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蔚,江云東,江 燕,通信作者:杜 淵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四川 瀘州646000)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科研項目(14ZB0166)
中醫五音療法是將中醫五行學說中“五音理論”和人體臟腑、情志等相關理論進行有機結合,用以調養身心、防治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1]。中醫五音學說是在中醫學基礎理論指導下,將音樂理論與醫學,尤其是心理學緊密結合,形成的一門聲學醫學理論[2]。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日益增快,各行業的競爭也更為激烈,人們的精神和生活壓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精神、心理、情緒等因素逐漸成為疾病發病的重要原因和誘因。近年來,音樂療法逐漸獲得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在中醫五音療法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療領域,相關的報道較多。音樂療法對疾病的治療作用主要體現在生理層面和心理層面上的調節。中醫五音療法將音樂與五行理論、臟腑理論緊密聯系,反映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3]。若能將中醫五音療法合理運用于臨床相關疾病的治療,對發揮中醫優勢特色,提高臨床療效,以及調節人們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質量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音樂療法在我國起源于古老的祭祀禮樂。如先秦時期的《白虎通·禮樂》書中就載有“調和五聲以養萬物”的論述[1]。《黃帝內經》中載有“天有五音:角徵宮商羽;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人有五臟:肝心脾肺腎”,表明中醫將“徵、角、宮、商、羽”5種音階與人體“心、肝、脾、肺、腎”五臟,以及“喜、怒、憂、思、恐”五志等關聯起來,由此成為“五行學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了中醫五音療法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記載“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指出五臟與五音之間存在特定的聯系,如果各臟腑產生了病變,則發聲也會出現與之相對應的音階。反之,各音階也會對應影響與之相關的臟腑,即“宮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腎”[4]。《靈樞·五音五味》也詳細記載了“角、徵、宮、商、羽”調治疾病的相關內容,并將五音歸屬于五行,內化于五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載有“角謂木音,調而直也;徵謂火音,和而美也;宮謂土音,大而和也;商謂金音,輕而勁也;羽謂水音,沉而深也。”認為“角音”屬木,可入肝,具有木的特性;“徵音”屬火,可入心,具有火的特性;“宮音”雄偉,具有土的特性,可入脾;“商音”清凈,具有金的特性,可入肺;“羽音”屬水,具有水的特性,可入腎。
“五音”具有狹義和廣義的概念。廣義的“五音”是指天地間的一切聲音,也包括各種各樣的噪聲。而狹義的“五音”是指我國古代聲音理論中所確立的“角、徵、宮、商、羽”5種不同的音階。如《爾雅·釋樂》書中載有“宮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柳”的論述。有學者認為,“五音”是構成音樂的最基本元素,應為一個體系,而非是某一個單聲,根據主音的不同,又具有“宮、商、角、徵、羽”不同的調式,各個調式所表現的音樂色彩也不相同。大致說來,宮調式、徵調式的色彩較為明朗,而羽調式、角調式的色彩偏于暗淡,商調式則介于中間。因此,“五音”并不是某個單聲,而是構成音樂的最基本元素,這樣就可以將天地間的一切聲音按照“角、徵、宮、商、羽”進行劃分,各個音調之間既有區別,同時也存在著聯系。五行學說中的生化克制理論使“五音”具有理論化、系統化和整體化,從而構成了“五音知識體系”[2]。
中醫五音療法的理論基礎是基于中醫五行學說中的相生相克關系。將五音和五臟進行關聯是五行學說中的重要部分。“五音療法”應用五行意象這一媒介,并通過五行系統,從而達到調整身心、防治疾病的作用。《黃帝內經》指出,“五音”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書中言“角為肝之音,調而直也,叫呼也,過怒傷肝,可用角音悲涼使之哀傷,以治過怒”“徵為心之音,和而美也,喜也,過喜而傷心,可用徵音之火熱使之驚恐,以治過喜”“宮為脾之音,大而和也,嘆者也,過思傷脾,可用宮音之亢奮使之憤怒,以治過思”“商為肺之音,輕而勁也,哀者也,過憂傷肺,可用商音之歡快使之高興,以治過憂”“羽為腎之音,深而沉也,吟者也,過恐傷腎,可用羽音之思索冥想,以治過恐”。闡明了角調式的音樂具有木性的條達、舒暢柔和的特點,能夠調節肝膽疏泄,促進人體氣機的升發調暢;徵調式的音樂具有火性的火熱、興奮、活潑、歡快的特點,能夠助養心氣,促進氣機的生發;宮調式的音樂具有土性的中和、莊重、敦厚的特點,能夠調節脾胃的升降功能,有助于維持全身氣機的穩定;商調式的音樂具有金性的清肅、高亢、優美、悲切等特點,能夠調節肺的宣發肅降功能,促進人體的氣機內收;羽調式的音樂具有水性的奔放、哀怨的特點,能夠助養腎氣,促進人體氣機的下降[4]。
