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科
中共定西市安定區委黨校,甘肅 定西 743000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為貫徹落實這一要求,2016年6月,教育部、司法部等部門印發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
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好時期,所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又是法治教育的基礎,是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隨著法治中國建設的推進,法治教育從娃娃抓起逐漸形成了全社會的共識。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社會和學校共同推動下,青少年法治教育己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并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一些地方也通過探索,為青少年法治教育總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但應該看到,由于歷史及體制機制的原因,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總體上還處于部署、探索階段,一些地方、學校法治教育流于形式,成效不高。其具體表現是: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不管是學校、各級政府還是社會,衡量學校優劣和學生各方面標準的是考試成績和升學率,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上去了,就會一好百好。由于升學考試一般不會涉及法治課程,而且法治教育效果難以定量評定,不是立竿見影,因此通常不會受到重視,法治教育的實效就無從談起。
首先是缺乏教材獨立。法治教育在中小學教學中只是作為思想品德課的部分內容進行了涉獵,沒有自己獨立的教材,不管分量還是層次水平都較低,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其次是缺乏課時獨立。即使一些學校安排了很少的法治課學時,往往也由于“主課”的需要而被無情占用。法治教育在整個學校教學中的尷尬地位,造成在一些學校和教師認知中,理所當然地認為上思想品德課就是法治教育,法治課就是思想品德課,法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當前,大多數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即將青少年法治教育簡單地認為就是法制教育,就是普及法律常識,并用法律規則規范學生行為。受這種錯誤認識影響,在教育目標設定和教學設計上,基本還停留在對簡單法條的識記,停留在以預防犯罪及保障青少年合法權益上,停留在知法、懂法等認知層面,忽視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法治精神等觀念和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式上,忽視不同階段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多以灌輸式、說教式、填鴨式的方法進行,枯燥、呆板、單一的教學方式,學生缺乏對法律的直接心理體驗,導致教育效果不佳。
作為青少年法治教育主要陣地的學校,應有專門的師資隊伍。但目前,由于法治教育基本被歸入思想品德教育,一些學校即使安排了專門的法治課程,絕大多數也是由思想品德課或政治課教師兼任,這些教師鮮有必要的法學理論知識,有些甚至連基本的法律知識都沒有,又缺乏實踐,基本是照本宣科,遇到實際問題更是束手無策,無法解答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教學質量大打折扣。另外,雖然一些學校通過聘任法治副校長,聘請法官、檢察官、警察、律師等法律實際工作者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但這些活動,常常是以專題報告會、宣講會的形式出現,只能說是學校法治教育的輔助力量,而沒有形成常態化的教學。
從家庭看,家長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位老師。家庭環境的優劣,對青少年法治意識的養成具有重大的作用。但現實中,一些家長本身道德素質、法律素質、規則意識不高,不但不能引導青少年樹立良好的行為規范和法治意識,有些甚至還造成了反向示范;一些家庭由于父母離異、父母經常不在身邊等原因,缺乏關愛,對青少年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帶來了不利影響。從學校看,目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大量充斥于眼眸之中的是諸如拼搏、奮斗、汗水、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等功利色彩非常深厚的文化宣傳,而缺少諸如法治、公平、正義、權利、義務等法治元素的文化。由于缺少了法治文化的支撐,法治教育也就成了無源之水。
在我國,由于中小學法治教育目前事實上還處于摸索、試驗、總結階段,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形成合力,從體制機制、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斷探索改進,通過不懈堅持、久久為功,取得切實的成效。
對法治教育來說,法治理念、法治思維和法治內容,三者缺一不可,而法治內容必須要以有形的法治教材為依托。教育主管部門應組織專家學者編寫適合青少年年齡特點、年級特點和生理、心理特點的獨立的法治教材,提倡采用圖片、模擬游戲、法治故事等形式,寓教于樂,讓青少年更好地認知法律。學校教育必須保證法治教育時間,在課程設置中,應有合理的法治教育教學時數,教育主管部門要對學校的法治教育加強督促、監督,嚴格要求學校,不得擠占、挪用法治課時,以此保證法治教育不流于形式。
青少年法治教育不能止于簡單法律知識的講解和灌輸上,不限于學習和記憶法律條文、概念,而應當充分考慮青少年特點,使其明白法律“是什么”和“為什么”,避免因教育方式刻板、方法單一而引發抵觸情緒。比如,在教學中采用生動的語言、典型案例,運用參與引導、組織討論等方法,教師通過案例的分析和講解,逐漸向學生闡釋法的精髓,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可以采用法治辯論會、法治故事會、自編自導自演法治小品、模擬法庭等形式,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通過自身的直觀體驗,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實現法治教育方式由被動灌輸向主動參與、內容由枯燥乏味向喜聞樂見轉變,從根本上提高法制教育的實效。同時,各科教師都應結合各自的授課內容,提取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元素,做到隨時隨地,無處不在都有法治教育,使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法治觀念,樹立起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
目前,一方面,學校法治教育師資不足,另一方面,一些事企業單位和社會上法律人才閑置、浪費的現象存在。有關部門應從法治中國建設和青少年關涉未來中國發展的認識高度,做好頂層設計,用活用好法律人才資源,除法律特別規定不能兼職的外,應允許教育主管部門或者學校自主聘任一些行業的法律人員擔任中小學法治教師,以彌補師資不足的現狀。積極探索在中小學設置法治教育專門崗位,鼓勵高校法律專業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通過有計劃地挑選有一定法律基礎的教師到法學高等院校進修、在當地舉辦法治培訓班等形式,加強對現有教師的法治培訓,建立一支穩定的青少年法治教師隊伍。同時,加強法律志愿者隊伍建設,發揮大學生、離退休法律工作者的專長,為學校法治教育服務。
首先,應將法治教育納入學校評價體系,建立評價標準與科學的評價機制,加強對中小學法治教育的激勵和導向。其次,上級司法行政機關應結合對地方法治政府的評價考核,有針對性地以行之有效的形式,對學校法治教育狀況進行評估,并列入當地政府法治評估的范圍,倒逼政府和主管部門以及學校對法治教育的重視。
法治文化意味著法治應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中小學法治文化是指滲透在青少年思想和行為方式中的法治意識、法治原則、法治精神、法治行為及其價值追求。法治文化雖然不是“主課”,但相較于各種知識的積累,它在無形中潛移默化著青少年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的養成,從實質上講,它比純粹知識的積累更能影響一個人的成長。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實效性,離不開積極健康的校園法治文化。可采取晨頌憲法、展示法治圖片、法治校墻、法治樓廊、法治手抄報、法治書畫比賽等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多樣化形式,豐富的內容,濃厚的氛圍,發揮法治文化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力量,在潛移默化中提高。
另外,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法治教育,需要凝聚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力量。家長要提高自身素質和法治意識、規則意識,培養高雅的興趣愛好,注重言傳身教,創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環境,配合學校,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