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荻1 劉靜君2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子宮內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是指由子宮內膜腺體和纖維化子宮內膜間質構成的突出于內膜表面的良性結節[1],可單個或多個,有蒂或無蒂,直徑從數毫米到數厘米不等。EP大多為良性子宮內膜病變,育齡期及絕經后婦女多見,臨床多表現為異常子宮出血及不孕等。研究報道,EP患病率為7.8%~34.9%[2],惡變率為0~12.9%[3]。中醫學中無子宮內膜息肉病名的記載,現代醫家根據其是由局部子宮內膜增生形成的良性結節的特征,將其歸屬于“癥瘕”的范疇。但臨床上大多數患者是因出現月經異常或體檢行婦科彩超發現子宮內膜增強回聲而去醫院就診,故根據其癥狀,子宮內膜息肉還可歸于中醫“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崩漏”等范疇。
劉靜君教授從事中醫婦科工作30余年。通過辨證論治,運用中藥聯合孕激素治療子宮內膜息肉,臨床收效明顯?,F將其治療經驗介紹如下。
子宮內膜息肉的病因病機復雜多樣,大多醫家認為其病位在胞宮。女子以血為本,清代名醫王清任指出“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經期或產后寒、熱、濕邪內侵易阻滯沖任胞宮與血互結成瘀;或素體虛弱,氣虛無力運血,血液停積而成瘀;或由情志郁結,肝郁氣滯,血行不暢而致瘀;瘀血留滯沖任胞宮,日月相積,逐漸形成癥瘕。
劉靜君教授認為,雖寒、熱、虛、實均可導致胞宮沖任損傷,形成子宮內膜息肉,但臨床以瘀、熱多見。本病以瘀熱互結為基本病機,久之可致沖任損傷,胞脈藏瀉失司,引發本病。“瘀”是本病的發病基礎,而“熱”是本病的發病關鍵。患者經產攝生不慎,胞宮空虛,余血未盡之際,感受濕熱之邪,與血相搏,瘀熱互結日久,久聚不散,漸成癥瘕。
基于以上病因病機,劉靜君教授主張非經期以化瘀消癥、清熱利濕為主,兼顧調補沖任,后期配伍孕激素轉換子宮內膜,使內膜徹底剝脫。方用自擬方消息飲隨證加減,方中知母清熱瀉火, 尤善瀉腎中之火,且有滋陰潤燥之效;黃柏專能苦寒瀉燥,善治熱邪蓄于下焦血分,兩藥相配,專攻下焦,腎火得瀉,下焦濕熱得利,利濕而不傷陰共為君藥。三棱、莪術破血消癥為臣,張錫純認為“三棱、莪術性近平和,治女子瘀血, 雖堅如鐵石亦能徐徐消散…”。以益母草、川芎、丹參、牡蠣、連翹、玄參、丹皮、大血藤、厚樸、枳殼為佐藥。益母草、丹參、川芎活血調經而不留瘀,有使瘀血去、新血生之義,助癥瘕消散;牡蠣軟堅散結,善消氣滯血瘀之癥瘕痞塊;連翹、玄參、丹皮均可增強散結之力,兼有清熱之效,助息肉消散;大血藤專入血分,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效;厚樸、枳殼理氣行滯;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若子宮內膜息肉伴有經期延長或月經量多等癥狀,劉靜君教授主張經期以固沖止血為主,自擬調經止血方。方中黨參、黃芪益氣固沖攝血,炒白術健脾資血之源,為后天培土之圣藥,脾氣健旺則統攝有權,升麻升舉陽氣,配地榆、小薊涼血止血,茜草、蒲黃為止血行瘀之良藥,荊芥炭收斂止血且能清血熱,墨旱蓮涼血止血兼有滋補肝腎之效,益母草、馬齒莧活血調經,且藥理研究證實其有促進子宮收縮以止血的作用,全方止血與化瘀兼施,補而不滯,引血歸經而不留瘀。
李某,女,35歲。2018年8月15日因“發現宮腔內高回聲半月余”首次就診?;颊?013年曾于山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行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術后病理:多發性子宮內膜。既往月經:5/25~28 d,量中,色暗紅,血塊較多,經前乳脹,經行小腹隱痛可忍。2018年7月28日于齊魯醫院行婦科彩超:宮腔內高回聲,內膜息肉?(大小約0.5 cm×0.36 cm)。末次月經:2018年8月3日,量色質及伴癥同前,6天凈。當日于我院復查婦科彩超(月經干凈第7天):子宮內膜高回聲,考慮內膜息肉(大小約0.4 cm×0.4 cm),患者現感腰酸,小腹無不適,納眠可,二便調,舌暗紅,苔黃膩,脈細數。診斷為子宮內膜息肉。處方:消息飲加減(知母12 g,黃柏9 g,川芎9 g,醋莪術9 g,醋三棱9 g,丹參30 g,牡丹皮12 g,牡蠣30 g,玄參12 g,連翹24,大血藤30 g,益母草30 g,厚樸9 g,炙甘草6 g,麩炒枳殼15 g),14劑,水煎服,日1劑。配合服用中成藥紅金消結濃縮丸(云南楚雄云中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20080315,0.2 g/丸)每天3次,每次10粒;囑其月經第20天服用黃體酮膠囊(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902,50 mg/粒),每天2次,每次100 mg,連服5天。
2018年9月5日二診,末次月經:2018年8月29日,量中,色暗,有血塊,經行無明顯不適,5天凈。現月經干凈第3天,無腰酸腹痛,納眠可,二便調,舌暗紅,苔薄黃,脈細數。當日于我院復查彩超:子宮內膜高回聲(大小約0.3 cm×0.3 cm,邊界清);右側卵巢囊腫。處方:繼用上方14劑及中成藥紅金消結濃縮丸。
2018年10月5日三診:末次月經:2018年9月25日,量中,色紅,少塊,經行腰酸,5天凈?,F月經第11天,輕微腰酸,無腹痛,納眠尚可,二便調,舌暗紅,苔薄白,脈細。當日復查婦科彩超:子宮及其雙附件未見明顯異常,子宮內膜厚約0.7cm。處方:上方去厚樸,加黨參15 g,炙黃芪15 g。繼續服用14劑,水煎服,日1劑。繼續用藥兩個療程后,隨訪半年,婦科彩超未見異?;芈?。
按語:劉靜君教授認為婦科彩超顯示子宮內膜息肉小于1 cm者用中藥、中成藥配合孕激素治療療效較好,大于1 cm者,則建議行宮腔鏡檢查+治療術。本病由瘀血與濕熱之邪互結引起,患者初次發現宮腔內高回聲大小約0.5 cm×0.36 cm,且經血顏色暗,有血塊,舌暗紅,苔黃膩等亦屬瘀熱互結之象。因患者無異常子宮流血情況,故治療上劉靜君教授只在非經期中西結合用藥,方藥以化瘀消癥、清熱利濕為主,配合中成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西藥黃體酮膠囊起到藥物性刮宮作用。連續治療3個周期并后期隨訪半年婦科彩超子宮內未見異?;芈?,療效明顯。
劉靜君教授在子宮內膜息肉的治療中順應月經周期的變化規律,分期論治。經期若有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的癥狀以固沖止血為主,非經期則化瘀消癥、清熱利濕,兼顧調補沖任,必要時月經后期配合孕激素轉換子宮內膜,使內膜徹底剝脫,對于子宮內膜息肉的診療,療效明顯,為中西醫結合論治子宮內膜息肉提供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