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面臨著新的挑戰。學生在生活中對于各種媒體設備的熟練運用促使其對課堂教學中設備和理念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英語口語課堂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本身就具有相對沉默性的特點,學生不想表達,不敢表達,不知如何表達,使得英語口語課堂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如何讓學生更多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如何更新教學模式以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一直以來都是英語專業教師研究的重點。筆者根據對scaffolding Instruction支架式教學理論的研究,以及口語課堂實際中存在的現象,對英語口語課堂教學效果提升進行探索。
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 Instruction的教學思想來源于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法。而其中的“腳手架”(Scaffolding)一詞,正是建構主義者從維果斯基的思想出發,借用建筑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Scaffolding)作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實質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為學習過程中的腳手架。該教學法是按照學生智力的“最鄰近發展區”來建立,將過程細致化,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一步一步地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適當的、小步調的線索或提示(支架),讓學生通過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漸發現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而在對于大學生而言,如何學會自主學習,本身就是大學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
3.1 英語基礎薄弱。高職院校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高中英語學習基礎薄弱,甚至有部分學生高中并沒有英語課的學習。這也就導致進入大學英語課程后,對于大學英語學習的銜接出現較大的斷層。而英語口語,本身作為一種輸出能力,對學生的要求較高,詞匯量和句式的輸入不夠,學生不想說,不敢說的現象尤為嚴重,也就是大學英語口語課堂時常出現的沉默現象。
3.2 主觀為難情緒。大多數學生對于感情的表達也通常有所克制,常常采取自我調節的方式,抑制內心的想法不愿表達。一些學生英語口語基礎差,發音不好,怕同學恥笑而羞于開口。這樣的情緒感染到其他學生,就會使整個英語口語課堂出現沉默現象,從而導致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停滯不前。
鑒于上述大學生英語口語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英語口語課堂教學更為需要科學合理的編排來提升教學效果,使學生對英語口語學習感興趣,并且知識也能掌握得扎實。
利用多媒體等設備,搭建本節內容的“腳手架”,使得學生進入情境。目前英語口語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多為話題式編排,要如何巧妙自然地引入本次課程的話題并且成功地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對于教師來說是一項重要的技能。教師根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創設處在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情境。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教師要掌握學生現有的英語口語程度和要學習的內容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找到最近發展區。當今媒介種類多樣,多媒體仍是作為引入話題的一項有效手段。由于多媒體手段具有集文字、圖像和聲音為一體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設備可以提供語言使用和交際的具體場景,這是基于英語口語課程本身特點而言的。此外,多媒體更易于將靜態或者枯燥的知識以一種更立體或者有趣的方式體現給學生,讓學生不易產生抵觸情緒或者出現課程氣氛無法調動的情形。教師如直接告訴學生本節課的話題,要求學生回答相關句型表達,學生的答案有較大可能出現單一化,或有內容想表達,但是不知如何表達。這時,如通過多媒體手段,播放與內容相關的,難易適中的情境短片或是動畫,會更快更好地是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并且在情景片段中獲得思考的靈感。
4.2.1 演示技能
在多媒體手段有效地引入之后,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先將其想法表達出來,并給予意見。在此環節中,可就出現的問題予以指正,如出現錯誤表達也應以婉轉的方式及時糾正。在此之后,可以以線索式的方式將本節課的內容正確地、完整地教授給學生。之前支架的構建有利于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自信度。在口語表達過程中遇到一些陌生的話題時,學生的表現一般會無所適從,甚至有些會喪失對英語口語的熱情。支架可以幫助學生解決他們在英語口語表達中遇到的問題。在這個環節,教師應當具備扎實的基本功,過硬的專業能力,教會學生本節課的知識點。在本環節中,交互式展示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一項有效方式。教師先將知識點清晰、無誤地展示給學生,然后再由學生通過對話、情景劇等方式表現出來。
4.2.2 給予提示
在本環節中,如若學生遇到知識點理解的困難,抑或是在交互式展示中出現問題,教師可以運用提示的方式啟發式地幫助學生,不必直接將正確方式直接告知。此手段為支架式教學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獨立運用是支架式教學法的成果輸出環節,也是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堂課的知識點的有效方式。從開始的多媒體引入,到之后的知識點展示以及遇到問題后得到教師給予的提示和指正,到此環節,學生能否將知識點獨立運用已是關鍵。先是由教師啟發引導,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沿著概念框架逐步攀升,然后做到在無需教師引導下,學生自己就能在概念框架中繼續攀升。英語口語課堂時常出現的沉默現象就是學生無法將知識點獨立運用的一種表現。一部分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或者小組其他成員的幫助下,能將部分知識點表達出來,但是獨立完成時就會遇到困難,經過前幾個環節的鋪墊,掌握該知識點的學生應當具備獨立運用的能力。
為了使支架式的建構更有效,教師應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于支架攀升的方向發展。在此環節,可以將學生隨機分為4-6人一組,獨立運用后的小組式討論,也不失為一項再次檢驗學習成果的有效模式。特別是在原有支架上的難度提升,通過小組協商、討論,在借鑒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概念的正確并且加固的理解,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進行意義的建構模型。
學生可以通過課外多種媒介的手段,獲得自主學習內容的技能,將課堂中的知識點延伸得更深,更廣,理解地更為透徹。因此課后的支架也十分必要。搭建的手段,包括布置小組活動,網上聽說內容搜集,配音APP作業。教師在多種媒介平臺上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和幫助,但把主體的學習和鞏固留給學生來完成,從而起到既能鞏固本堂課的知識點,又延伸至新內容的學習上。
對支架式教學法的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以及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評價內容包括:①自主學習能力;②小組協作學習貢獻率;③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完成度。此項評價方法可采用階段性的量化標準來進行。教師通過記錄學生階段性的指標來為其之后的學習攀升建構新的“腳手架”。通過大量的課堂實例證明,在支架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從原有水平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技能基礎上獲得有效的提升,真正做到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