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燕
摘? ? 要: 養正閱讀課堂氛圍活躍靈動,學生在濃郁的經典氛圍中,通過主題化的閱讀,實現了課內和課外的有效整合,積淀了知識,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養。
關鍵詞: 主題教學? ? 養正閱讀? ? 課堂教學
孔穎達疏:“能以蒙昧隱默自養正道,乃成至圣之功。”我校多年來一直堅持養正閱讀的理念,通過將經典引入課內,開展經典閱讀,加強課內外整合,增加學生的經典閱讀量,讓語文課堂變得豐富、飽滿,形成大語文觀。在養正閱讀教學中,核心關鍵在于主題的融會貫通,也就是閱讀教學、主題活動緊密銜接,這兩者的配合直接關系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提升。
一、主題推薦閱讀:拓寬養正課堂閱讀空間
葉圣陶先生曾說:“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已熟習了例子,占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參讀相關文章。”教材是例子,通過教材帶動學生整合文本,廣泛閱讀,在不同的文章之間建立連接,才能提高閱讀的系統性和有效性。推薦的方法和原則是:
(一)推薦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書籍。
如魯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歷史神話故事為主題。《草船借箭》選自《三國演義》,教授完這篇課文,我介紹了三國的形成、對峙、衰敗的歷史,還介紹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點,課后不少學生自主閱讀《三國演義》。學習《猴王出世》,了解孫悟空不凡的出生經歷,學生課下閱讀《西游記》;學習《景陽岡》,介紹武松打虎的故事,學生課下爭讀《水滸傳》。一篇文章帶出一本甚至多本作品的閱讀,學生不僅有了閱讀興趣,更積淀了傳統文化知識,提升了素養。
(二)推薦與課文作者相關的書籍。
學習季羨林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時,我給學生講了季羨林留學德國的故事,引起他們對這個人的好奇,然后推薦閱讀《留德十年》,深入了解身在異國的季羨林怎樣觀察并用豐富的語言描摹異國文化,學生感知了語言美,獲得了審美體驗。
二、主題課型:建立立體養正閱讀課堂
結合學生的上課和閱讀情況,建立了立體化的閱讀課型,以主題為單位進行拓展閱讀。課題組通過研究、實踐探索出三種有效閱讀課型的基本教學模式。
(一)精讀指導課模式:“自學—自疑—自議—自悟—自得”的“五自”學習法。
“自學”是把課前預習這一環節做好,充分利用“自主學習卡片”和“預習本”,按照“五大板塊”包括讀書、字詞、內容、問題、資料預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發揮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自疑”是按照學生提交的“問題單”,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大膽提問,通過質疑獲得新的收獲。“自議”是創設一個開放、協同和生成的學習平臺。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唱“主角”,圍繞集體關注又難以解決的問題,自主合作研究探討,教師只是給予點撥、指導。“自悟”是教師根據學生的研究情況,幫助學生自讀自悟,但給予方法指導,“四兩撥千斤”。“自得”是得法于課內,放眼于課外,充分溝通課堂內外,形成“大語文觀”。
(二)閱讀交流課模式:導入——交流讀書方法——感知故事內容——品味語句,交流體會——抒寫感受,內化升華。
讀書交流課是為學生提供的讀書后展示的平臺,其中“交流讀書方法”,師生平等交流,教師重點點撥讀書方法,如:泛讀法、精讀法、速讀法等讀書方法;將閱讀與講述、表演、思考、比較、寫作相結合的讀書方法;會記批注、摘錄、提綱;會寫讀后感。運用這些讀書方法,學生能更好地投入閱讀中。而“品味語言,交流體會”則給予學生自主展示的機會,采用復述故事、預設故事、續編故事、交流感受等交流形式,檢測學生讀通、讀懂故事的能力,同時在交流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情況表明,由于得到了展示機會,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情緒高漲,極大地提高了讀書熱情。
(三)閱讀推薦課模式:激趣導入——推薦故事——品讀片段——設置懸念——拓展閱讀。
“激趣導入”主要通過猜主人公、故事設疑等方式設置懸念,引起小學生的好奇心和繼續讀書的興趣。“推薦故事”主要推薦主人公身上發生的種種故事,這些故事對小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加上老師生動形象的描述,特別是當堂閱讀情節,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品讀片段”“設置懸念”主要讓孩子們品味語言文字,體味故事情節,采用鮮明的文字內容配以聲情并茂的朗讀這種呈現方式,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拓展閱讀”主要是和本作品同一主題的文章或作品,進行拓展閱讀,舉一反三,遷移閱讀。
