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俊,楊雅林
(山西省兒童醫院,山西 太原030013)
小兒手足口病為臨床多發急性傳染性疾病,多發于3歲以下兒童。臨床主要以手、足、口腔和臀部發生水皰疹為主要特征。病原體主要為腸道病毒71型、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中柯薩奇病毒A16型及腸道病毒71型為最常見的病毒。無論感染何種病毒,多數患兒均可自愈,但部分患兒會發生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繼而出現無菌性腦膜炎及肺水腫,有病情發展快和死亡率高的特點。現主要分析其預防及診治方式。
1.1 一般資料 選取山西省兒童醫院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7例手足口病患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1例,女36例;年齡1~9歲,平均(4.12±1.14)歲;1~3歲38例,3~5歲17例,5~8歲12例。
1.2 診斷標準 均符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編寫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的標準。所有患兒手足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斑疹,多位于手掌、足掌;口腔黏膜也出現皰疹,主要分布于舌咽、頰黏膜,腸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檢測呈陽性。
1.3 排除標準 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不愿參與本研究。
對常規患兒要強化隔離,避免交叉感染,保持飲食清淡,做好皮膚和口腔護理,可服用銀翹散。對高熱及口腔、四肢皰疹稠密患兒可服用清瘟敗毒飲;對咳嗽氣喘、高熱不退患兒可服用己椒藶黃丸合參附湯。在皰疹位置可采用西瓜霜或冰硼散涂抹。
發熱患兒要進行體溫控制,也可采用退熱藥物治療。常用藥物:布洛芬5~10 mg/(kg·次),乙酰氨基酚10~15 mg/(kg·次),且要保證用藥間隔時間最短為6 h。
驚厥患兒常用藥物:首先采用咪達唑侖肌內注射,0.1~0.3 mg/(kg·次),體質量低于40 kg,最大劑量為5 mg/次;體質量高于40 kg,最大劑量為10 mg/次;地西泮注射液0.3~0.5 mg/(kg·次),最大劑量在10 mg/次以下,且注射速度低于2 mg/min。同時要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做好呼吸支持準備。在治療過程中時刻保護電解質平衡。
如有腦水腫、肺水腫和心功能衰竭的重癥患兒則需要控制體液補充,生理需求在60~80 mL/(kg·d),注射時要保持速度均勻,保持血壓穩定。休克患兒在采用血管活性藥物過程中,也可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10 mL/(kg·次)進行體液復蘇,隨后可適當補液,避免發生短期大量擴容。對依然無法恢復體液的患兒可依照中心靜脈壓、動脈血壓進行補液,也可依據被動抬腿試驗補充液體。
特別注意:治療該疾病時一定要重視疫苗接種,對疑似病例要設立專門診室。接診時,嚴格執行預防標準,進行手部衛生,強化環境消毒,可采用高效消毒劑如含氯(溴)消毒劑定期消毒。
3.1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2 d后皰疹縮小,患兒體溫消退,并未出現潰瘍和并發癥;有效:治療4 d后發熱和皰疹逐步消退;無效:治療5 d后體溫并未下降,并出現并發癥。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2 結果 67例患兒治療后,顯效42例,有效2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50%。患者預后良好并未出現嚴重并發癥。
小兒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為主。該疾病有分布地區廣泛、無季節性的特點。病情嚴重患兒甚至會出現死亡,因此需要積極治療,采用合適方式進行護理。
手足口病為埃可病毒、腸道病毒等在合適環境下生存和傳播的疾病,此種病毒對乙醚及去氯膽酸鹽不敏感,酒精無法將其滅活,且對紫外線不敏感。只有采用氧化劑、碘酒、甲醛才能將其滅活。同時致病菌也存在多變的特點,各臨床癥狀也有區別,因此在診斷時要進行區別對待。柯薩奇病毒潛伏期可達5 d,主要臨床癥狀為發熱、咽喉腫痛及皮膚皰疹。腸道病毒71型所引發的臨床癥狀較多,患兒常會伴隨遲緩性癱瘓及無菌性腦膜炎,治療不當則會引發死亡[2]。由于在治療中缺乏特異性高效抗病毒藥,因此主要為對癥治療。同時也發現重癥患兒和一般患兒相比治療時間更長,且并發癥更嚴重,因此可知該病一定要早治療。
本病的治療主要以預防為主,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本病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同時被污染的物品在接觸后便會被病毒感染,因此一定要重視健康宣傳。首先進對幼托所和醫院、學校等場所多印刷宣傳文件,為學生和其家長進行知識普及。同時保持教室和宿舍等公共場所的良好通風,對玩具和個人衛生用品及餐具要及時消毒。每日對門把手和扶梯、桌面等進行擦拭消毒。指導兒童和其家屬養成正確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用肥皂水洗手,禁止喝生水,吃冷食;看護人員要勤為幼兒更換尿布、處理排泄物,在清理完后要洗手;患兒使用過的物品均要進行消毒[3]。在病情流行時不要帶兒童去人群較為密集的場所,在發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就診,避免出現病情持續性惡化。對已經患病的兒童要引導其進行身體鍛煉,強化飲食健康,時刻注意衛生。
強化疫情管理。首先要充分了解疫情變化,主動向地方衛生院進行疫情報告。在診治時做好手足口病、病毒性腦炎的區別,認真進行疾病的監測和調查。在疾病較為流行的地區則要強化晨檢,發現病情立即隔離,也要對家庭實施隔離,指導病情直至痊愈[4]。
綜上所述,手足口病有傳染速度快、范圍廣等特點,因此在預防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宣傳,提升兒童和其家屬對該病的重視。對疾病實施早隔離、早治療的原則,避免出現病情持續性發展。治療時要重視患兒實際病情,采用對癥方式進行治療,方可達到良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