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安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 甘肅行政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近年來,以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為運行特征的農業生產方式面臨的綠色低碳約束日趨收緊。第一,化石能源的稀性缺更加突出和波動加劇的能源價格,使得原本脆弱的農業生產鏈條的受到極大的沖擊,種植、運輸、加工等鏈條節點經濟成本巨大。第二,國家不遺余力的推進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法律、法規、政策和農業生態管制措施更加嚴厲,農業生產粗放式的擴張方式受到空前的限制,存在空間進一步壓縮。第三,終端消費市場對農產品新標準和新要求認知度顯著增強,低排放、低污染的綠色生態農產品成為消費者關注的最大市場。第四,異常氣候頻發、溫室效應凸顯,農業產業鏈更加脆弱、可持續性降低。但是也應當清醒看到,綠色低碳同時也給農業創造了新的發展契機,長期以來依賴于化石能源的粗放式擴張格局將會被重新整合。“智者順時而謀”,低碳經濟是活力、潛力、創造力的表現,在低碳領域搶先一步的先行者,通過資源聚集方式的迅速調整,碳技術的突破,發展新業態,以高品質、高安全的低碳產品和服務創造廣闊的市場空間,踏上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
低碳農業具有高成長性、非周期性特點,代表著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的重要支撐點,其根本動力源自市場,源自市場導向的整體性創新驅動,通過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的全面創新以及由此引發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生產制度和消費理念的顛覆性轉變,有效改變生產高碳行為方式,降低和減少由于過度碳排放而頻繁引發的極端氣候,逐步修復日趨脆弱的生態系統,為農業產業鏈的安全和延伸奠定基礎。在這一層面上,現代農業生產思維方式的形成、有效的節能減排、綜合開發利用清潔能源以及合理能源結構的構建,都只有在低碳發展中才能得以實現。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文明思想深得民心,為新時代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以保護優先、低碳發展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將進一步推進,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高效益的綠色低碳是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事實上,在當前農業生產領域中,無論是農戶還是農業生產組織都正在努力扭轉長期以來形成的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擴張方式,生態文明意識也不斷增強,農業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粗放擴張理念依然存在,在一些地區,土地資源無序開發,過度承載、鹽堿(沙)化,水土流失、水體、土壤質量降低,優質耕地減少,土地勞動生產率提升緩慢并未能得到根本性改變,化肥和殘留農藥的管理控制有待于進一步改善,農產品(食品)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在我國江河、湖泊水域,特別是一些不良生產者偷排“三廢”是農業生態系統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廣大農戶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雖然已意識到生態環境破壞帶來的后果,但并沒有轉化成為有效的行動,特別是在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土地貧瘠、自然環境惡劣,農業承受能力非常低下,難以提供充裕的物質產品,農村居民最關心的是生活保障狀況的改善,在滿足基本物質需求的直線思維方式下經濟行為超越生態行為,自身經濟利益的實現往往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忽視了人與自然資源和諧平衡,嚴重擠占了農業生態空間。
資料顯示,20世紀后期至21初期,我國農村能源消費的碳排放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煤、電是主要的能源消費,碳排放約占總排放量2/3,推廣清潔能源、減少碳排放是國家重點控制的目標之一,也是實現節能減排最接地氣的路徑。在我國農村,存在大量的農副業剩余物,如農作物秸稈、樹木枝椏和林業廢棄物等,這些農副業剩余物開發利用價值非常高,是寶貴的清潔能源。據測算:農村農作物秸稈產出量超過7億t/年,其中一半可以替代能源消費,折合標準煤1.5億t;樹木枝椏和林木廢棄物大約9億t/年,若能將1/3轉化為能源利用,相當于2億t標準煤。此外,秸稈等農副業剩余物還具有還田、發電、沼氣和氣化等農業生態項目的開發價值。大力推進農村農副業剩余物為主的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既有利于調整長期以來形成的化石(煤)燃料消費主導型的農村能源結構,降低CO2排放,又能帶來農業生態系統的修復效應,獲得可觀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一舉三得。
碳標簽、低碳認證的農產品一般是具有高品質與可靠安全性的產品,有著廣泛的市場受眾。在西方國家,碳標簽、低碳認證的農產品消費是消費的主流。在我國,低碳農產品成為終端消費主流格局未能形成,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低碳技術開發農產品周期長、成本高、風險大,市場交易價格消費者難以接受、消費量有限,生產者預期收益無法實現。二是農業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不充分、不平衡,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的最佳平衡點難以確定,事實往往是,生產者選擇生態利益的機會成本偏大,邊際效益低,即使有生態利益的考慮也是暫時的,缺乏內生動力源。
