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阜陽剪紙是安徽阜陽地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地處南北分界線的阜陽具有地理位置上的優勢,造就了阜陽剪紙既有南方剪紙藝術的秀靈優美,又有北方剪紙藝術的粗獷質樸。
關鍵詞:阜陽剪紙;藝術特征;節日習俗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19) 30-0113-02
一、阜陽剪紙的發展歷程
阜陽剪紙藝術可溯源至南北朝時期,在頌揚女將軍花木蘭時(今阜陽人)就有民謠“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其中“花黃”即是剪紙。唐朝時期,阜陽地區曾出現過遠近聞名的“絹”,流行以剪絹花替代剪紙,故這一時期在阜陽當地剪紙與剪絹又是同源的。明清時期,隨著商業貿易的展開,出現了一批以剪紙為生的手藝人,他們的剪紙作品主要被運用為人們日常居家穿戴所用鞋花、枕花,繡花等,也為當地居民生活提供了慶祝節日所選用的裝飾花樣,至今這些樣本還有存留。2006年,阜陽剪紙被列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阜陽市潁州區獲得“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的稱號。自此,阜陽剪紙藝術不斷更新發展,呈現出一派生機蓬勃的景象。
二、阜陽剪紙的藝術特色
阜陽地區位于淮河平原南部,地處南北交通貫線要道,故商業發端時期較早。在早期商品交換過程中,南北方文化在此地交流、碰撞,奠定了阜陽地域文化的多元性、融合性特征,同時擁有道家文化、儒家文化與楚文化的深厚底蘊,使阜陽剪紙自產生以來就成為當地大眾生活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之一。
(一)題材與種類的特征
阜陽剪紙文化表現了當地勞動人民質樸、單純的民風,凝煉了阜陽歷史文化的精髓。從古至今,阜陽剪紙大多出自民間手工藝人之手,其中尤以婦女和農民為主。剪紙種類既描繪農村勞作生活場面,也刻畫蟲魚鳥獸,更多的是表現喜慶吉祥的內容。
1.勞作生活
阜陽剪紙的民間手藝人大多生活在農村,創作素材多來源于日常的生產生活。如喂養家禽,耕種挑水等,增添了剪紙作品的鄉土氣息。《小康人家>表現的則是改革開放后農村富裕的喜慶場面。男子騎在牛背吹笛,女子扛著鋤頭緊跟,鳳凰盤旋上空,小女兒舉著鐮刀,一起下地的雞和狗伴隨人物前后。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刻畫的生動具體,表達出創作人對今天美好生活的贊美之情。
2.蟲魚鳥獸
阜陽人民對老子懷以敬畏之心,“天人合一”觀念根深蒂固,并把其視以理想美的最高境界。當地人直接接觸到這一大自然的風貌,這為紙藝人提供了創作靈感。《生命之樹》就取材于常見的花、果、樹,及鳥獸為主要刻畫對象,畫面結構飽滿嚴謹,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體現出古樸自然的環境面貌,深受當地人民欣喜。
3.喜慶吉祥
喜慶吉祥這一種類是阜陽剪紙中運用最多的題材之一。剪紙藝術品往往越是反映吉祥美滿,剪紙畫面就越表現的鮮明生動。其中,表現吉祥的題材有“年年有余”、“五福捧壽”等;喜慶題材的有“麒麟送子”、“連生貴子”等。這類剪紙通常運用了借物寄意的藝術手法。《五福捧壽》剪紙中,以六只蝙蝠環繞成圓,取“蝠”通“福”的諧音,寄希幸福。《連生貴子》剪紙,以兩個小孩為畫面中心,蓮花伴隨其中,取“蓮”通“連”的諧音,寄希繁衍多子。
(二)造型特征
在我國北方陜西一帶地區剪紙風格多以質樸粗獷為主,在局部刻畫上較少精工細琢,以豪放簡潔造型風格著稱,較完整的保存了華夏文明元素。我國南方江浙一帶地區剪紙則以精巧秀美著稱,突出了南方自然風貌的靈氣,蘊含著文人書畫逸氣。
阜陽剪紙則兼備南北方藝術特點,在剪紙作品《牧童短笛》中,刻畫出一個牧童騎坐在牛背上吟笛的場景,畫面中牧童和牛的體貌輪廓均用粗獷的線條來刻畫轉折處,并未做過多細節;但在牧童的著裝和頭發上采用了南方剪紙技法進行深入細化,形成細密精致的線條,既突出人物結構面貌特征,又不失剪紙的裝飾性。
(三)融入中國畫元素特征
自古以來,受“老”、“莊”、“道”家的影響,阜陽人民對繪畫的理解偏重于意境的表現上,有“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境界。現當代阜陽剪紙藝人在傳承民俗剪紙造型時則運用了這一繪畫表現方法,在構圖上借鑒透視法,造型方面主要抓住物體的簡易結構特征。在《樂天》這幅剪紙中,融入了中國畫筆墨的元素,對畫面正中心人物形象進行概括處理,以飄逸靈動的神韻進行重點塑造,充滿了氣韻生動的繪畫意境。此外,在該作品底部以大莖葉鋪展開來,對女性曼妙的舞姿和纖細手指進行主要刻畫,在這一動態強烈的對比下,給人以畫面人物正在舞動的錯覺。衣紋飄帶隨風舞動,給人以音樂上的律動美。整體畫面像是處于舞臺正中央的舞蹈表演者,散發出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
三、阜陽剪紙與傳統民俗
阜陽剪紙藝術的興起、發展與繁榮雖離不開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更多依賴于當地各種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開展。因此,在剪紙藝術表現內容上大致可劃分為節日風俗、人生祭典、祈福活動三大類。
(一)節日風俗
阜陽人民以漢族為主,所以在當地并無特殊節日。但在慶祝一年中的喜慶節日時,能展現出當地特有慶祝形式。
1.春節
