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桃紅四物湯是由四物湯化裁而成,最早見于清·吳謙等所著的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調經門》,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之效,主要治療婦女瘀血內阻所致的經行不暢,為婦產科調理月經的常用方[1]。
王麗娜教授是全國名中醫、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40余年,在中西醫結合婦科領域有自己獨特的學術思想、診療經驗,尤其擅長治療婦科雜證,活用經方、驗方,效果顯著。筆者師從之,受益匪淺,現報道王麗娜教授靈活運用桃紅四物湯醫案3則,供同道臨證參考。
產后發熱[2]指產褥期內,出現發熱持續不退,或突然高熱寒戰,并伴有其他癥狀者。類似于西醫學的產褥感染,是產褥期最常見的嚴重并發癥,為危急重癥,可危及生命。
病案舉例:患者李某,29歲。2018年10月15日初診。足月順產后7 d出現發熱,最高達39.2 ℃,伴鼻塞、流涕,當地醫院考慮產后感冒,使用抗生素、退熱藥等對癥治療后,大量出汗,體溫仍波動于37.2~39.0℃,神志清,面赤,口干唇燥,舌紫黯,苔有瘀斑,脈弦數而澀,癥見:小腹疼痛拒按,未及明顯包塊,惡露量少,色黯有塊。中醫辨證屬血瘀型產后發熱,治則活血化瘀,擬方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用:桃仁、紅花各10 g,當歸 20 g,川芎、熟地黃、白芍、白術各15 g,干姜9 g,甘草6 g。服3劑藥后患者體溫降低,疼痛減輕,原方基礎上加蒲黃10 g,益母草15 g。服3劑后體溫正常、腹痛消失,6劑后余癥完全消失。
按語:產后發熱的病因病機較為復雜[3],《景岳全書·婦人規》將發熱氛圍外感風寒、邪火內盛、水虧陰虛、去血過多等。《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曰:“產后發熱之故,非止一端,如食欲太過……感受風寒……瘀血停留……陰血不多……傷力勞乏之發熱……蒸乳發熱……”,即將產后發熱分為傷食、外感、血瘀、血虛、蒸乳等類型。王麗娜教授總結多年的臨床經驗[4],認為產后發熱最常見的三個證型為:外感發熱、體虛發熱、血瘀發熱。結合該例患者,初產后,體質屬多虛多瘀,可能兼并外感或氣滯,《女科經綸·產后證下》云:“敗血為病,乃生寒熱,本于營衛不通,陰陽乖格之故”,治療上應整體論治,氣血同調,同時需要疏肝、健脾、益氣。該方選用當歸以補血活血、化瘀生新為君藥;桃仁、川芎、紅花活血化瘀;熟地補精血,滋肝腎之陰;白術健脾益氣;干姜溫經散寒,止痛止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活血祛瘀,和營退熱。后加蒲黃、茜草增強活血祛瘀之力,6劑治愈。
崩漏[2]指經血非時暴下不止或淋漓不盡,因腎-天癸-沖任-胞宮生殖軸的嚴重紊亂,引起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的嚴重失調,可導致不孕癥。
病案舉例:患者蔡某,38歲,已婚。2018年11月5日初診。2年前勞累后出現不規則陰道流血,量時多時少,持續 3月余,間斷口服中、西藥(具體不詳),效果欠佳,取環后月經恢復正常。2018年10月初無明顯誘因再次出現不規則陰道流血,持續20余天不凈,量少于月經量,淋漓不斷,現陰道流血量增多2 d,大量血塊,色淡紅,質稀,訴乏力,腰骶酸困,少腹墜脹,口干不欲飲,舌質紫暗,尖邊有瘀點,脈弦細而澀。化驗血常規提示無貧血,中醫辨證屬氣虛血瘀型崩漏,治則益氣、活血化瘀。藥用:桃仁12 g,紅花10 g,川芎10 g、當歸 15 g,熟地20 g,山藥、白芍、黨參、仙靈脾各15 g,白術、黃芪各30 g,蒲黃炭15 g,三七粉3 g,甘草10 g。服藥3劑后出血量明顯減少,乏力好轉,但仍有腰酸困。7劑服完后,陰道流血完全停止。而后以益氣健脾藥進一步鞏固,隨訪3個月未發生不規則陰道流血。
