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洪
中共平涼市崆峒區委黨校,甘肅 平涼 744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主要就是因為創造和把握了“加強領導是根本、把握精準是要義、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參與是合力、群眾參與是基礎”五條基本經驗。
平涼市崆峒區地處六盤山特困片區,全區105個貧困村,大多分布在自然條件嚴酷的“四大貧困片帶”,脫貧攻堅任務時間緊、難度大。因此,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崆峒區的“一號工程”。近年來,全區緊扣“兩不愁、三保障”“六個精準”“七個一批”要求,緊緊圍繞省委“1236”扶貧攻堅行動和省上“1+17”、市上“2+19”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方案,制定出臺了區上“2+20”實施意見,以南部陰濕林緣區、北部干旱山塬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三大貧困片帶為主戰場,研究制定了“123456”工作思路,全力推進各項任務落實,全區貧困人口由4.89萬人減少到1.0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4.9%下降至3.25%,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效。
精準扶貧開展以來,廣大干部深入所幫聯的貧困戶,了解民情、傾聽民聲、體察民生、解決民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筆者先后多次赴崆峒區西陽鄉安河村、白水鎮史家溝村,深入聯系的貧困戶家中,認真開展調查摸底,綜合分析致貧癥結,科學制定幫扶計劃,全面落實幫扶措施。根據積極投身脫貧攻堅的工作實踐,現就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出幾點思考。
脫貧攻堅,是黨中央確定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意義深遠,責任重大。深刻認識脫貧攻堅的重大現實意義,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深入到農村去、到貧困群眾中去,真心誠意、竭盡全力地為農村解難題、謀發展,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按照貧困村、貧困戶減貧驗收指標體系測算,崆峒區仍有貧困人口2.59萬人,主要分布在自然條件嚴酷、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落后的南部山區和北部塬區,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加之該區農業發展基礎較弱,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偏低,是實現全面小康的最大瓶頸。開展脫貧攻堅,就是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以聯村聯戶為載體,以強村富民為目的,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力量和各種有利因素,支援農業、幫助農民、發展農村,扎實推動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就鄉村振興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觀點。我們要打好生態牌、念好產業經,把美麗鄉村建設的“美麗成果”,轉化為農村經濟發展的“資源優勢”。開展精準扶貧,就是要把機關單位的工作向基層延伸,及時掌握群眾所思、所想,合理解決群眾所求、所盼,把群眾的切身利益實現好、維護好;讓農村成為傳統現代交相輝映的文化樂園,堅持依法治理,努力創造良好有序的法治環境。
讓廣大干部主動走出機關,在促進農村全面發展中了解村情實際、了解群眾需求,不僅有利于推進脫貧攻堅,而且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干部作風建設,有利于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開展精準扶貧,就是組織各級干部走出機關、走進農村、貼近群眾,促使廣大干部牢固樹立群眾觀念,自覺踐行黨的宗旨,積極接受群眾教育,虛心向群眾學習,真心為群眾辦事,增進與群眾的感情,密切與群眾的聯系,在為民服務中培養良好作風、樹立親民形象。
開展脫貧攻堅,就是要讓機關黨員干部與困難群眾結對子、交朋友,進一步“察民情、聽民聲、納民言、促民富”,在宣傳政策、傾聽民意、解決問題、促進發展的過程中磨煉意志、砥礪品質、鍛煉本領、提高能力,使廣大干部懂得愛崗敬業,真正成為全心全意為民服務、推動發展盡心竭力、干事創業務實高效的好干部。
通過深入鄉鎮、村組和相關部門召開座談會、走訪農戶等形式深入調研,崆峒區脫貧攻堅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對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精準扶貧主體(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問題。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扶貧難度大。二是工作中仍存在不嚴不實不精準問題。脫貧計劃脫離實際。各級各部門表現出熱情有余、措施不足,幫扶措施不具體,致使幫扶工作“浮在面上”“漂在水中”。三是扶貧資金使用管理存在不精準問題。貪污擠占挪用等老問題仍時有發生。四是“硬骨頭”還沒有完全精準瞄準。兜底保障總體水平低,返貧壓力大。
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扶貧思想,切實增強“四個意識”,針對崆峒區脫貧攻堅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全國全省同步邁入小康社會,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統籌考慮。
保持困難群眾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更是脫貧攻堅的核心任務。堅持“輸血”與“造血”并重,積極引導貧困群眾培育富民產業,拓寬致富門路,夯實增收基礎。突出抓好基礎母牛保護、凍配改良技術應用、玉米秸稈轉化利用等關鍵環節,進一步擴張肉牛產業規模;全力實施果產業適宜區全覆蓋工程,按照川區鞏固提高、塬區整體推進、山區適度集中的原則,以連片栽植、規模擴張、標準化管理為重點,創新體制機制,激發產業活力;全面加強東、西川兩個萬畝無公害設施蔬菜基地建設,大力推進蔬菜產業規模化擴張、無害化生產、品牌化經營,推動牛果菜產業擴量提質增效。
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幫助貧困群眾“換腦、增智、造血、夯基、融資”,崆峒區困難群眾科技知識欠缺,市場經濟意識不強。深入開展脫貧攻堅,加速推動全區經濟社會轉型跨越,促進困難群眾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困難群眾素質的提高是關鍵中的關鍵。一是加強科技知識培訓。開展實用科技培訓和輔導,著力解決困難群眾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和疑點問題。利用廣播、電視、手機短信等媒體,開展信息服務,加快科技信息進村入戶。二是加強市場經濟教育。努力培育困難群眾的市場經濟觀念,調動困難群眾參與市場競爭的積極性和調整產業結構的自覺性,提高困難群眾的市場競爭能力。三是加強法律常識宣傳。采取各種手段和途徑,加大困難群眾的普法教育力度,提高困難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增強困難群眾的法治觀念。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是加快推進農村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的物質基礎。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突出地域特色,整合資金項目,整村整鄉、成片成帶加快農村危舊房改造和小康屋集中區建設步伐,完善配套設施,實施農村家庭美化、亮化、綠化工程,建設魅力農村和宜居家園。全面抓好流域治理、中低產田改造、農村能源沼氣等項目,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生態工程,持續深入開展農村環境整治,不斷優化農村人居環境。
準確把握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才能更好地解決貧困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才能實現好、維護好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一是真實了解村情民意。圍繞暢通民情表達渠道、真實反映民情民意,堅持和群眾面對面交流,了解群眾生產生活狀況和意愿訴求,真正做到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效于民。二是認真化解矛盾糾紛。堅持“群眾工作無小事”的原則,對影響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矛盾和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一些因婚姻家庭及鄰里關系引發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要及時化解,做到早了解、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