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翠霞
摘 要 我國社會在不斷發展中,人口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水稻種植和產量的壓力與日俱增。想要全面提高水稻的年產量,就需要加強對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水稻種植高產技術的相關意義,然后探討水稻栽培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品種選擇,栽培技術等,最后提出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方案,希望能為我國水稻高產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
水稻不僅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之一,也是世界范圍內十分常見的糧食作物,全球水稻的種植面積已達到谷類作物的24%。據統計,全球有100多個國家都在進行水稻種植,已有50%的人口以大米作為主食。我國的水稻具有高產優質穩定的特點,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對水稻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大。為此,深入研究水稻高產技術對水稻的潛力進行挖掘,是保證人們日常生活水平,推動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
1 注重水稻種植高產技術的相關意義
在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中,農業產業所起到的作用占比極大。水稻在我國的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中占到了1/4,其產量占到我國糧食總產量的50%以上。傳統水稻種植方法和種植地生態環境、生產環境、經濟環境以及栽培技術等關系較大,這些因素嚴重制約著水稻產量的提高。因此,加強對水稻的生產管理,提高水稻產量,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糧食作物增產增收,對于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更為明確的說,提高水稻種植高產技術,對水稻種植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2 水稻栽培前的準備工作
2.1 水稻品種的選擇和壯苗
應該以優質性、適應性、豐產性和抗逆性作為選擇水稻品種的標準。首先,根據北方地區不同情況,選擇適合該地區的優良品種,該品種具有較強的豐產性和穩定性。其次,所選用的品種應該產出質量優良的大米,品種的綜合抗性要有所保證,同時其對于土地的要求較低,特別是對地區內容易發生的病蟲害抗性要好。最后,選用通過審定的水稻品種,同時輔助以綜合性較好、待審定的品種。
為了延長優良品種的使用壽命和生長安全,在一個種植地區內,至少要有3到4個不同類型的品種,起到搭配種植的作用,避免一個地區內因品種單一影響產量。壯秧過程中,稀播種是保證壯秧的基礎,足肥是培育壯秧的保證。想要達到水稻高產的目的,除了選擇優質的品種以外,施肥技術、栽培技術、培育壯苗技術等也十分重要。
2.2 水稻旱直播栽培技術要點
直播水稻直接將催好芽的種子撒入大田,較移栽水稻縮短緩苗期7-9天,且種子入土淺,分蘗節位低,分蘗早生而快發[1]。直播水稻由于省去了育秧、移栽環節,因而省秧田、省工。綜合以上因素,北方當地直播稻面積越來越大。但是直播稻與雜草共生,雜草防除難度越來越大,造成嚴重減產;而且直播稻根系入土淺,若管理不善,極易造成倒伏。
因此,選用符合地區氣候條件和地域特點的品種,最好是分蘗性偏弱、穗型偏大、抗倒伏、耐高溫,綜合形狀優良品種。以選用早中熟水稻品種為宜,從而確保旱直播稻田產量增高。根據地塊情況,最遲應在每年的5月15日前完成整地播種,每667平方米播種量最多不超過20kg。相關實驗證明,播種量過大會導致水稻后期發生一連串災害,比如容易產生倒伏、發生稻瘟病等病蟲害、空秕率高等情況,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旱直播水稻時,正值五月芒種時期,氣溫適宜,水稻種子萌發較快,生長速度也較高,所以其田間管理應該以促進為主,在播種后1-2天內必須澆水,促使種子萌發。2-3天后除草,可采用掃弗特或農思它防除雜草。
3 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方案
3.1 改良土壤環境
對水稻的研究發現,其在土壤含肥量較高、土壤顆粒疏松平整或PH值較低的弱酸性土地上種植,能達到產量最大化的目的。如果不能滿足先天的土地種植環境條件,也可以自行配置提供土地種植環境。比如:在每年稻田秋深翻時,可以使用無人機增施有機肥菌劑;在水稻種植之前,在該地區內加入濃度為20%左右的草炭混合物,或者加入濃度為5%左右的完全腐熟的雞糞,將其混合均勻之后靜置五天,然后再將種植地區中的雜草、土塊完全清除,配合適量的床土混合均勻攪拌,以滿足綠色水稻正常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土環境。
3.2 完善栽培技術
在我國綠色水稻栽培技術中,經歷過多次改革創新,最初有矮稈水稻品種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經過不斷發展后,現在主要以超級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為主。水稻栽培技術的改革創新中,綠色水稻產量在不斷增加,說明我國綠色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取得了有效進步,并在實踐中加以證明。但現如今,對于某些地區綠色水稻的產量和預想標準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說,綠色水稻栽培技術的改革和創新仍需進行。在此過程中,可以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發現并改進實驗栽培技術中的問題,開展專家研討會等方式提高水稻產量。
3.3 加強病蟲害防治
在水稻的栽培過程中,病蟲害關鍵防治點以水稻幼苗期、拔節孕穗期及分蘗性為主,對水稻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的是稻瘟病、病毒病、稻飛虱、稻薊馬、稻象甲等,以往采取化學防治,現在逐步采取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有機結合的綠色防控[2]。其中,農業防治主要以選擇抵抗力較強的水稻品種為主,實行冬耕曬垡,適期春耕灌水,清除雜草等田間管理為輔。生物防治在水稻拔節孕穗期,通過赤眼蜂對鱗翅目害蟲的卵塊寄生,從而減少田間害蟲的蟲源,降低鱗翅目幼蟲的危害;還可通過稻蟹共生、以蟹治蟲。物理防治以色光板、頻振式殺蟲燈等誘殺害蟲起到防治效果,這一防治方法也能減少化學藥物的使用量,避免藥物污染產生。
想要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保證農業生產的效益,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改善水稻種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進行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一定要從目的地的水稻實際生活習性入手,結合當地的自然氣候等條件,才能保證水稻高產技術的正常實施,保證水稻產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建勝.水稻免耕直播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2)158.
[2]劉坤.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