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 甘肅 蘭州 730071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三大攻堅戰,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其中之一。2019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堅定信心不動搖、咬定目標不松口、整治問題不手軟、落實責任不松勁、轉變作風不懈怠。2020年后如何保持扶貧成果,形成長效扶貧機制是個重要的問題。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民人均純收入是改革開放前的100倍,扣除物價指數16倍,年均增長約7.1%。經過幾年的奮戰,脫貧成效顯著,目前吃不飽穿不暖的絕對貧困人口已經很少了,更多的貧困問題主要集中在“三保障”方面,即義務教育保障、醫療保障、住房保障。2013-2017年中央財政對扶貧工作的投入大概2 800多億元,相當于1978-2012年扶貧工作財政投入的總和。新時代扶貧工作很有針對性,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中央就給什么,因病致貧就健康扶貧,因學致貧就教育扶貧,扶貧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創造了中國特色的減貧之路。截至2018年年底,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85%以上,但一方面精準扶貧推進過程中貧困標準在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的數量在動態變化;另一方面能脫的已經基本脫貧,剩下的都是硬骨頭,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集中于深度貧困和連片貧困地區,一般常用的精準扶貧工作方法對這些地區和群眾而言,達不到徹底脫貧的效果,所以目前的脫貧任務仍然很重。總書記說,扶貧工作不能丟下一名困難群眾。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時候做的都是“輸血”工作,缺乏長效機制,如何變“輸血為造血”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很關鍵。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鄉村振興的前提。一些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有自身的特殊性,貧困的發生是地域性特征誘致的,扶貧效果不顯著、返貧率高等都是缺乏自我發展能力的表象。消除區域性貧困應落實在培育提升區域自我發展能力上。
目前中央鼓勵從外部通過開展區域合作、完善稅賦結構、優化生態補償機制等轉移支付形式間接激勵貧困地區發展,對脫貧攻堅產生了一定的成效。貧困發生有一定的規律,外部力量對貧困地區擺脫困境有作用,但要根本解決貧困問題,還是要注重這些地區內生的自我發展能力的培育。2013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鋼鐵、房地產等行業供給相對過剩,還有一些產業觸及環保紅線,資本從這些產業溢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響下流向新興戰略產業、現代農業等行業。資本在不同區域、不同行業間重新配置,對于貧困地區而言是發展產業、培育自我發展能力的好機會。
培育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水平代表了一個地區的發展能力和發展預期。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是與資源稟賦、區位等條件相關的,這些條件決定了貧困地區現有的產業和經濟發展模式。加大科技投入有利于提高當地的生產力水平,提高產出。當然,貧困地區自身缺乏吸引高科技投入的吸引力,這就需要中央將一部分高科技技術投入貧困地區。貴州的大數據就是很好的例子。
教育水平低,貧困發生率高,越貧困越沒有能力接受教育。教育保障是培育自我發展能力的重點。有限的公共資源無法惠及每個群眾,教育水平在不同地區有很大的差異。在浙江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可以免費上中專、免費上大專、免費上農大,從根本解決了貧困的根源,形成了綜合性的全社會扶貧。
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就要求村村通公路、縣縣通高速,把浙江貧困地區貧困的障礙徹底消除了。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利于提高貧困地區的城鎮化建設水平,而且能解決就業,增加收入,是培育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最必要的方式方法。
給錢給物解決的都是眼前問題,要想根本建立長效扶貧機制,讓群眾真脫貧、脫真貧,長久擺脫貧困,必須有穩定可靠的收入來源,產業扶貧是關鍵。這幾年產業扶貧成效顯著,各地在產業扶貧方面的成功經驗很多,需要注意的是,產業扶貧一定與當地特色優勢資源條件相銜接,并且要產生長久的收益。有些項目投入后產出低,有些項目的收益與預期有很大的出入,企業投入項目后短期內沒有利潤,這些情況都可能發生。面對存在的問題,政府要積極應對解決。對于企業補貼虧損的產業扶貧項目,要對虧損企業給予一定的援助,形式可以是降低稅收或其他。要給企業信心,給產業信心,給群眾信心。
產業扶貧是關鍵,具體地講,第一要樹立統籌發展思維。規劃編制先行是科學發展的前提,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產業扶貧總體規劃明確合適的主導產業,選取主導產業時要從中長期視角分析產業發展的內外部優勢、機遇和挑戰等,系統分析主導產業發展的策略、布局安排等,樹立產業發展的統籌思維,把扶貧產業納入整體產業發展規劃框架內,加強產業之間的相互協調和促進。另外,要大力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推廣“農業+農產品深加工”“農業+鄉村旅游”“農業+電子商務”等模式,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體系,拉長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價值鏈、拓寬產業增收渠道,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第二,創新產業生產經營模式,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是推進現代扶貧產業體系建設的核心和基礎,要在尊重和保障農民生產經營主體地位的同時,推進農村各類資源要素改革,激發勞動力、土地等農村生產要素潛能,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第三,建立現代農村產業體系,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產業扶貧,歸根結底是要建立現代化的農村產業體系,要重點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和延伸產業鏈條等方面著手。統籌調整產業結構,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特色更加鮮明的現代農業結構和產業布局。著眼做精做優做強,著力打造從生產到加工、從加工到銷售的產業標準化體系,推動延伸產業鏈開發,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形成多點支撐的特色扶貧產業體系。要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支持龍頭企業做優做大做強,對特色鮮明、前景廣闊的特色產業領域龍頭企業,支持收購、重組、聯合等方式擴張,形成一批以資金、技術、品牌等為紐帶,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輻射面廣的企業集團,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集群集約發展。第四,建立扶貧產業服務體系,提升群眾發展產業積極性。要建立完善產業服務體系,堅持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方向,充分發揮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作用,加快構建經營性服務與公益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產業化服務體系,為群眾發展產業提供保障服務,提升參與產業發展積極性。第五,培育優勢產業品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結合產業特色、文化資源、生態環境等因素,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定位,充分挖掘當地優勢資源,培育壯大地方字號特色產業品牌。發揮政府、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在產業品牌培育中的引導帶頭作用,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按照“一村一品”、“一產一品”的產業品牌培育思路,注冊打造“區域公共”特色產業品牌,支持重要產品品牌、重點企業品牌做大做強,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品牌+農戶”的模式授權農戶實現品牌共享,提高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總書記強調精準扶貧、精準施策。扶貧要和扶志、扶智相結合,要扶持貧困戶的志氣和智慧。政府有效投入幫助貧困戶,同時貧困戶有了脫貧的志氣,也有了脫貧的智慧,才能真正拔掉窮根。重要的是要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真正有自我發展的動力,具有自我脫貧的能力。這就需要每個幫扶干部耐心地和貧困戶交流,深入細致地了解扶貧對象致貧的原因,分析可能的優勢,提出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
培育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就是培育貧困地區企業和群眾動員、組織、利用經濟要素,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的能力,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間的差距本質上就是能力的差距。貧困地區的群眾對美好生活有更迫切的向往,充分利用各種方法,主動調適貧困地區自身的社會經濟活動行為和活動方式,這個過程就是自我發展能力培育和提升的過程。這個發展過程不能盲目,要因地制宜。一些成功的做法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要從貧困地區的具體情況出發。對于生態脆弱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要合理規劃,產業扶貧項目要符合地區資源條件。不適合大規模開發的地區要逐步逐漸的規劃建設,將高質量發展理念貫穿自我發展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脫貧不是最終目標,最終目的是全面小康。僅靠政府的扶持和各級工作人員的幫助是無法形成長效脫貧機制的。必須培育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真正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走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