角調式的音樂曲目包括《葫蘆十八拍》《列子御風》《莊周夢蝶》《江南好》《春風得意》《江南絲竹》《藍色多瑙河》《草木青青》《綠葉迎風》《一粒下土萬擔收》等,具有調節肝膽疏泄,促進人體氣機升發調暢的功能,臨床上可用于肝火擾心證。徵調式的音樂曲目包括:《紫竹調》《喜洋洋》《步步高》《喜相逢》《金色狂舞曲》《解放軍進行曲》《卡門序曲》《梁祝》《百鳥朝鳳》《春節序曲》《溜冰圓舞曲》《閑聊波爾卡》等,具有助養心氣的作用,臨床上可用于痰熱擾心證。宮調式的音樂曲目包括:《十面埋伏》《賣報歌》《月光奏鳴曲》《秋湖月夜》《鳥投林》《閑居吟》等,具有調節脾胃升降,促進全身氣機穩定的功能,臨床上可用于心脾兩虛證。商調式的音樂曲目包括:《陽春白雪》《第三交響曲》《陽光三疊》《黃河大合唱》《第三交響曲》《嘎達梅林》等,具有健脾和胃、調理脾胃受納通降、促進人體氣機內收的功能,臨床上可用于脾胃不和證。羽調式的音樂曲目包括:《梅花三弄》《漢宮秋月》《昭君怨》《塞上曲》等,具有助養腎氣,促進人體氣機下降的功能,臨床上可用于心腎不交證[5]。
目前,對于音樂療法的作用機制并未完全明確。但是從對音樂療法的作用特點上分析,可以初步分為生理作用和心理作用。音樂療法能夠通過對大腦皮層右側顳葉的音樂活動中樞,邊緣系統、下丘腦和腦干網狀結構、副交感神經系統,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內啡肽等物質,以及對人體免疫功能的影響和對人體感知覺、運動知覺、情緒情感的影響,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6]。研究表明,音樂能夠調節人體的各種生理反應。適當的音樂治療可使呼吸減慢,心率、血壓降低,血中腎上腺素含量降低,進而使人體的生理狀態得到改善,對因生理或心理長期緊張所導致的各類疾病起到預防和治療的功效[7]。音樂的治療作用主要是通過對適合的音樂節奏進行有效選擇。如果所選音樂與人體細胞的微振節拍一致時,便能在兩者之間產生共振,當人體內的微振得到加強后,各組織臟器的活動便會逐漸恢復協調,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8]。
首先,音樂療法能夠減輕機體的生理疼痛感[7]。王文英等[9]將納入自然分娩的216例產婦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音樂組和對照組,音樂組在分娩過程中播放背景音樂,對照組不做任何干預,研究結果顯示,音樂組產婦比對照組產婦對疼痛的耐受力明顯提高,總產程時間明顯縮短,胎兒發生宮內窘迫的幾率明顯下降,產后出血也明顯減少。曾繼紅等[10]對即將進行眼科手術的患者進行觀察,讓他們聆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結果顯示,音樂治療組患者的血壓和心率均明顯低于無音樂治療的對照組,對疼痛的感覺低于對照組,應對能力則明顯高于對照組。音樂療法最根本的原理是利用音樂電流獨特的物理按摩功能,在治療過程中使大腦血管得到節律性收縮、舒張,從而達到緩解疼痛、改善腦部血流動力及調節神經肽類分泌的功效。研究表明,應用音樂治療儀治療功能性頭痛,不僅能夠止痛,而且還能改善大腦微循環,促進中樞神經功能的恢復[11]。
其次,音樂療法能夠提高人體的免疫力[7]。音樂療法的主要作用部位在雙側大腦半球,但以右側大腦半球的作用更為明顯。優美動聽的旋律、明朗輕快的樂曲由神經系統感覺通路傳導至大腦的邊緣系統和腦干網狀系統,在神經和體液調節雙重作用下,使一些神經遞質的分泌和轉化發生了改變,進而使機體的內環境趨于穩定,恢復機體生理平衡,增強機體的免疫力[12-14]。鄧翠蓮等[15]對300例單胎初產孕婦給予音樂胎教,結果顯示,臍帶血免疫球蛋白IgG值顯著增高,音樂胎教通過改善胎盤血液循環,有效增加胎盤灌注血流量,有利于胎兒吸收營養物質和氧氣,同時增強胎兒的免疫力。在群體聆聽條件下,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并沒有顯著變化,而皮質醇明顯減少;而群體唱歌情況下,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有所增加,血中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的含量均有所降低,認為音樂療法能夠改善人體的內環境穩態,增強人體免疫系統功能[7]。
再者,音樂療法能夠調節人們的情緒反應[7]。文獻報道,輕松、愉快的音樂有助于消除受試者的疲勞,使人感到精神煥發,而優雅、節奏緩慢的音樂會使人產生放松感,具有鎮靜、鎮痛及降低血壓的作用[16]。在聆聽舒緩而靜謐的音樂時,人體副交感神經系統被激活,而交感神經系統受到抑制,腎上腺素的分泌明顯下降,內啡肽的含量則明顯升高,從而使人呼吸平穩,心率減慢,產生欣快感,全身肌肉放松,對疼痛的耐受性也得到增強[12-14]。由此可見,音樂療法對人們情緒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對于緩解人們的情緒能夠產生積極的作用[17]。音樂還可以從心理層面來改善情感,對人體的影響包括情感誘導、意志培養和道德品質鑄造等。研究證實,音樂療法可以激發各種病理狀態的改變,糾正心理紊亂,穩定情緒,促進疾病恢復[18-19]。通過欣賞音樂,能夠宣泄人們內心壓抑的情緒,獲得良好的心理狀態,從而達到防治疾病和增強體質的作用。
綜上所述,音樂療法能夠使人體內部的功能通過適當調理而逐漸達到穩定的狀態,使緊張和焦慮的情緒得到改善[20],因此在生理和心理層面對人體均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中醫五音療法是具有中醫特色的療法,臨床應用較為簡便,患者無痛苦,無副作用,在對疼痛性疾病的治療方面具有良好的療效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因此,我們應當努力挖掘我國傳統音樂療法在治療疾病和調養身心方面的潛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致力于中醫五音療法的理論及實踐研究,使基礎理論和臨床實際相結合,有助于在臨床運用時合理辨證選曲,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