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昉

摘? ? 要: 一流師資是一流大學建設的關鍵,卓越的師資隊伍水平是南洋理工大學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南洋理工大學工學院為藍本,基于對工學院校友的訪談,對該校人員結構、分類管理模式、聘任制度等進行挖掘和探究,尋找和研究一流組織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最佳實踐,為一流大學師資隊伍建設的戰略制定和政策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一流大學? ? 師資隊伍? ? 南洋理工大學
隨著國務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出臺,“雙一流”建設高校確定未來的戰略方向和建設任務,并在雙一流建設方案中明確提出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大學,躋身世界一流行列的建設目標。“雙一流”建設的啟動和穩步推進,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話語體系,建設一流大學成為國內高校普遍的價值追求。在現有研究中,學者對于世界一流大學的特征和內涵界定不同。潘懋元先生認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基本特征包括高校獨特的發展理念、知名師資、培養出被社會認可的優秀學生[1]。影響最廣泛的是世界銀行組織薩米爾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挑戰》中提出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卓越成就基本可以歸因于頂尖大學的三組要素:人才匯聚、資源充裕以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并為開展頂尖研究提供保障、良好的治理水平[2]。人才是第一資源,在學界對于一流大學的討論中可以看出一流師資是建設一流大學的關鍵,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建設一流大學的重要引擎。尋找和研究一流組織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最佳實踐,能夠為國內一流大學建設找準定位和差距,為下一階段發展戰略的制定和政策實施提供參考。
一、南洋理工大學世界排名的崛起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前身是1981年在原南洋大學校址“云南園”上建立的南洋理工學院,1991年南洋理工學院進行重組并更名為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是年輕大學中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典范,在當地經濟向創新驅動轉型過程中選擇“小而精”的戰略,大力建設工科并瞄準世界前沿實現突破。學校僅用二三十年的時間便實現跨越式發展,贏得世界頂尖研究性大學的聲譽,標志之一是在QS、泰晤士、上海軟科等世界大學排行榜中進入世界百強之列。
在2018年公布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南洋理工大學位居QS世界大學排名第12位、THE世界大學排名第51位、上海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96位。從近年來的排名位次看,南洋理工大學的排名實現了跨越式提升,高層次人次加快集聚是該校排名提升的關鍵因素。例如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其位次從2008年的301名—400名上升至2018年的96名,主要歸因于高被引科學家指標得分從2008年的0分大幅提高到2018年的35.8分[3]。在THE世界大學排名中其位次從2010年的174名上升至2018年的51名,主要歸因于學校引用影響力指標從45分提高到88.6分,而科研質量和影響力提升正是人才集聚產生的效應之一[4]。新加坡政府發布的《研究、創新與企業計劃2020》顯示,南洋理工大學的引用影響力在10年間增長了42%,超過了香港大學、東京大學等其他亞洲頂尖高校[5]。南洋理工大學的成功崛起與南洋理工大學人才隊伍建設緊密相關,有效人才政策使其在短期內組建了一支規模適中、結構合理、產出豐碩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二、南洋理工大學師資隊伍建設
1.基本情況。南洋理工大學70%的科研活動都與工程有關,其工學院是全球最大的工程學院之一。每個學院科研水平享譽全球,在2018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材料科學位居第3,電氣與電子工程位居全球第6。因此,選取工學院作為樣本探究南洋理工大學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南洋理工大學工學院(College of Engineering)下設六個子學院(Schools),分別是電力與電子工程學院、機械與宇航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和化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根據工學院年報提供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學院共有師資員工2278人,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科研職員(research staff)1266人,其次是行政和技術人員(administrative and technical) 450人,教師(faculty)562人[6]。從新聘教師的學緣結構看,全部擁有博士學位并且很多來自哈佛、斯坦福、耶魯、劍橋、麻省理工等世界頂尖研究型學府,約65%來自新加坡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很多人曾榮獲國家總統科技獎、IEEE Fellow、世界影響力科學家等。這種多元化的特征, 有利于不同學術思想、學術風格、學術派別的相互融入和競爭,促進學術創新[7]。
