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維梅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常州 213164)
在日常生活中,服裝與服飾屬于不可獲缺的一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服裝行業迅猛發展,在不斷滿足人們要求的同時,已經成為了社會需求及經濟發展中的新興行業。就目前所掌握的調查數據來看,我國服裝消費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但是,專業的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嚴重缺乏,無法良好滿足服裝行業的轉型升級以及長遠發展需求,這就要求相關院校實施有效地改革。傳統的服裝與服飾專業課程教學存在課時量少、內容龐雜、模式單一等缺陷,與教學大改革背景并不適應[1]。現階段,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院校開設應用型學科,實際教學中更加注重實踐動手能力,雖然秉承了創新和創造原則,但是并不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因此,培養高素質、多元化的綜合型服裝與服飾專業設計人才,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我國為服裝與服飾生產的大國,擁有的各類服飾企業2萬多家,但是自主品牌較為缺乏,綜合型人才不多。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其一是我國僅有少數的社會辦學形式的服裝與服飾專業課程人才培訓院校,更多人將希望寄于高等院校,其二為,多數的服裝與服飾院校所開設的教學,主要通過《款式設計》、《配飾設計》以及計算機課程展開教學[2],教學內容枯燥,無法深入實際生活,同時此種模式的教學缺乏創新性,顯著制約了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無法適應目前社會需求。
針對我國服裝與服飾產業快速發展下設計人才缺乏的情況,目前各院校不斷提高了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競先開設了相關課程,對于傳統教學進行了改革,但是目前尚無完善的課程體系以及良好的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借鑒依據。
對于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課程質量屬于教學的重要內容,但是,大多數院校并未開設獨立的教學課程,多數課程均以書本內容進行,無法持續的培養設計人才。此外,以服裝與服飾專業人才需求為內容,良好建設課程、師資、制度等內容,可良好保證課程教學專業性,但是目前院校課程并無專業性[3]。
獨立開發服裝與服飾專業課程,一方面需要以專業設計人才為基礎,此外還需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對于企業而言,服裝與服飾的質量,可直接影響企業的品牌形象,有利于企業良好運行及發展。服裝與服飾專業課程可為企業提供多元化、復合型人才,此類人才極具創造性,受此影響,院校所開設的課程具備良好的應用性,通過課程學習,學會可以根據時尚潮流設計出更加新穎且適合大眾的服裝與服飾,整體搭配更為和諧,感染力較強。
此外,學校還需高度重視服裝與服飾設計學生的就業情況,對于應屆生的畢業招聘,會有不少學生被服裝與服飾企業選擇為專業設計師,分析此類現象可發現,企業選擇服裝與服飾設計師的主要來源為學校,因而,學校屬于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場所。戴·約翰曾表明[4],大學是一個制造人才的重要工廠,可依據市場需求不斷創造與輸送相關人才,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需求,學校通過開設服裝與服飾專業課程,可有效增強學生興趣,進一步深化理論知識,提高實踐與創造的能力。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眾多院校存在相似的疑問,就是如何展開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其中,主要的內容是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展開教學,掌握服裝與服飾設計的總體發展動態,盡可能讓教學模式與時代變化相適應。有關專家在近期教學改革峰會指出:注重創新教學,可良好的掌握時代發展方向,想要在教學中實現創新,必須要善于探索并學會良好應用。此外,在一個專業甚至是一個行業中,創新屬于保持活力的根基,因而,若服裝與服飾設計無法及時創新,必定會被社會棄用。實施專業設計教學時,受互聯網的影響,原有教材的時效性及地域性被突破,為老師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設計空間,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應用,人們對于服裝與服飾設計的要求不斷變化,日益提高。這就要求學校在實際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創新力,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平臺等教學資源實施教學,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實踐教學。實施實踐教學時,需要充分與社會需求接軌,提高實踐的可控性及時效性,通過實踐讓學生更加充分的掌握理論知識,并建立完整的理論知識體系。服裝與服飾專業設計首先會考驗設計人員的創新力,因而,學校還需創設流動性學習課程,在實踐中提高動手能力,并加強與相關機構和企業間的合作,聯合培養綜合型人才,以此來提升教學質量。同時學校還應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規范學生行為,實施素質教育,從而與社會精神文化相適應,提供高素質的人才[5]。
院校在展開服裝與服飾專業課程教學的同時,注重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模式,從而為教學貼上鮮明標簽,此外,在教學中提倡多學科融合,促進實用化、多元化的專業實踐,具體實施多學科融合時,應詳細分析各學科狀況,尋找共同的切入點,實現良好融合,進一步提高服裝與服飾專業課程的特色,促進學生綜合發展[6]。舉例來看,部分院校在教學中注重綜合發展,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王牌專業,將紡織專業進行了有機結合,在此過程中,實現了服裝專業的設計和實踐交叉應用,建立了特色型專業,同時結合院校的教學資源,加入了地方強有力的經濟投資,可顯著體現社會效果,良好打造了自身特色專業,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藝術設計、紡織印染、服裝表演等內容,有利于創造出多元化設計人才。
為適應不斷發展、更新的市場環境,提高學生創造力,培養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現階段,各院校均對于自身教學改革目標進行了設計和創新,要求通過教學來培養出創新力、高素質綜合人才,同時院校還加強了與社會機構的聯系,以此為教學平臺打造更加良好的專業課程教學,可為社會輸送具有特色的高素質專業服裝設計人才[7]。以教學改革為背景,院校進一步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加大了教學資金的投入力度,改革了教學手段,從而設計出了更加符合社會需求的教學目標,可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與自主創新。
實際教學過程中,院校應依據各階段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模塊,但是由于市場需求變化較快,教學模塊設計應與市場相接軌,以理論課程設立為基礎增加實踐課程,但是教師實施教學時,應對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利弊進行權衡,合理調整兩者間的比例,保證學生以足夠的理論知識來接受實踐課程,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與能效。以總體教學目標來分析,為保證教學目標與社會變化接軌,實現教學知識的有效更新,保證教學內容不被社會所棄用,還應幫助學生良好過渡至實踐學習,使理論知識服務實踐知識,提升整體教學效率[8]。
綜上分析,服裝與服飾專業課程的教學,對于綜合性人才的培養具有決定作用,可幫助理論型學生轉變為實踐型的專業人才。針對于市場需求展開創新教學,可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盡可能的縮短了理論教學的時間,進一步培養出了高素質的人才,滿足了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