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鳳丹
摘 要: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正快速發展,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環境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也得到明顯提升。小學數學課堂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極大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優化教學結構,豐富教學內容。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歷,探討小學數學教學和信息技術的融合。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
2017年,國務院出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200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為信息技術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和發展迎來了一次新的機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是指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目的、任務與數學教學的目的、任務整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筆者從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優勢、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誤區、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有效教學三個方面探討新時代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
一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優勢
從普通黑板到投影儀到現在的電子白板,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信息技術和數學學科融合相對傳統教學,優勢明顯。
首先,多媒體計算機能展現傳統媒體無法表達的信息和知識。利用多媒體動畫、圖片、圖表、視頻、音頻等視聽資料和計算機網絡所創造的可視化時空之中,讓學生在“虛擬的真實”中探索、發現、理解、掌握、運用教學內容,從而在潛移默化之中達到培養學生創造性素質和能力的目的。其次,計算機網絡的交互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充分體現學習主體作用,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種的主動參與活動就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良好條件,從而使學生能真正體現出學習主體作用。最后,計算機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作過一個關于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的著名的心理實驗。即人類獲取信息主要通過哪些途徑。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
二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誤區
傳統教學認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就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將計算機、展示臺、投影機等先進的儀器搬進課堂就是進行了課堂的整合。這是目前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存在的誤區,主要表現為:一、以多媒體教學和視頻教學為主。應用多媒體技術后,數學老師忽略了師生間純粹親切的較量,而代之以網絡課程。另外,有的老師直接以演示文檔、視頻等代替教案和現場講演,沒有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反而使得課堂效果減弱。二、追求快節奏的教學和花哨的技術演示。有的老師在講解內容時,電子文稿翻頁過快,留給學生思考時間較少。更有一些老師一味追求外觀精美,講課件演示做的滿滿當當,比如鼠標形狀做成花朵形式,做成動物圖案,這樣反而使得學生注意力減弱。個別教師認為信息技術運用廣泛才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導致師生間的思想碰撞減弱,這樣信息技術顯得名不副實。三、以視覺代替抽象思維訓練。有的老師課件全是視頻為主,包括一道數學公式的講解,也是配以圖像、文字和聲音,完全以視覺化教學代替抽象學習,這樣對于小學階段學生,反而不利于培養其抽象思維,因為數學本身是一種抽象的學科。
三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有效教學
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說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后,信息技術不再是輔助教學的工具,而應從根本上改變教學結構和教育本質。要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有效教學,需要從以下幾點出發:一、更新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教師信息素養,就是教師善于創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斷改進教學。隨著現代媒體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教師所要掌握的有關教育的知識越來越多,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發展更是層出不窮。這些內容決定了教師所要接受的將是終生教育,這些都是現代社會對教師提出的嚴峻挑戰。二、合理使用教學課件,不能全盤否定傳統教學。構建信息時代的教與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將傳統教學形式“教師主動”“講授型教學”“單學科、脫離情境的封閉的教學”“固定性、復述性的學習”轉變為“信息化的教學,其特征包括“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自主、探索、交互型教學”“交叉學科、帶實際情境的開放的教學”“生成性、創造性的學習”等。
現在有些教師只是一味的追求信息技術,本來利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就能完成的的教學,卻一定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制作課件,反而達不到效果。數學課件的使用和選擇原則應以突破教學難點為根本目的。因此,數學教師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更新,既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和創新精神,又要繼承、發揚優秀的傳統經驗。
參考文獻:
[1] 李詠華.談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數學建模的創新教育[J].學周刊,2019(35):5.
[2] 張海英.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3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