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娟
(福建第二輕工業學校,福建福州 350007)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操守,其展現出人們對專業領域的價值觀念,同時也是愛崗敬業精神的一個代名詞,核心是為人們樹立一種正確的理念精神,指導著人們在專業領域中的發展方向。從中職學校角度來講,部分學生思想意識不牢固,在社會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的影響下,學生自身品格養成將存在一定的偏差。將思政課程作為載體,將工匠精神融合到教育體系中,可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理念教導,并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進行引導,令學生具備獨立、專業的品行,在未來社會工作與生活中,增強學生自身的競爭優勢。
工匠精神是工匠們在行業領域內,通過精益求精、自我反思、追求完美等過程,形成的一種理念思想,工匠們在對某一件事物進行細節琢磨時,將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體系中,本著執著、拼搏的精神,令事物的品質上升一個臺階,以提升事物的最大效用。在新時代的到來下,多元文化的發展,令人們的思想意識不斷轉變,而工匠精神的出現,則是為社會文明體系提供一種衡量基準,其是企業發展的方向標,是基層員工的理念導向。工匠精神內涵包含下列幾點。
第一,愛崗敬業。敬業作為人們對本職工作的一種態度,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體系中,以滿足企業及自身的發展需求。從傳統文化角度來看,“執事敬”、“事思敬”作為一種民族美德,同時也是核心價值觀的基準,在時代的變遷下,逐漸通過現代社會的愛崗敬業彰顯出來。
第二,精益求精。人們在對完成本職工作時,對每一道工序進行認真排查、細部分析,以追求一種完美,而在工作人員的認知中,則多以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來指引著工作方向,由此可見,職業素養的形成是事物向完美過程發展的基礎所在。
第三,創新精神。創新一直以來是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的精神導向,在工匠精神中可體現為行業領域、專業領域的創新,同時也代表著由匠心轉變為匠魂的發展路徑。
中職教育的招生群體為初中畢業生,此年齡段學生的思想體系尚未成熟,對于專業化教育體系來講,學生的思想認知形式要想與社會體系相接軌,還需經歷一定的過渡時期,然后才能對職業觀、價值觀等形成初步認知。在此過程中,部分中職學校的主體教導思想偏重于課程教育,而忽略工匠精神的指導地位,此種教育形式上的偏差,將為學生的價值觀與社會發展觀念相悖。同時,大部分家長對于職業院校的看法是,中職類、高職類院校均為教育產業的底層,認定教育資源落后,其實在教育體制改革以來,已經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但理念的先入為主,大部分家長仍對職業院校存在誤解。在錯誤認知理念的導向下,將令校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出現斷層,間接降低學生品格塑造、意識培養的效率。
此外,中職學校在對課程設定時,整體教學目標不明確、創新力度不足等,無法發揮出工匠精神特有的本質。此外,教材內容過于老舊,推陳出新速率較低,在當前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下,顯然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課程教學角度來看,作為學生接受知識的唯一渠道,如課程本身的滲透力度不足,且教學模式單一,則必然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職學校思政課程,主要是以思想意識傳輸為主,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從思想、理念引導層面來將,思政課程體系可作為工匠精神傳播的有效載體,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導向下,工匠精神與思政理念具有本質上的共同點。在基礎課程設定過程中,教師應對思政教材內容進行分析,在思想同步、價值同步的知識章節,將工匠精神滲透到課程體系中,以達到隱性教學目的。例如,將核心價值觀念與傳統文化美德相融合,通過歷史角度向學生傳達一種文化理念,彰顯出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而此種文化則將對學生的思想體系進行引導,令學生正視自身與社會發展體系中存在的差距,為學生樹立職業觀念,此種形式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講,無疑是最適合的教育形式。
在理論課程教學中,應將工匠精神作為背景,對思政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拓展,依托于精神導向對學生進行教育,并闡明工匠精神對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深度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思想意識共鳴下,完善學生的品格,令學生認知到自身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以此來對自身的學習行為進行內控監管,令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
此外,應建立教師、學生、理念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將自身的職業素養作為主線,對學生普及愛崗敬業的精神,在長時間理念滲透下,學生潛意識里將對此類行為進行認同。而學生作為課程主體,為加大學生對課程體系的興趣度,教師應通過各類教學活動的組建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理念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則起到聯動作用,中職學生的思想基礎起步較低,教師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可直接對當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依托于理念教導對學生的學習方向進行指引,以發揮出課程教育職能。
目前,大多數課程思政教學多以理論教導為主,而工匠精神則作為一種抽象化理念,要想將工匠精神與思政課程教學體系進行深度融合,中職學校應加大實踐活動的組建。考慮到中職學生的認知能力問題,在對知識進行講解時,應以滲透教學法為主,通過基礎知識的逐層引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再將知識進行拓展,以加深學生的代入感。從工匠精神本身來看,如一味的對精神進行傳輸,則將導致精神層面與實踐層面相脫軌,令學習本質脫離抽象化理念的學習范疇。為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教師應充分考慮當前學生的思想動態、成長特性等,然后建立以課程內容為主線的教學活動,如參觀紀念館、參與社會調研等,依托于實踐活動令學生對工匠精神進行領悟,然后形成自身的精神資源,進而令學生潛意識的認同感,待在實際生活與學習中遇到相應的問題時,將自主激發出內心深處的思想意識,令工匠精神得到發揚。
考核機制的建立是將工匠精神模塊納入到科目成績中,主要以理論、實踐為主,此等考核評價舉措的建立對于工匠精神的發揚與傳承,是一種基準衡量。理論知識的建立主要以基礎內容為主,而實踐部分則是學生日常在課程教學體系中的表現為主,其考核主體可是為班主任、專業課程教師、團委部門等,在多方的共同監管下,令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為工匠精神的發揚奠定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工匠精神作為一種理念,其可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成正確引導,充分激發出人們內心深處的進取精神、奉獻精神等。從中職校園層面來講,工匠精神的融入,可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在學生領悟到精神實質、理念實質后,可對自身的學習行為、生活行為等進行管理,進而為學校教育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