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英
【摘 要】:心理干預用于治療初產婦產后抑郁癥具有良好作用。此次研究擬從產婦懷孕期、生產時、生產后幾個方面對其進行心理干預,主要包含健康知識教育、鼓勵家庭成員加強支持、促進母嬰感情等,心理干預的實施有利于降低初產婦產后抑郁癥的發生。
【關鍵詞】:心理干預;初產婦;產后抑郁癥
【中圖分類號】R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1-03--01
產后抑郁癥,主要是指產婦于分娩新生兒發生抑郁癥狀,產后抑郁癥是產褥期常見精神綜合癥,也稱之為產后沮喪癥。該疾病發生率約占產后女性的3%。妊娠分娩期是產婦心理脆弱時期,尤其對于初產婦來講,因妊娠分娩經驗不足,同時受到機體內分泌影響、家庭及社會等原因的影響,導致其特征性精神紊亂,產婦易出現產后抑郁癥[1]。產后抑郁癥臨床表現為產后易激動易怒、煩躁不安、疑心較重、失眠或是嗜睡、食欲不振等,病情嚴重者會出現自殺或是傷害新生兒的可能。可見對初產婦產后抑郁癥很有必要進行預防。心理干預可應用于初產婦整個妊娠期至分娩后,此次心理干預從初產婦懷孕期至分娩后,進行多元化的、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旨進一步降低初產婦產后抑郁癥發生幾率。
1 產后抑郁的危害
因初產婦分娩后主要表現為情緒不佳的精神類疾病,存在焦慮、激動、自殺傾向;各項身體機能存在功能性障礙,屬于產褥期多發性心理疾病。有關報道指出,產后抑郁癥對產婦健康造成影響,同時給新生兒生長發育、心理情緒帶來不利影響,還對家庭關系造成影響,嚴重時將發生產后精神病。產婦發生抑郁后體內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會降低,致使子宮收縮功能下降,引發產后出血;對周圍事物失去熱情,存在自殺的可能。文獻報道指出[2],產后抑郁癥發生自殺的幾率高達15%,一旦未進行及時治療將可能導致產后精神病。抑郁后產婦的乳汁分泌減少,對新生兒生長發育造成影響,產婦產后抑郁癥存在極大危害性。
2 心理干預措施
2.1 健康教育
進行健康宣教主要能改善產婦妊娠期的不良心理和生理反應,初產婦在懷孕期間對角色認知存在障礙,應幫助其完成角色轉變,積極適應新身份,角色認知功能障礙以及應對無效是發生產后抑郁癥的高風險因素。掌握產婦內心真實想法,高度關注其情緒改變,掌握初產婦的個人及家庭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教育。并對患者進行放松治療,讓產婦集中注意力應用于呼吸、聲音以及聯想等,減少產婦對四周環境的感應功能,減小交感神經活躍度,有利于緩解其精神壓力。
2.2 社會家庭支持
引導家庭及社會公眾對產婦進行大力支持,打消產婦心中顧慮,增強產婦對分娩的信心。根據產婦的個體不同情況,結合其家庭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一對一”心理干預,告知家屬良好作息習慣、營養支持、和諧的家庭氛圍的對初產婦的重要性[3]。引導初產婦及其家屬共同暢想新生兒的未來,告知家屬盡可能不要對產婦造成刺激,積極主動的支持初產婦,給予足夠的關愛,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初產婦真切感受到新生命的出現給家庭帶來的幸福感。
2.3 樂導助產
在初產婦分娩時播放音樂,將產婦注意力進行轉移,使產婦自主調節內分泌以及呼吸循環系統,緩解精神壓力,保障分娩順利實施。有關報道顯示,初產婦產后抑郁的高危因素中包含了第一產程時間過長以及陰道助產。因分娩所引起的疼痛以及不舒適感,讓初產婦處于焦慮、緊張、恐懼的狀態,發生了神經內分泌異常應激反應,極易出現難產情況,產后抑郁癥發生幾率加大。
2.4 注重人文關懷
在初產婦分娩過程當中,一切以產婦為中心,加強人文關懷,保持微笑,態度親切,盡可能滿足初產婦的合理需求,讓其產生足夠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營造良好的分娩環境,保持安靜整潔;分娩時醫務人員保持冷靜,切勿大聲談話,并對產婦疑問進行回復,操作手術器械時輕拿輕放,避免碰撞出聲,讓初產婦有足夠的安全感,可對產后抑郁有一定預防作用。對于個別特別恐懼焦慮的初產婦,準許其家屬陪同,予以心理疏導,增強分娩信心。
2.5 母乳喂養
鼓勵產婦產后及早實施母乳喂養,母嬰之間通過皮膚接觸,眼神對視可有效增進母嬰感情,讓初產婦心理有所寬慰,經過與嬰兒的接觸讓初產婦心理充滿母愛,使其擁有強烈的責任感,更快適應母親角色的轉換。同時指導初產婦母乳喂養的正確姿勢,告知家屬可適當進行乳房按摩。
2.6 定期隨訪
因初為人母,初產婦育兒經驗和保健意識不足,心里有諸多疑問,嬰幼兒喂養辛苦,照顧幼兒易引起睡眠質量不佳,加上生活作息習慣發生變化,產婦適應能力較差,易產生疲倦、自責等不良心態。對初產婦進行定期隨訪工作,可對其進行引導,并就有關問題答疑,使初產婦建立強大的育兒信心,減少其依賴心態;告知初產婦幼兒喂養技能技巧、產后保健相關知識以及育兒知識等,使產婦對自己獨立看護幼兒充滿足夠的自信心;引導初產婦保持良好的心情,傾聽其困惑,進行心理疏導[4]。鼓勵家屬給予初產婦支持,幫助其照顧幼兒,營造良好的房間環境,保持干凈整潔,光線良好,定期打開窗戶通風透氣,適當的采取保暖措施。告知初產婦在產褥期的正確生活方式。
3 總結
要有效消除產后發生抑郁癥的潛在誘導因素,就需要我們在產前實施心理干預,事實證明,能夠在較大程度上發揮預期理想作用,并且為了初產婦加深對妊娠合并癥了解,就要我們結合產婦的心理狀態進行有效調節,采取措施使其不良的心理狀態得到及時矯正,讓產婦心理狀態良好,鼓勵他們端正生育觀。隨著我國醫療水平在不斷的進步,現在已經從傳統的治療轉變為提前預防初產婦發生產后抑郁癥。采用心理干預方式進行預防產后抑郁癥,其操作方便、療效確切、成本低、無副作用,因此在臨床當中被廣泛應用。當前大多醫院已經將心理干預貫穿于初產婦從懷孕期到分娩后的整個過程當中,干預措施具有一定的全面性。當然,在心理干預過程中,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通過對初產婦詳細講解生產過程,使其充足做好心理準備,為初產婦營造出舒適愉快的休息療養氛圍,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減少產后抑郁癥并發幾率。
參考文獻
徐燕. 圍生期心理干預對初產婦產后抑郁癥發生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藥,2016,11(01):236-237.
林麗芬. 社區護理在產后抑郁癥護理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指南,2014,12(04):220-221.
劉麗,段穎欣,王蕊. 臨床應用導樂分娩對初產婦心理的影響[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09):1331-1332.
王熱愛. 圍產期心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癥發病率的影響[J]. 湖北理工學院學報,2015,31(0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