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瓊
摘? ? 要: 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從自上而下轉變為自下而上,是解決思政課親和力問題的有效路徑之一。自下而上教學方式必須貫穿思政課整個教學過程,務必增強思政課的對象意識,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學生參與教學全程的方式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使思政課更有說服力、感染力、吸引力,讓學生體驗到獲得感,使思政課切實管用。
關鍵詞: 自下而上? ? 親和力? ? 高校思政課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1]其中,親和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說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針對性是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面對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出發展開有的放矢的教學活動[2]。目前,提高思政課的到課率與抬頭率,做到入腦入心入行,建設更有力度、有溫度、有厚度、受學生喜愛的思政課堂,已成為思政課教育教學急需解決的難題。習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3]。本文嘗試從自下而上的教學模式視角論述提升思政課親和力的路徑,以達到怎樣培養人的目的,為新時代思政課建設添磚加瓦。即在思政課教學中轉變自上而下的教學模式、填鴨式教育模式,堅持以大學生為本,以融合當下時代需求及大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為出發點,視學生為教學主體,用自下而上理念與方法指導思政課教學,改革思政課教學全過程,從而增強思政課的說服力、感染力、吸引力,讓學生真正體驗到獲得感,真正從思政課中受益。
一、自下而上與親和力的內涵及聯系
以夸美紐斯、赫爾巴特等人為代表的傳統教學論認為,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教學的客體,以教師為中心,重教輕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培養活動[4],本文稱之為自上而下教師講授式教學。而以杜威為代表的現代教學論認為,教育要以學生為主,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為教師教育的出發點,教育過程是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過程[4],本文稱之為自下而上的學生參與式教學。日前中國高等教育部分教學采用自上而下的教學模式,思政課眾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以教為中心[5],未真正使學生獲得從做中學的能力。本文認為,只有在徹底改變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才能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思政課的親和力,在實踐中體會到思政課的實效性。
思政課親和力,即思政課對大學生具有的親近、吸引的潛在功能,以及大學生對思政課產生的親近感、趨同感。“親其師,信其道,踐其行”[6]。思政課具有親和力的重點在于能否滿足大學生的思想、精神、實際訴求,即思政課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摸透學生的社會關注點、思想困惑、理論渴求點,有的放矢地備課、授課[7]。這正與自下而上教學模式的精髓契合,以學生為教育教學出發點,站在學生立場換位思考課程教學與建設,以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自下而上,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教學方法,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增強對象意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時充分考慮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與認知規律,以馬克思主義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下簡稱新思想)為指導,積極鼓勵及落實學生參與思政課教學計劃的制訂,對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等的確定則積極采納學生的意見,并形成共同探討的氛圍,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感受思政課是非常輕松、愉快、有趣的一門普通課程。
二、以自下而上教學模式提升思政課親和力
(一)以學生為中心——增強高校思政課的學生對象意識
從2018年開始,“00后”逐漸成為我國大學生的主體力量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群體。作為“網生代”,他們思想活躍、需求多元,意識、觀念、行動具有鮮明的網絡時代特征。積極活躍在網絡媒體上,特別是社交類媒體,自我意識強,使用網言網語,在虛擬世界中踴躍表達反射出在實際生活中強烈需要獲得認同感和不斷發展自己的愿望。
教育對象的不同時代特征對思政課教師的教育教學提出新挑戰,要求他們隨時了解和知悉如今大學生的心理、行為特征與實踐、發展需求,不僅要充分利用網絡了解這一群體的特質,而且要經常深入學生群體中,加強與青年學生的面對面溝通,聆聽大學生的真實想法,洞悉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扎實做好學生群體摸底工作,從而因地制宜地、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課教育教學工作。
思政課教師除了認識他們外,還要領會他們的文化,與他們成為同道中人,在授課中結合大學生的青年文化特點,運用熟知的身邊事例、時事熱點和喜聞樂見的話語表達方式、網絡技術手段,淺入而深出地闡明馬克思主義與新思想的科學真理和價值關懷,使思政課教學更接地氣,更具有感染力、吸引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好的思想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吸收。”[1]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要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激勵學生展開討論、表達意見。在交流過程中,教師要捕捉到學生同樣希望在現實中表達及被認可的心態,積極肯定學生的參與行為,客觀公正地點評學生觀點,并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探討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領悟馬克思主義、新思想及幫助他們提高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思政課的說服力、實效性。
