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華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湖北武漢 430074)
為了有效改善目前出現在對高校貧困生資助中過于直白的公示、偏重于經濟的資助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不平等的權利與義務等不良現象,就要求重點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獨立的意志觀念得到觸發。在進行資助工作時要注重重要環節的創新,維持在資助上的公正和對學生的自尊心進行平衡;對其增加心理疏通,增強其心理素質;將貧困生的感恩之情和奮斗的意志觸發出來,提升其獨立的本事,利用體系機制的創新將人文關懷最好展現,使資助育人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將貧困生的等級分為一般困難、困難和特殊困難等2-3檔[1]。優先考慮有孤殘學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員長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災害或突發事件等特殊情況的學生。再根據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進行等級的評定。在有差異的經濟發展與人均的收入水準面前,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的資料不完整,對高校貧困生依據科學技術進行認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其心理與精神層面的斷定就沒有規律可以依照。
在進行調查之后得到,部分高校在進行貧困生的資助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資金不足的現象,在對其心理以及精神層面的問題解決上更是沒有作為,將云南某大學為例,在2017年至2018學年期間確定的貧困生的總量使1796人;2017年期間有184個勤工儉學的位置,有將近1000人被安排上崗,發放的工資總和月14萬元,在進行助學貸款的發放人數上有182人,到達91萬元等等資助的措施。由此,我們可以得到,要進行全面性的解決高校學生的貧困問題,僅僅依靠這些資金與助學崗位是不夠的,在進行“獎”、“貸”、“助”、“補”和“減”這些措施時,資助金額的不足,被資助的范圍過窄,資助的崗位不足等現象經常出現。
資助長時間不見成效的表現有以下幾方面:首先,在勤工助學的機制建立時未能與校外社會進行聯系,導致助學崗位的匱乏[2]。沒有創建學校與企業合作、學校和社區進行合作的、校里科研類型的助學崗位與基地。其次,對勤工助學的機制的運行缺少監管。很多的中介因為勤工助學崗位的供應不足而進入,這使學生在進行勤工儉學的過程中需要面對更多的風險,同時使勤工儉學的工作成效被降低。還有就是助學資金的來源主要是政府與學校提供,沒有對資金進行監管的專業部門,為腐敗的行為提供了機會,制約了勤工儉學成效的完整體現。最后,由于沒有對學生進行鼓勵的元素,就造成了在進行崗位工作時沒有競爭,非但不能使學生的生活社會技能得到很好地提升,還使其自尊心與人格的形成造成了抑制作用。
我們在進行對貧困生進行資助時,要將學生看做有獨立人格的整體。每個學生由于所成長生活的家庭環境的差異,導致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我們要根據其特點,重點關注其多樣化的需求狀況[3]。倡導充滿關愛與個性特點的教育,對學生中所具備的個體差異進行認可與尊重。使貧困生盡可能的做到學會承擔責任,關愛自己、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進而使學生的發展潛力被最大化的激發出來。在進行資助工作時將關愛融入其中,對貧困生在情緒上進行安撫,使他們的不平衡心態得到釋放,安撫其敏感的心靈世界,在他們戰勝困難時起到推動作用,培養他們的遠見性等。所以,貧困生的資助工作對于高校與社會秩序的穩定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人文關懷在搞笑的額思政課上以以人為本的形式體現出來,將大學生的發展作為本,“以人為本,不單單是為了人的發展,還要以人為媒介進行,實現人的全方面發展,就要依靠不斷的對人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與身心素質進行提升”[4]。在大學是中貧困生所處的位置是相對較弱,因此將以人為本融入進工作中,使人文關懷得到有效展現。在進行資助工作時實施者要對學生的獨立人格加以重視與尊重,使學生在心理與精神層面的世界得到豐富,引導學生打消消極的心態,建立自尊心,使其逐漸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個體,用于打破現在所處的困境,成為具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學生。在資助中融入進人文關懷,對于學生的獨立人格的養成,起到尊重、理解的積極作用,對學生的價值進行肯定,發掘他們的內在潛力,使他們在大學期間積極進步、全方位成長。
心理扶貧在缺乏經濟幫扶的情況下要得到預期的目標會很不容易。對“獎、貸、助、減”等規則進行持續的更新補充,提升幫困的質量,為貧困生的基礎生活條件提供保證,要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從“真實的人”的需求入手,從對弱者權利的進行保障入手,對貧困生的感受進行充足的思考,保護他們敏感脆弱的內心,將人文關懷在實際工作中最大限度的展現[5]。例如,加大力度進行勤工助學工作的進行。勤工儉學是學生在學校或假期時間在校內外進行的有償的工作。在有有關部門對勤工儉學工作進行支持的情況下,讓學生利用自己的能力對困難進行解決,對于學生來說有有著起著很大的重要性。開始,要使學生們打破其所固守的“等、要、靠”觀念,引導其利用自己的能力來的到收獲,使自己跨出困難的境地,然后,利用勤工儉學,使學生的自立自強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最終,作為社會實踐之一的勤工助學,學生在進行時難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阻撓,在對問題進行解決與面對時,學生的心里、生活素質與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使其在今后的社會生活做好了經驗的儲備。
以現在的構建和諧社會為背景,對高校貧困生進行資助的任務,有著長遠的發展潛力,不僅使學生當前的困境得到解決,還使學生樹立了良好的人生價值觀,有了更好發展自己的機會。在學習、社會所提供的的崗位需要下,以學生的客觀需求為參照,對學生進行指引、激勵來使其利用自己的能力得到相應的資助,順應資助形式由以往的福利形式向激勵型進行轉換;不僅做到對學生的經濟幫扶,還要培養其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至于對其學業起到促進作用,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發展,灌輸學生自立自強的理念,將對學生的貧困資助進行深入,不能僅僅保持在資金幫扶的層面上,調動貧困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成為有自覺性的自由的主體,在資助工作中融入人文關懷,使學生的身心積極健康成長得到保證。在正義的準則下,利用多樣化的、充盈關愛的形式對高校貧困生進行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