春節作為新年第一個節日具有重要的意義,故阜陽人在迎接春節的到來方式上是相當重視的。在春節的前一天,當地人俗稱的“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家家戶戶都會把備好的春聯、剪紙、窗花帖在門窗上。門箋的剪紙形式豐富多樣,寓意也各有不同。以銅錢為剪紙中心的圖案,寓意來年財源滾滾;以門神為剪紙中心的圖案,寓意護佑一家人平安健康。窗花的剪紙式樣一般選取蟲魚鳥獸的造型,寓意年年有余、六畜興旺等吉祥寓意,呈現出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2.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即中秋節,在當地則俗稱“火把節”,是為紀念元朝時期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而更名。元朝時期在潁州地區(阜陽元朝曾用名)為治理黃河水患,朝廷不斷加重農民服役,不分晝夜的勞動與沉重的徭役最終導致起義軍的爆發。他們用火苗作為信號及時傳遞給對方信息,因此至今每到中秋節當天傍晚,成群結隊的青少年便開始模仿起當年紅巾軍起義,用麥秸,蘆葦干扎制三四尺長度的把子,裹上麥糠,干稻草等,到固定場地燃燒,以畫圈的軌跡搖來搖去,模仿傳送信號。方言稱之為“撂火把”,這一風俗至今有近700年的歷史了,因此這一習俗也成為了阜陽剪紙藝術的獨有題材。
(二)人生典禮
出生、婚嫁、祝壽、喪葬四個環節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構成部分。阜陽剪紙同時也擔當著舉足輕重的禮儀文化作用。
1.出生
在以農耕文化為社會核心的阜陽地區,“重男輕女”思想的生活觀念深深根植于當地居民心中。在當地,生了男孩被祝賀為“大喜”,生的若是女孩就被說成“繡花的”。現常見的這一剪紙如《麒麟送子》,如若新婚的夫婦兩三年未得子,或者接連都是女孩,則會有針對性一整套的求子文化禮儀,只為求得來年家中添寶,這一儀式的剪紙藝術形式表現了人們單純質樸的生育愿望。
2.婚嫁
婚嫁處于人一生中承上啟下的關鍵時刻,是每個人心中洗去童心幼稚,逐漸承擔義務的開始。當地舉行民間婚禮慶典的一系列過程及文化民俗事項均有賴于剪紙藝術。結婚時房前房后,屋內的柱子,家具上都會貼上大大的紅雙喜字,屋里堆滿了娘家人的陪嫁禮品,懸燈結彩,布置的紅紅火火,喜氣洋洋。在新娘當天的喜服上,多可見一些繡品花式,這些花式的母本均出自剪紙。
3.祝壽
尊老愛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的傳統優良美德。在當地,年滿六十的老人就可用“壽”稱之。在舉行祝壽慶典上較為隆重,家中擺設壽堂,中堂掛“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字樣對聯,再選取專用來慶壽的剪紙,如“百壽圖”、“延年松鶴”等剪紙式樣,把剪紙襯以對聯兩側,中堂下面擺放的是木質長條茶幾,在茶幾上擺設各類供品,壽者坐于堂屋正中,晚輩和親友等依次參禮,贈送慶壽的禮品以蠟燭、仙桃、壽面等較常見。
4.喪葬
喪葬是人生禮儀的重大事件。對于已故人的祭典,通常用紙扎制成各類式樣的人物或物品,再在葬禮上與已故者一同埋葬或燒掉。在壽衣、壽鞋等的繡品上均以剪紙式樣的母本,《金水橋》的剪紙圖案是送老鞋花的母本。死者出靈而制的“幡”是用白色剪紙所制作而成,并且親友吊唁時送的火紙、紙屋、紙馬等物品都離不開剪紙藝術的技法。
(三)祈福活動
舊社會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封建保守,對自然科學的認知水平能力較為低下,認為家中經常患病的兒童一定是是染上了什么不健康的東西。在當地流行一種可招魂送病的剪紙式樣,人們稱之“五道娃娃”,據載這一叫法是由諧音“巫道娃娃”轉換而來。《五道娃娃》剪紙引入巫術元素,剪紙畫面刻畫的是五個圓頭扎發的男性小孩,手拉手并列成一排。這五個娃娃的位置分別指示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象征著把病魔全方位散去,從而庇佑兒童的身心健康。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安徽阜陽剪紙的研究,深入解析了阜陽剪紙的藝術特色與當地傳統民俗對剪紙的影響。阜陽剪紙的發展歷程展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阜陽剪紙的藝術特色從題材與種類特征、造型特征與融入中國畫元素特征三方面進行賞析,體現了阜陽剪紙藝術的獨特之處。阜陽剪紙與傳統民俗從節日與風俗、人生典禮與祈福活動三方面闡述其思想內涵,表現出當地勞動人民質樸單純的民風。
參考文獻:
[1]阜陽地區文化局.阜陽剪紙[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
[2]張道一,張道一論民藝[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8.
[3]靳之林,中國民間美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
[4]陳竟,中國民俗剪紙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劉繼成.中國當代剪紙家[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胡小倩(1996-),女,安徽省阜陽人,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美術學專業,研究方向:學科教學(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