(二)學生參與式教學——增強高校思政課的學生主體性
自下而上的教學模式要求貫穿教學全過程,把更多的決策權、參與權下放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把關自己的學習質量,老師和學生之間形成“上下循環、交融運行”的新格局[8],實現杜威所講教育過程是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過程。
1.民意調查是上好思政課的前提。不同的思政課的教育對象所處的年級、現實需求是有差異的,學生對每一門思政課的教學需求是不一致的。在每門思政課提交教學計劃書前需要對所教年級學生進行網絡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含對課程的喜愛程度、對教學目標的看法、對教師的教學風格選擇、對教學方法的創新選擇、對教學內容的安排看法、對考核內容與方式的選擇等,在設置問卷時有傾向地融入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創新教學方式,通過數據對比分析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喜好,以此制訂初步的以學生為主體性的教學計劃書。
2.召開思政課教學計劃撰寫及審定研討會。邀請學校黨委領導、思政課全體教師、不同專業學生代表出席,在對教學計劃書初稿的匯報后應主動再聽取學生的想法、教師的意見、領導的建議,共同建立思政課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理論、能力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計劃。在開課前,將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傳送至學習共享平臺,并提前進行學習小組分組,各小組提前進行思政課教學計劃學習與討論,為課程學習做好理論和實踐準備。同時,在后期教學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老師與學生探討后可隨時調整教學計劃與形式,在思政課親和力不斷提升的情況下達到思政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目的。
3.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學方法與時俱進,強調學生從做中學。一是新時代思政課要學會善講、會講、能講好中國故事,擁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造詣的習總書記不僅能講好中國故事,而且能講好世界故事。因此,思政課教師要以習總書記為榜樣,切實改進教學話術,革新思政課表達方式,舍棄中國傳統以來的教育式、訓斥式形式,并用新思想聯系、解答現今大學生的思想、工作、發展、就業實際,積極發揮思政課的正能量作用。二是把“走出去”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浙江大學調研時強調:應努力實踐“使思政課的內容和方法從天上回到人間、從空中回到地上、從文本進入學生心中”[9]。新時代思政課教學場所不應只局限于校園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訴求、精神訴求,更在于全方位發展自己,思政課教師應結合社會大課堂,組織社會實踐,讓大學生走向各種基層、深入一線,并充分挖掘各地的紅色資源,推動思政課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實踐形式應多樣,如學習參觀紅色文化、調研發放問卷及訪談、志愿服務活動、不同角色體驗、支教助力脫貧,并把權力和責任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老師承擔著引導、指導學生的作用,具體落實執行教學目標時需要每一個學生親力親為,做好活動策劃、執行、總結、復盤,讓學生在做中學懂弄通中國故事,更好地助力青年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4.革新考試考核辦法,提升考核親和力。傳統思政課考核不是開卷考試,就是提交一篇開放性論文,考核評估的隨意性更讓大學生認為思政課沒有吸引力。自下而上的教學計劃是老師和學生共同制定的,同理考核評估應由老師與學生共同完成。考核評估應分為理論、實踐考核,以理論考核為主進行試卷考試,傾向考核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思想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理論運用能力,實踐考核應包含學生自評、學生所在小組評價、老師評價、社會評價,側重評估學生內化理論、踐行價值的情況[8];要注重過程的動態考核,在教學過程中分階段進行多次考核,使考核切實融入教學的內在環節,使檢驗教學成效成為常態化,同時調動學生在思政課課堂上的積極性、主動性,讓思政課變得更有活力、感染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遲成勇.關于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親和力和針對性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4(04):27-31,10.
[3]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9-3-19.
[4]張偉,李興韻.赫爾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差異性比較——教育目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教學論[J].現代教育科學,2012,24(12):55-56.
[5]金煒康.論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生成機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25(02):105-107.
[6]佘遠富,李億.以提升親和力為導向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與實踐[J].江蘇高教,2018,33(09):99-102.
[7]吳潛濤,王維國.增強親和力、針對性,在改進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23(02):7-9.
[8]金倩.“自下而上”教學模式的設計與應用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11(09):30-31.
[9]陳寶生在浙江大學調研召開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5/content_5143446.htm,2016.12.05.
基金項目:遵義醫科大學碩士啟動資金(FS-2018-6)、遵義醫科大學“青年e家”輔導員工作室(2018FDY-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