低碳認證是實現低碳農業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這些年來,中國積極履行世界氣候談判的承諾展現大國擔當,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制定了一套符合國際市場規范的農業生態標準,有序推進農產品低碳認證,在政府、市場主體、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生態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但在農產品低碳認證方面,與預期目標相比還很大的差距。特別是認證制度的實施層面,有些規定僅是停留在基本要求、技術內容和檢驗方法上,實施主體邊界不清,實操性差,農產品低碳認證推進不理想,低碳農業發展的要素有待完善。此外,部分農產品受低碳認證影響,進入國際市場也屢屢遭遇“低碳壁壘”阻撓。從長遠的視角看,實行全面農產品低碳認證將是越來越多國家常態化的行為,并且會愈加嚴格、苛刻,農產品低碳認證是關乎到我國農業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加快全面推進低碳認證刻不容緩。
生產者是低碳農業發展的主體。在國家運用法律法規、經濟手段干預農業非碳生產行為日趨強化的背景下,粗放的農業生產擴張受到了極大的約束。但受市場利益的誘惑和生產成本的壓力,一些生產者主觀上并不愿意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只是迫于法律制度和社會公眾的威懾,做出“要我做”被動性選擇,并非“我要做”,綠色低碳事實上成為一種被動行為。自覺承擔保護環境的主體責任,實現生產者的生產碳行為的根本性改變就是最復雜、最有難度、也是最為關鍵的問題。
實現農業低碳生產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理念下生產者擔當主體責任的具體表現,在推進清潔生產、綠色消費,人與自然、社會實現和諧平衡過程中是最大的支撐點。事實證明,政府的政策引導、扶持和規范是農業低碳生產支撐點形成的強力保障,也是增強經濟持續發展后勁的路徑之一。無須諱言,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制定和執行的推動低碳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已經顯現了預期的功效,低碳農業生產價值鏈趨于完善,但政府層面的政策驅動在深度、力度和廣度上空間依然很大,需要持續延伸。
縱觀農業生產活動的發展歷史,生產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產者對待自然態度的特點非常鮮明。政府和生產者是修復農業生態系統的兩個不可或缺的責任主體。在政府層面,政府是低碳農業發展的指導者、推動者和保護者,要最大限度的發揮政府對低碳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公共決策和公共政策制定要自覺植入低碳理念,構建以生產和產品碳耗標準為重點的農業生態環境安全體系,完善地方政府農業節能減排責任考核機制,推進農業能源效率的科學評估,以涉農生產的碳排放政策制度創新普惠低碳農業。在生產者層面,生產者是低碳農業發展的實踐者,要增強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的意識,改變人與自然主從對立關系思想,創新生產、生活理念,明晰減少碳排放是自身不可推卸的職責,從粗放生產轉向清潔生產,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跨越式改變;從單純的數量滿足轉向多元的品質滿足,創新低碳技術,持續激發低碳需求,培育低碳農業新動能;從功能產品轉向有機產品,加快研發、育種、種(養)植、倉儲、分包、渠道等產業鏈節點的改造提升,推廣和應用低碳技術,增強生態效率和生態環境風險意識,提高產品食用安全性;從“碳耗”轉向“節約”,有效開發利用農副業剩余物,最大限度的增強農副業剩余物再資源化的能力。
低碳化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客觀地講,政策支撐力度不夠是當前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緩慢的一大阻力,生產者事實上沒有從低碳生產中受益,因而要以政策制度創新為動力導向,建立和完善與低碳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國家層面的政策制度體系,形成推進農業低碳發展有力的政策制度支撐點,以體制、機制和觀念的創新,破除阻礙低碳農業發展的壁壘,營造有利于低碳農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空間。鼓勵低碳技術研發,固化基礎性理論研究工作;以可行的政策制度設計,推動成熟技術的應用轉化。同時,培育有助于低碳農業發展的終端消費市場,為生產者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創新能源價格管理方法,促使合理能源價格關系的形成,降低生產者的成本壓力。建立充分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生態補償廣度、深度和力度,促使生產者生態行為由被動向主動的轉變,自覺自發地融入農業生態系統維護。政府設立專項基金,支持農業低碳生產“硬件”的投入,對于低碳農業發展中的共性服務問題,如技術推廣、人員培訓、低碳認證體系構建、節能計量等,要從長遠的發展著眼,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構建良好的政策環境,提供滿足不同層次低碳活動需要的人才、信息、技術、資金等支撐服務。建立多元投融資機制,增強低碳農業發展的韌性,以低碳政策活力引導社會資本配向農業低碳產業,規范碳交易市場行為,保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彰顯市場活力。推進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創新農業產業組織化形式,借助“一帶一路”建設契機,搭建碳技術開發與低碳產品交易的國際化低平臺,通過財政、稅收和信貸等政策工具的組合運用,鼓勵科技型農業企業參與國際低碳合作和碳交易市場競爭。
低碳文化是農業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積淀的精神財富的凝煉、升華,先進的低碳文化蘊藏著巨大的動能。培育良好的低碳文化,重要的是要培育低碳價值觀,增強生產者低碳發展的責任意識,形成各類名副其實的低碳發展主體。通過低碳文化折射出一種行為導向、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生活習慣。生產者的行為方式直接影響著低碳農業的進程,而培育先進的低碳文化是形成有效的行動方式的理性選擇,將先進的低碳文化嵌入到生產者的行為方式中,以鮮明的價值導向將會促使生產者加速轉型。在資源環境壓力日趨增大的嚴峻挑戰下,唯有以創新理念為引領,打造先進的低碳文化,全面提升生產者素質和能力,激發創業創造熱情,激活內生動力源,才能適應這一變化。同時,要以低碳文化引導生產者的消費觀, 改變農村社會文化習俗、摒棄粗放行為陋習,崇尚理性、健康消費,倡導清潔文明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低碳產品生產、消費增強獲得感,在農業低碳發展中實現“青山綠水金山銀山”的不懈追求,建設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