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翠翠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長春 130012)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育人理念最早誕生于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它的形成經歷了由“思政課”到“課程思政”的轉變。“課程思政”的提出打破了以往傳統思政課“孤軍奮戰”的局面,跨越了專業的局限,將各門課程都與思政課緊密結合起來。主張各門課程都要充分挖掘“思政德育元素”,并將其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在保證立意高度、內容深度的同時無縫銜接,進而達到潤物無聲地效果,構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使專業課與思政課都肩負起立德樹人的使命、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職責,“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新形勢下,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在新的歷史方位下,順應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培養當代學生使命擔當意識的重大舉措,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因此,新形勢下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
首先是打破孤島效應,建構“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的客觀需要。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思政課更被看做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孤軍奮戰的境遇,與專業課教育相互隔絕、各自為營。使得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沒有得到有效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成了“孤島”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打破孤島效應,建構“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將立德樹人貫徹到高校課堂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全員之中,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發展。
其次是尊重教育發展規律,順應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全方位部署,“從根本上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重大問題,提升了社會主義教育發展規律認識的新境界。”在新形勢下,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就是在尊重社會主義教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應對經濟全球化下復雜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形成全課程育人的大格局,以順應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
再次是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全面挖掘德育元素的現實需要。近年來,我國思政課教育教學工作成效顯著,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由于思政課較強的理論性與政治性,使其缺乏吸引力,進而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欠佳等問題。而“課程思政”的建設恰是為了挖掘其它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因素,通過思政元素的滲透,育思政教育于專業教育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融思政教育于無形之中,使各門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共同發力,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
首先,在頂層設計上,缺乏系統的整體規劃和統一領導。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課程思政”的建設與發展,從國家意識形態戰略高度出發,由個別到一般,由局部到整體,意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個聯動機制。但由于缺乏經驗,因此“課程思政”建設始終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因此全國范圍內的聯動機制尚未完全形成。
其次,在教學內容上,一是內容缺乏針對性和時效性。個別教師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不高,案例引用不夠恰當,脫離學生生活實際,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事倍功半。二是存在生搬硬套現象。部分專業課教師缺乏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對“課程思政”因素挖掘不深入,因而難以準確地找準專業知識與思政因素的結合點,單純地講案例、擺事實,生搬硬套,導致學生學習效果差,甚至產生反感。
再次,在評價體系上,沒有形成系統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機制。高校各類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鑒,缺乏具體的、量化的、科學的實踐評價指標,評價體系不完善。因而,在評價的內容和形式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而且難以形成量化的標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效性。
新形勢下,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要著力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首先,注重理論素養提升。要進一步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關鍵在教師,而對于專業課教師而言,要想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最大的難點就在于缺乏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因此,廣大專業課教師必須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統學習。可以從閱讀馬克思具有代表性的經典著作學起,系統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及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同時,校黨委可以定期組織專業課教師進行集體學習,通過專家理論講座、示范教學、研討交流等形式幫助廣大專業課教師準確領會、深入挖掘,不斷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
其次,鉆研操練融入點。鉆研操練融入點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關鍵所在,就是要找到把“思政元素”融入到專業課教學內容中去的位置,這是將思政元素與專業課有機融為一體最為關鍵的一步。因此,在操練融入點上一是融入要自然,要避免專業課與思政元素相分離出現兩層皮的現象,要勇于嘗試,下苦功夫反復鉆研,找準將社會熱點和身邊鮮活事例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的點,避免生搬硬套,要掰開了揉碎了、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二是融入要貼切。不能離學生的生活太遠,要貼近時代、貼近實際、貼近學生、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才能夠引發學生的共鳴。
再次,完善評價體系和管理機制。當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正處于起步階段,我們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鑒,加之各高校的實際情況各有不同,因此并沒有完全形成一個系統的完整的評價體系和管理機制,這就需要各地域、各高校之間注重經驗交流,相互取長補短,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各自受眾學生及專業特點的評價體系和管理機制。并從中總結出具有共性的、普遍意義的經驗和教訓,在全國范圍推廣,進而形成一個聯動機制。
總而言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已經成為時代發展必然趨勢。新形勢下,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進一步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利于讓各門課程都融入“思政因子”,育價值理念于知識體系之中,解決青年學生在面對新形勢、新問題上產生的困惑,滿足學生們的成長和發展需求和期待,正是每一位人民教師當下要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