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艷艷,樊小闖,邢奧靜,劉群霞
(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
不寐是臟腑功能紊亂、氣血虧虛、陽陽失調,導致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不足,嚴重者可徹夜難眠。西醫認為不寐多見于更年期綜合征、神經官能癥、神經衰弱等[1]。中醫將不寐歸于“夜不瞑”“目不瞑”“不得臥”“不得眠”等。《血證論·臥寐》載:“心病不寐者,心藏神,血虛火妄動,則神不安,煩而不寐。心陰血不足,心陽不涵,則陽亢而虛火妄動,神躁而易失眠。”《景岳全書·不寐》述:“真陰精血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靈樞·大惑論》云:“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說明人的睡眠與衛氣運行密切相關,白天衛氣運行于陽經,陽蹺脈氣盛,表現為目張不欲睡,衛氣行于陽而不入陰,導致陽氣盛,陰氣虛[2]。《黃帝內經》將不寐的病因歸結于“陽不入陰”。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及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加,不寐的發病率也逐漸升高,目前中醫針灸治療不寐的臨床效果較好,不良反應少,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黃帝內經》中提到:“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又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靈樞·寒熱病》言:“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可見營衛失調、脾胃不和、陰陽失衡皆可影響睡眠。《傷寒雜病論》中描述有發汗吐下后,熱郁胸中,擾亂心神所致的虛煩不得眠;以火劫之后,心陽不足導致的臥起不安;又有心腎不交引起的心中煩、不得臥;也有濕熱內擾所致的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肝陰不足,陰虛內熱導致的不得眠;心肺陰虛,熱擾心神引起欲臥不得臥等。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提到不寐病因為:“一曰氣虛,一曰陰虛,一曰痰滯,一曰胃不和,一曰水停,大端雖五,虛實寒熱,互有不齊,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景岳全書》曰:“蓋寐本于陰……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類證治裁·不寐》中指出:“思慮傷脾,脾血虧損,經年不寐。”可見種種原因均可導致氣機升降失常,臟腑功能失調皆可引起不寐[3]。《臨證指南醫案》提出:“凡衛氣入陰則靜,靜則寐,正以陽有所歸,是故神安而寐也。”說明陽氣在睡眠中起著關鍵作用,陽虛不入陰,陰陽不相交,為發生失眠的重要原因[4]。
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為“陽脈之海”,可調節全身陽經脈氣;任脈可調節全身陰經脈氣,故稱“陰脈之海”;任督二脈可通調人體陰陽氣血。陽蹺脈、陰蹺脈主持陽動陰靜,司眼瞼開合,而陽蹺脈主治不寐等病證,陰蹺脈主治多寐等病證,二者功能失調則寤寐失常。《靈樞·邪客》提到不寐的治療為“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陰陽已通,其臥立至”。八脈交會穴為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之氣相通的腧穴,故可通過八脈交會穴調理督脈、任脈和陰蹺脈、陽蹺脈以治療不寐。此外,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等均可治療神志病。
患者,女,49歲。入睡難1年余,期間服阿普唑侖、甜夢口服液效果不明顯。刻下癥:入睡困難,頭昏,乏力,煩躁,納差,脘痞,大便黏膩不暢,小便可,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脈滑。病機辨為脾胃不和。治療:主穴取后溪、列缺、申脈、照海、神門,配穴選內關、足三里、陰陵泉。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選擇0.30 mm×50 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使用75%的酒精消毒皮膚后進針,神門直刺8~13 mm,后溪、內關直刺13~20 mm,列缺向上斜刺13~25 mm,申脈、照海直刺25~30 mm,陰陵泉、足三里直刺25~38 mm,得氣后申脈行補法,照海行瀉法,余穴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每15 min行針1次。療程:每日1次,每周治療5 d后休息2 d,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療程結束后,患者睡眠明顯改善,已能安然入睡,且心情舒暢,頭昏、乏力好轉,大便較前順暢,食欲增加,胃脘無不適感。
《靈樞·口問》云:“衛氣晝日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于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失眠總病機為陽不入陰,故宜從陰引陽,陰陽調和則睡眠正常,故主穴選后溪、列缺、申脈、照海,外加神門。因列缺屬手太陰肺經,后溪屬手太陽小腸經,二者分別通督脈和任脈,故針刺后溪以從陽引陰,針刺列缺以從陰引陽[5],通過調理督、任二脈以達到調和陰陽,引陽入陰以調神。申脈屬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上顛入絡腦,照海屬足少陰腎經,兩者分別與陽蹺脈、陰蹺脈相通,二穴通過調節陰蹺脈、陽蹺脈以安神,且申脈用補法,照海用瀉法,針刺深度要求1~1.2寸,以便于行針調氣[6],從而達到“陰陽相引,故數欠”的目的。神門為心之原穴,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配足三里以健脾和胃;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之合穴,屬陰水[7],可健脾祛濕;內關寧心安神,兼調理胃腑病證,上穴共同調和脾胃以安神。此外,不寐患者由于睡眠障礙容易產生焦慮,引導患者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可平衡陰陽,調暢氣血,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對疾病治療具有重要意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