按語:崩漏為婦科常見病、也是疑難急重病證。《千金方》云:“瘀血占據血室,而致血不歸經”,《血證論》云:“血失何根,瘀血即其根也。”《諸病源候論》明確指出“內有瘀血,故時崩時止,淋漓不斷”,《普濟方·婦人諸疾門》亦云“既崩而淋漓不斷,血瘀于內也”。結合該例患者,王麗娜教授認為瘀阻沖任、胞宮,血不歸經而妄行,遂成崩漏。治則以活血化瘀,固沖止血[5]。故給予桃紅四物湯加減,方中桃仁、當歸、紅花、川芎行氣活血,化瘀止血;熟地、白芍滋補肝腎;蒲黃炭、三七粉活血化瘀止血,祛瘀生新;黨參、山藥、黃芪、白術補中益氣健脾;仙靈補腎壯陽;甘草溫中補虛,調和諸藥。諸藥合用補中益氣,活血化瘀,以達脾統血,肝藏血之效,使血循經絡,崩漏自止。
盆腔炎[2]可分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其中急性盆腔炎繼續發展可引起彌漫性腹膜炎、敗血癥、感染性休克,嚴重者可危及生命。若在急性期未得到徹底治愈,則可轉為慢性盆腔炎,往往日久不愈并可反復發作。
病案舉例:患者張某,35歲,已婚。2018年8月18日初診。下腹疼痛5 d,發熱、白帶量增加1 d,伴腰酸痛,口干唇燥,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厚黃膩,脈弦數而澀。既往體健,發病前1周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現月經干凈3 d,腹痛發熱后未予診治,就診時體溫高達38.9 ℃,婦科檢查:陰道壁粘膜散在出血點,分泌物量多,色黃,質稠,有臭味,宮頸呈糜爛樣改變,表面充血,宮體明顯壓痛,活動可,雙附件區增厚,壓痛明顯;白帶檢查:清潔度:Ⅳ度,白細胞+++,雜菌 ++。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13.5×109/L,中性粒細胞0.88,C-反應蛋白:45 mg/L。中醫辨病盆腔炎,證屬熱盛血壅型。治以化瘀止痛、清利濕熱,擬方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用:桃仁10 g,紅花12 g,當歸、赤芍各15 g,益母草20 g,川芎10 g,雞血藤15 g,生薏苡仁30 g,茯苓30 g,敗醬草20 g,酒大黃6 g,炙甘草10 g。7劑為1個療程,水煎服,日1劑。同時配合頭孢西丁針(安徽省先鋒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3669,規格:0.5g∶1瓶)2.0 g,靜脈滴注,12小時1次。1周后復診,腹痛消失,腰酸痛明顯減輕,體溫降至正常,二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婦科檢查:陰道粘膜正常,陰道分泌物少,色淡黃,無異味,宮體及雙附件未及異常。白細胞計數:7.4×109/L,C-反應蛋白<10 mg/L。而后以給予滋陰補氣類中藥鞏固,隨訪未復發。
按語:盆腔炎性疾病屬于婦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其中急性盆腔炎發病緊急、病情嚴重,根據病原體侵犯的組織、器官不同,可引起病變部位的血管擴張、充血,產生炎性反應。臨床表現為發熱,畏寒,少腹疼痛、墜脹,腰骶酸痛,白帶增多等。王麗娜教授認為該病表現為邪毒熾盛,但基本病理變化為瘀血互結[6]。可采用中西醫結合進行臨床治療,依據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進行全身與局部的綜合治療。在西醫抗生素治療的基礎上,中醫治療不宜再加用大量清熱解毒類藥物。《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曰:“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癥目》曰:“血受熱,則煎熬成塊……血受寒,則凝結成塊”,此時加用清熱苦寒類中藥,會加重血液凝滯,不利于祛除瘀邪。臨床治療中,王麗娜教授強調治以活血祛瘀、化濕利濁,以改善盆腔血液循環,消除組織器官的充血水腫,從而消除炎性因子的浸潤,從根本上清除病原體。使中西藥發揮各自的特長,互為補充,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