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洪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 公共教研部,甘肅 蘭州 730070
消除絕對貧困、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黨的十九大上,明確提出了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距離2020年,只有短短1年的時間了,在短短的1年里,我們要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富裕起來的目標。為了不斷向目標靠近。2018年國家更進一步加大了扶貧的力度,也出臺了許多相應的精準扶貧政策。針對甘肅扶貧開發所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現提出以下對策。
“陽光工程”即勞動力培訓,各成員單位間要加強工作協調,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提升認識,加大農民的就業技能,既要拓寬技能培訓內容,也要加強引導性培訓,做到扶貧扶識扶智。因此,加大“陽光工程”的實施力度勢在必行。
“雨露計劃”即幫助貧困地區青壯年農民解決在就業、創業中遇到的實際困難,最終達到發展生產、增加收入,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目的。以“直補到戶、作用到人”的方式,扶持和幫助貧困人口增加就業發展機會和提高勞動收入。應不斷擴大“雨露計劃”的覆蓋面,簡化申請程序,將其范圍由中學生擴大到所有中專、高職學生。同時要不斷開展多元化、多層次的培訓,力求實效。
要在資金扶貧上整合各方力量,重視對貧困生的結對幫扶。還可以通過民政、教育、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和社會各界力量加大對貧困學生家庭的幫扶救助力度。
“十三五”期間,國家將投資6 000億元對1 000萬左右貧困人口開展易地扶貧搬遷。這些政策將惠及所有貧困人口。如深山區、生態脆弱的獨居、散居戶,平原地區的危房戶,都應根據國家政策無條件進行改造和搬遷。
堅持因地制宜,整合各類資源,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貧困群眾通過發展富民產業來改善貧困現狀,擴大生計來源,增加群眾收入。
政府應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重視網絡的暢通,要有目標性的使貧困戶都能聯上網,接收到各項扶貧信息。特別是年輕的貧困家庭,對他們進行信息化脫貧致富的引導。
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駐村工作隊建設,這是做好精準扶貧的基礎、前提和保障。駐村工作隊協助基層組織要積極貫徹落實黨和政府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參與扶貧開發各項工作,幫助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積極協調縣直各部門各單位和各鄉鎮,要充分整合各類資源,幫助困難家庭人員提高技能,促進就業與再就業,切實解決幫扶對象的就業困難。
在扶貧開發的精準扶貧階段,要確保“六個精準”落到實處,需要強有力的績效考評及監督機制作為支撐和保障。在政府重視的情況下,及時跟進,保持高度重視,健全監督環節,確保扶貧開發工作能精準到位。
扶貧開發各項措施的有效實施,都離不開資金的保障。加大扶貧資金的多元投入、多方監管,為扶貧開發解除后顧之憂。
要多渠道增加扶貧開發投入,確保政府投入力度與脫貧攻堅任務相適應。優化財政涉農資金供給機制,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同時,還要用好用活政府和社會兩方面資源,撬動更多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參與脫貧攻堅,從而使更多為民利民項目按期有效實施。
在扶貧開發的政策引導下,充分發揮農行、甘肅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銀信金融部門主力軍作用,促使各類金融機構在貧困村設立金融服務網點,不僅便民而且可以增加就業,逐年提高貧困村金融便民服務網點服務質量。
突出財政扶貧工作重點,積極促進財政扶貧資金使用與建檔立卡結果相銜接,資金使用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由偏重“輸血”向注重“造血”轉變,確保“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
在精準扶貧的大形勢下,必須開啟扶貧新思路,要做到各項扶貧措施都精準。若能做到“以點帶面,以面促點,點面結合”,這無疑能使得精準扶貧的各項措施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互聯網+”是電商扶貧的新模式。一是通過教育培訓、資源投入、政策支持、提供服務等方式直接幫扶貧困家庭。二是通過電子商務規模化發展,在一定地域內形成良性的市場生態,到達共享發展成果。
積極開展“微服”檢查,要正確利用好“第三方評估”。使考核結果更趨于客觀事實和公眾感受。由第三方調查產生的群眾滿意度,既可有效反映出整個考核過程的透明度和接地氣,又充分保障了貧困群眾在脫貧成效考核中的參與度和話語權。
精準扶貧,不是一句空話,是有著現實意義的。在扶貧方式上,財政的扶貧基金更加針對的是農村的貧窮家庭,所以已經被認定為貧窮家庭、五保戶、低保戶的家庭是可以更好地享受到國家的專項政策。國家也重點對這些家庭進行一個排查,讓符合條件的家庭得到相應的保障。同時也不斷強調把精準扶貧工作落到實處,不搞形象工程,讓貧困家庭能真真正正地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