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杰,李宏斌,牛志敏
(1.山西長治市衛校附屬醫院,山西 長治046000;2.山西長治高新區中心醫院,山西 長治046000)
骨關節病屬中醫“著痹”范疇,以關節積液為主癥,兼有痛、熱、不得屈伸、不能行走等癥狀。西醫治療以抽取積液、消炎鎮痛為主。但是積液屢抽屢積,纏綿難愈,病情日久,致使患者被迫手術,甚或截肢,治療頗為棘手。筆者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認為骨關節病的治療可分為3個階段,現與同道分享。
此階段的證候:關節積液腫脹,疼痛難忍,不能屈伸,伴納呆神疲,下肢寒冷,尤以膝關節病常見。遵《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旨,以大補正氣為主,同時攻痰、逐瘀、通絡。處方:生黃芪80~120 g,炮附片40~60 g(先煎),桂枝20~30 g,生天南星30 g,蘇木、劉寄奴各30 g,土鱉蟲10 g。每日1劑,用3 000 mL水煎2 h至600 mL,分兩次空腹服下。方中生黃芪大補正氣,利水消腫,鼓舞正氣直達病所;炮附片溫腎陽,助黃芪消腫;桂枝溫經通陽,天南星逐痰,蘇木、劉寄奴活血化瘀,土鱉蟲通絡。全方扶正祛邪,共奏補氣、溫陽利水、消腫逐痰、化瘀通絡之效。全方藥味少、量大、效宏,一般服用1~2周即可消腫止痛大半。服用3周可腫消痛止,活動自由。
經過初期治療,進入邪祛大半、正衰明顯的中期階段。服藥2~3周,腫消大半,疼痛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已不受限,能下地走路,或有微腫微痛,下肢無力,納谷不馨,或消瘦等。治法:溫補脾腎,兼攻余邪。處方:生黃芪24 g,黨參片18 g,生白術12 g,茯苓12 g,生薏苡仁30 g,干姜10 g,炮附片10 g(先煎),川牛膝10 g,肉蓯蓉片10 g,補骨脂10 g,川續斷片10 g,桑寄生10 g,蘇木10 g,細辛3 g,土鱉蟲5 g。堅持服用此方3~6個月,待關節徹底痊愈,食量大增,下肢有力,精力旺盛方止。此方以生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等補脾益氣藥為主,以牛膝、補骨脂、肉蓯蓉片、川續斷片、桑寄生等補腎藥為輔,少佐蘇木、土鱉蟲等活血通絡藥。脾腎雙補,培補正氣,兼以搜邪,療效確切。
經過中期階段的治療后,關節腫痛消失,行走正常,食納大增,腰膝有力,精力充沛,本該停藥,可是多數患者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養,停藥后因某種誘因時有復發,故需繼續服用健脾益腎之品以調理體質,鞏固療效,以防復發。堅持服用1~3年。藥用:炙黃芪200 g,黨參片150 g,生白術100 g,炮姜100 g,炙甘草30 g,炮附片100 g(先煎),川牛膝100 g,懷牛膝100 g,杜仲100 g,狗脊100 g,川續斷片100 g,巴戟天100 g,肉蓯蓉片100 g,鹿銜草100 g,當歸100 g,桃仁100 g,土鱉蟲30 g。煉蜜為丸,每次9 g,每日2次。同時注意保暖,忌服冷食冷飲,節房事,不干重體力活。此方脾腎兩顧,重在養脾,通經活絡,以期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患者,男,23歲,2005年6月初診。癥見:面色黯黑無華,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舌苔白膩而厚,脈沉遲而緩,雙膝腫大如瓢不能行走,疼痛難忍半年。經省城某醫院確診為化膿性骨關節病,治療以抽取積液、消炎鎮痛為主,但病情反復發作不能控制,建議截肢,患者堅決不同意,遂到我處治療。處方:生黃芪80 g,炮附片45 g(先煎),生半夏30 g,桂枝30 g,蘇木30 g,劉寄奴30 g,土鱉蟲10 g,細辛10 g,加水3 000 mL,煎煮2 h至600 mL,分兩次空腹服用,每日1劑,連服3周,腫消大半,已無疼痛,能拄杖下地走路。繼服2周后改為健脾益腎、化瘀通絡藥物治療。處方:生黃芪30 g,生薏苡仁30 g,黨參片15 g,生白術15 g,茯苓15 g,川牛膝10 g,懷牛膝10 g,補骨脂15 g,淫羊藿10 g,川芎10 g,當歸15 g,土鱉蟲5 g。服用半年后痊愈,改為脾腎兩助丸口服(山西振東開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4021568),鞏固1年后停藥,10余年未復發。
按語:以往治療此病時,為防止復發皆強調重在補腎,而筆者認為重在健脾。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健則腎健,健脾重于補腎,況補腎之品多為滋膩,不易消化,必須借助脾的運化方能吸收。痊愈之后為防復發,須服藥1年以上以資鞏固,否則一旦復發則更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