎),天麻12 g,僵蠶12 g,全蝎10 g(沖服),蜈蚣5條(沖服),甘草片10 g,6劑。煎服方法同上文,每日1劑,早晚分服。②針刺。取穴聽會(雙)、地倉(雙)、頰車(雙)、合谷(雙)。針刺6次,癥狀消失。
(2)患者,女,53歲,右側面癱5 d。患者自述1周前出現咽部不適,吞咽時疼痛,未引起重視。5 d前出現右側面癱,口角斜,右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并歪向左側,右側口角流涎,右眼流淚,不能鼓腮、不能吹哨,不能示齒,遂于萊陽中醫院住院5 d,給予抗生素及營養神經治療,未見明顯好轉,故出院后來我院就診。現患者病情如前述,無發熱惡寒,無肢體運動障礙,心煩易怒,眠一般,納可,二便調,舌暗紅,苔薄,脈沉。治療方法:①柴胡牽正湯。處方:柴胡30 g,黃芩片30 g,荊芥30 g,防風30 g,白附片12 g(先煎),天麻12 g,僵蠶12 g,全蝎10 g(沖服),蜈蚣5條(沖服),茵陳15 g,梔子12 g,甘草片10 g,5劑。煎服方法同上文,每日1劑,早晚分服。②針灸。取穴聽會(雙)、地倉(雙)、頰車(雙)、合谷(雙)。針刺1次,癥狀消失。
面癱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俗稱“吊線風”“歪嘴風”。該病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不受年齡限制,一般癥狀為口眼斜,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不能完成,多突然起病,面癱出現前幾小時可有耳后疼痛。面癱局限于一側面部,輕重程度不等,可在數小時至1~2 d內達到高峰。面癱側面部無表情,伴有麻木、沉重感,常出現受累側閉目困難,有時可影響涎腺、淚腺分泌、味覺等功能。現代醫學主要采用糖皮質激素和抗病毒藥物治療。
案例1患者為老年男性,因耳后淋巴結腫大后引發面癱,證屬風寒內侵,樞機不利,筋脈失濡。治以發散風寒,調暢樞機,解痙通絡。經中藥內服配合針刺療法,預期收效。案例2患者為中老年女性,繼咽喉疼痛后引發面癱,證屬外感風寒,樞機不利,寒凝筋脈。治以調暢樞機,溫經通脈。因患者平時心煩易怒,肝郁不疏,故加入茵陳、梔子,以疏肝利膽,瀉火除煩。
聽會穴屬足少陽膽經,可調暢肝膽氣機,轉樞陽氣,鼓邪外出。頰車穴屬足陽明胃經,大迎穴傳來的氣血物質至本穴后,由于受內部心火的外散之熱影響,氣血物質循胃經輸送至頭部,故有調暢面部經氣、祛風清熱、安神利竅、開關通絡之功。地倉穴屬足陽明胃經,陽蹺脈、手足陽明經之會,在面部口角外側,上至瞳孔,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神經末支,并有面動、靜脈;本穴地部經水在此聚集,且穴內氣血物質對人體的正常運行有維系作用,人體頭部及身體中下部的氣血靠本穴輸配;地部經水一是向大迎穴分流,二是向人迎穴分流,三是部分經水氣化后交于陽蹺脈,故治療口眼斜、面神經麻痹等需向頰車穴透刺。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屬陽主表,能宣泄氣中之熱,有升清降濁、疏風散表、宣通氣血之功,此穴居于虎口,為人身氣血之大關,通過調氣以達理血活血、通經止痛之效,故可用于治療口眼斜等氣血不和疾病,又善息風鎮痙,醒腦開竅。以上四穴為伍,動靜結合,樞機條達而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