2.人才隊伍結構。從整體人員結構看,工學院的人員結構與國內高校存在的最顯著區別是科研職員的設置且占比高達50%以上。南洋理工大學的人才分類管理邏輯對接美國高校的模式,借鑒PI制中研究職員的設置。科研職員的職能是根據具體的科研項目需要,開展相應實驗和科學探究工作。科研職員的分類主要是研究員(research fellow)、副研究員(research associate)、助理研究員 (research assistant)、項目員(Project Officer),根據項目需求和申請人資質進行相應的聘任。科研職員主要使用科研項目經費進行合同聘用,數量和聘期一般基于項目規模、時長和經費負荷能力決定,聘用方式相對靈活,無須進行校級層面的考核和評聘。充足的科研人員配置和靈活的聘用方式,有力提高了科研團隊承擔重大課題的能力,為充分發揮教師的科研優勢提供了有力支撐。其次,管理輔助人員與專任教師比例接近1:1,這種人力資源配置結構為教師隊伍投入教學科研工作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對于科研生產力的提高有積極的正向促進作用。
目前國內高校的教職工人員設置基本分為專任教師、行政人員、教輔人員和工勤人員,行政人員規模偏小,并沒有設置專職的科研人員隊伍。工學院的“科研職員”設置在國內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國內高校的專任教師中專業技術職務設置“研究員”序列,部分在開展科研活動的同時承擔人才培養工作,內涵和職能與南洋理工大學設置存在區別。
3.師資聘任制度。教師聘任采用國際通行的終身制(Tenure-track),工學院教師(faculty)主要由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訪問教師、科研專職教師、教學專職教師、其他等六類人員構成,人員比例如下圖所示。學院的師資結構建立在Tenure-track聘任制度的基礎上,從職稱分布看終身制教師的職稱呈紡錘形分布,副教授規模最大,占比為52%,教授和助理教授分別占12%和23%(詳見下圖)。學院每年主要引進以助理教授為主的師資,有兩個三年合同期來申請終身教職,需要通過嚴格的程序和考核標準。這種聘任制度具有很高的淘汰率,例如2017年29名教師入職工學院,而當年學院內晉升為終身教授的僅有8人。這種高淘汰和競爭機制成為釋放科研人才活力的主要驅動力。國內高校的人事考核評價體制形成專任教師“倒金字塔”型的人員結構,專任教師中正高級職稱人員多于副高級職稱和初中級人員。對于正高級職稱人員的考核機制仍不完善,會造成職業倦怠,降低隊伍活力。
圖? ? 南洋理工大學工學院各類教師占比
教師聘任模式主要體現三個特點:決策與執行分離、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相互制衡和協商、院校系三級管理。此種制度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程序公正和結果客觀公平,排除人情的涉入,同時有效避免潛在利益沖突帶來的組織內耗。在Tenure-track制度下的聘任具有較高的門檻和嚴格的程序。在教師招聘過程中,所在院系會根據工作需要組成評聘委員會(search committee),根據獲選人在科研、教學及服務方面的影響力和貢獻,結合國際同行評議做出民主決策。院長、系主任將在民主決策的基礎上實行肯定權或者否定權,因此在行政審批方面是在尊重教授評審結果的基礎上采取自下而上的行政審批。
三、啟示和建議
一流的師資是建設一流大學、打造一流學科的關鍵,南洋理工大學工學院始終把網羅世界各國優秀人才作為辦學興院的重要戰略,匯聚了一支規模適中、結構合理、產出豐碩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對一流大學的師資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建立結構合理、比例協調的人才隊伍。與南洋理工大學相比,國內高校專職科研人員比例仍然偏低,近年來部分國內高校通過擴大博士后隊伍的方式實現專職科研人員的補充。如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相繼出臺加強博士后隊伍建設的管理辦法,《華中科技大學關于進一步加強博士后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組建一支結構優化、規模達1500人的高水平的博士后研究隊伍的目標。但目前定位不明晰、職業發展通道不暢通,整體規模仍然偏小。應積極拓寬辦學資金來源渠道,通過建立合理的晉升制度和薪酬體系,進一步探索具有可持續性的專職科研人員隊伍的職業發展路徑。
2.構建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南洋理工大學工學院終身制教師的晉升評價主要通過校外同行評議的方式進行,并且大力推行學術代表作制度,這一制度設計既保證了晉升的公平公正又能避免人情內耗,同時積極引導教師關注學術成果的質量。應推行與國際接軌、適應國內學術文化生態的Tenure聘任制度,協調好終身教職與其他配套制度的關系。同時為激發終身教職的活力,以促進教師學術發展為根本導向,以發展性考核替代總結性考核,實施終身教職后考核政策,由學院、教師共同商定教師的發展規劃,促進教師終身職業發展。
3.以多元共治的學術理念為基礎,建立校、院、系三級管理模式。借鑒南洋理工大學決策與執行分離、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相互制衡和協商、院校系三級管理的模式,以相互制衡和共同治理的理念為基礎,適當向學院下放聘任的學術權力。同時建立完善和規范的工作流程和議事規則,充分發揮各類學術委員會的主體作用,強化院系的參與和決策地位,開展學術共同體建設。
參考文獻:
[1]潘懋元.一流大學不能跟著“排行榜”轉[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24(3):50-51.
[2]SALMI J. The challenge of establishing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M]. Washington: World Bank Publication,2009.
[3]世界大學學術排名[EB/OL].http://www.zuihaodaxue.com/ARWU2018.html,2019.5.1.
[4]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9[EB/OL].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9.5.1.
[5]Singapore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2020 plan[R].2016.
[6]NT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CoE) Annual Report 2017.[EB/OL]. https://coe.ntu.edu.sg/aboutus/Publications/Pages/Home.aspx,2019.5.1.
[7]龐青山.研究型大學師資隊伍建設三題[J].現代大學教育,2019(02):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