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興繼
【摘 要】:目的:分析探究中藥黃芪的臨床應用效果與具體的藥理作用。方法:從本院2017年6月~2018年9月期間接受中藥黃芪治療的患者中隨機抽取88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對其相關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在此基礎上觀察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分析總結中藥黃芪的藥理作用。結果:本次研究中,88例患者接受黃芪治療后,一共有56例顯效和28例有效,總體治療有效率為95.45%。結論:中藥黃芪在強化免疫系統、調節血糖以及改善血流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可以廣泛應用于糖尿病、心力衰竭、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腦血栓臨床治療中。
【關鍵詞】:中藥黃芪;臨床應用效果;藥理作用
【中圖分類號】R5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1-03--01
前言:中藥黃芪是豆科植物內蒙黃芪或者膜莢黃芪的根部位置,一般含有豐富的黃芪多糖、黃酮類化合物以及三萜類物質。黃芪具有味甘和性微溫等特征,在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以及斂瘡生肌等方面功效非常明顯。相關藥理研究結果顯示,中藥黃芪可以有效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同時還可以調節機體血糖水平[1]。近年來,中藥黃芪的保肝、抗衰老、抗應激以及降壓等工作作用也被深入開發,為了進一步探究中藥黃芪的臨床應用效果與藥理作用,本文展開以下探討。
1 研究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8例接受中藥黃芪治療的患者中,男女患者人數比例為37:51,患者年齡在31~76歲之間,平均年齡(44.59±3.74)歲,疾病類型:20例糖尿病患者、22例心力衰竭患者、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1例腦血栓患者。
1.2 研究方法
參與研究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的中藥黃芪治療方案,并且根據患者的實際患病類型采取針對性的治療。其中對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方式如下:取一定劑量的黃芪(選用內蒙黃芪),叮囑患者加水煎服,每日服用一次,治療周期為3個月;對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方式如下:患者需要服用一定劑量的黃芪飲片水煎劑,用藥頻率為每日一次;對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炎患者的治療,給予一定劑量的黃芪飲片水煎劑,每日2次,治療周期28d;對于腦血栓患者的治療,給予給予一定劑量的黃芪飲片水煎劑,每日1次。治療結束后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統計分析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患者數。
1.4 統計學分析
借助SPSS21.0處理研究數據,計量資料采用()表示。
2 結果
88例患者接受中藥黃芪治療之后,一共有56例患者的治療效果被評定為顯效,有28例患者的治療效果被評定為有效,治療有效率高達95.45%。其中20例糖尿病患者中顯效數為14例,有效數為5例,黃芪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其有效率為95.00%;22例心力衰竭患者中顯效數為13例,有效數為6例,治療有效率為86.36%;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顯效數為16例,有效數為8例,治療有效率為96.00%;21例腦血栓患者中顯效數為13例,有效數為7例,治療有效率為95.24%。
3 討論
通過對88例患者接受中藥黃芪治療后臨床治療效果的分析,發現黃芪的臨床治療有效率高達95.45%,并且對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5.00%,對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86.36%,對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6.00%,對于腦血栓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5.24%。這一分析結果表明,中藥黃芪不僅具有有效的血糖調節作用,同時在心血管系統等疾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也非常明顯。
黃芪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黃芪苷、黃芪多糖以及黃酮化合物,并且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其成分組成決定了黃芪本身具有顯著的心血管藥理作用以及安全高效的免疫調節劑作用,進而在多個系統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具有的抗病毒、抗感染、抗腫瘤以及抗生物氧化等藥理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比如:機體內自由基數量的增加是導致人體衰老的主要原因,而服用中藥黃芪可以有效抑制機體自由基的產生,對于體內過剩的自由基進行清除,進而達到減輕脂質過氧化的效果,避免細胞受到自由基過度氧化作用的影響,對于線粒體結構和功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使細胞壽命得到延長,從而達到延緩機體衰老的目的[2]。但是黃芪在使用過程中還有諸多問題需要進行深一步的研究,比如:多大劑量的黃芪制劑才能在臨床治療中發揮最大作用效果,哪種黃芪制劑可以有效維護患者腦功能等等。
綜上所述,中藥黃芪在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患者、腦血栓患者以及乙型肝炎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雙向調節患者血壓、對病毒性心肌炎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緩解患者動脈硬化情況、強化機體造血功能,因此可以在臨床多種系統疾病治療中進行廣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陳桃靈.中藥黃芪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藥理作用研究分析[J].北方藥學,2018,15(11):166-167.
鄭義.針對中藥黃芪的心血管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研究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3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