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靜文,田岳鳳
,馬桂榮
(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重視與日俱增。我國古代學者提出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才能長壽。在儒家思想中,健康長壽與倫理道德的關系更為密切,并提出了“仁者壽”“德潤身”等觀點,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仁者壽”指道德崇高者懷有仁愛之心,胸懷寬廣的人容易長壽。那什么是“仁”呢?內心充滿仁愛之心的人才會達到“仁”的境界。“仁者,愛人”,儒家的“仁”即人的愛心,或說是完美的道德修養。與人為善,心胸寬廣,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使情緒始終處在正常的穩定狀態中,倡導溫、良、恭、儉、讓的處世態度,長壽者是具備愛心的人,具備“仁”的美德。把人比喻成一棵大樹,認為德就是樹之根,也就是做人的根本,而把財富看作是樹的枝梢,根深才能葉茂[1]。施善養生,立德長壽,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在和諧的環境中即得長壽,所以儒家認為以德為人之本,也是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仁者靜,心神莊重,不受外來干擾,做事從容,所以能夠長壽;仁者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所以能夠長壽;仁者寬以待人,淡泊名利,社會關系和諧,所以能夠長壽;仁者慎疾,“將身有節”,所以能夠長壽[2]。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說:“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3]即君子有愛心的、坦蕩的心懷,故能夠長壽。孔子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而“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兩者的身心狀態不同,健康亦不同,說明了長壽的原因。君子用平常心待事,遠離煩惱,容易適應環境變化;而小人在變化的環境中,心境很難達到平衡的狀態,整日思慮、擔憂、惱怒,心理負擔重,不利于身心健康。有德性的人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能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注重品德修養和人格的自我完善,這些都有助于健康長壽。
中國古代沒有“健康”這個詞語的概念,多以“壽”“康”等表示長壽健康的含義,“健康”一詞源自于外來翻譯。《尚書·洪范》所言:“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4]其中“壽”是不夭折而且壽數長;“富”是富貴而尊敬;“康寧”是健康且內心安泰和寧;“攸好德”是好德行而且順應天命;“考終命”是慈祥離世而盡終其禮。健康的定義是身體、精神均處于良好的狀態,在社會上相處和順,籠統來說無病即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健康不僅是指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解釋為身體除了沒有出現患病或體弱的現象,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對健康的要求,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
“道”是指人在自然界和社會中立身處世所遵循的一定規律。“德”指個人的品德、思想和修養,道德是人們應當遵守的人生規律的統稱。身體健康和道德有著緊密關系,身體健康需要充沛的精力,能夠從容處理生活和社會壓力,身體安康能帶來心情的愉悅。心理健康與道德有著密切關系,良心是自我道德審判的心理機制[4],保持美好的心情能帶動身體功能的運動。善于養生者以德行為主,中醫常說喜怒憂思悲恐驚,此七情最傷人,情緒過于波動會危害人們的心理健康,同時可能產生某些病態反應,導致身體不適。道德健康有利于心胸開闊,相互包容,對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價值,有助于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5]。健康促進道德修養的進一步完善,道德有助于健康的形成,從而提高生活質量,使人益壽。
《黃帝內經太素》曰:“修身為德,則陰陽氣和。”仁壽者,道德與健康能共濟。一個充滿仁愛之心的人,可以延年益壽;反之,那些好利忘義、妒賢嫉能之人則更易得病、夭壽[6]。中醫認為情志是影響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情志不調可導致肝氣郁結,憂思傷脾,五臟六腑皆不安。《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強調“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處事豁達,不失底線,故能“德全不危”。“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孫思邈所說的養生之理,重在養德。“仁者壽”就是修心、養性、養德,調節內在的心理狀態,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外界變化,做到榮辱不驚,取舍有節,喜怒有度,達到“大德必得其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