三、主題活動:豐富學生的養正閱讀體驗
(一)讀書小報,探索特色。
教師通過整理學生的優秀習作,從報紙的整體設計到文章的選擇、字體的顏色及與之相配的圖片,主要有學生的合作,集思廣益,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排版、編輯。內容包括各種知識性、指導性稿件,還有教師、家長的文章,學生的習作,力求欄目策劃、版面設計蘊含新的編輯理念,有創意、有深度地進行編排。版面設計簡潔明了,接近學生,有親和力,使報紙表現各個班級、每個學生不同的特色風格,使小讀者每次拿起它,總看到親切、活潑的面孔和新鮮、誘人的內容。課題組教師按照報紙主題印刷出版《七彩童年》《多彩世界》《五三放映室》《五色海》等讀書報紙。班級內開展讀書經驗交流會和成立讀書活動小組,討論交流讀書報紙上的優秀習作,學生在小組內互幫互助,提高讀寫能力和寫作能力,同時在組內將優秀的讀書方法和經驗作交流。以指導學生讀書積累為目的,以辦讀書報紙為基點,創造性地利用這種可傳閱、可觀賞也可張貼的讀書形式,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探索具有特色的班級讀書品牌。
(二)分級推薦,細化書目。
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時下出版物眾多,指導學生正確選擇課外讀物非常重要。中外經典浩如煙海,種類繁多。因此,課題組專門成立課程研究組,精心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中外優秀作品,細化閱讀書目,主要采用2+2+x的方式進行。讀書內容分為共讀(2)、泛讀(2)、自讀書目(x),對學生的閱讀書目統一要求,每個年級統一共讀書目,共讀書目要求每周的閱讀課按照書目中的章節來上,一周一個章節,課上進行閱讀、學習,一至五年級至少一本,泛讀書目每學期(一兩本書)。每讀完一本,要利用閱讀課進行讀書交流,自讀書目利用課下閱讀晉級進行檢測。根據兒童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特點,秉持“低年級重在激趣、中年級重在養成、高年級重在會讀”的原則,制定了各年級學生閱讀書目。
(三)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通過調查發現,很多學生的閱讀雖然是海量的,但是語文成績卻提高不上來,究其原因是有的學生出現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心理,水過地皮濕、走馬觀花似的閱讀屢見不鮮。有的孩子盡管閱讀了不少書籍,但是真正能夠銘記于心的卻沒有多少,導致閱讀效果不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積累閱讀知識的能力,讓他們讀有所思、讀有所得。
讀和寫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兩個方面。課題組堅持寫作與閱讀相結合的原則,每節課結束后,課題組教師都會布置學生根據文章的主題或寫作方法進行仿寫練習。
第一,根據課文主題仿寫。例如寫我的奇思妙想讓學生參照課文《草蟲的村落》《小木偶的故事》《巨人的花園》;介紹一處風景閱讀《頤和園》《記金華的雙龍洞》,仿寫游記;學《中彩那天》用橡皮擦過的K字,練習神態動作描寫;學習《索溪峪的野》練習用排比句描寫景物;學習《中華少年》,仿寫兒童詩《我的童年》。
第二,根據共讀書目進行仿寫。一是根據共讀書目,寫同題作文。共讀《青銅葵花》,寫同題作文《小時候的自己》《淡淡的少年憂傷》;二是根據書目中的經典語句,仿寫片段。例如共讀《草房子》中:眼下的夏天,是地地道道的夏天。太陽才一露臉,天地間便彌漫開無形的熱氣,而當太陽如金色的輪子,轟隆隆滾動過來,直滾到人的頭頂上時,天地間就仿佛變得火光閃閃了。有的學生會進行這樣的仿寫:眼下的冬天,是地地道道的冬天。昔日溫暖的陽光不再溫暖,好似本來熱情的人們突然對你冷下臉來。雪花彌漫在灰暗的天空中,大地一片死寂,雪化成了水,本來薄薄的棉被成了大地的老淚。松樹常青,在樹下的人們匆匆而過,忙忙而去,在怕這積壓已久的雪砸下來,讓本來包得就像個粽子的人們成了糯米的真粽子一樣。滑溜溜的街道上穿梭著人們,倒了一位遲暮老人,呻吟聲傳入耳畔,沒有人理會,任憑風雪模糊了視線。
養正閱讀的課堂,氛圍活躍靈動,學生在濃郁的經典氛圍中,通過主題化的閱讀,實現了課內和課外的有效整合,積淀了知識、陶冶了情操、提升了素養,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不斷提高,養正閱讀的意義和價值也在深度閱讀中不斷顯現。
參考文獻:
[1]杜肆貳.小學語文文本細讀教學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53).
[2]韋芳.“U-S”共同體下小學語文教學法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河池學院學報,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