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維發
摘 要 生態公益林作為重要的生態建設形式,在青海省海北州門源深受重視與嘗試實踐,為當地生態環境改善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但是當前生態公益林管理還存在樹木質量難以滿足環境需求、管理制度不完善、林業工作人員整體素質較低等問題,導致樹林難以完全發揮其公益及生態作用,需要積極對其加以創新。本文將簡單分析生態公益林管理存在的問題,并就其創新管理及發展趨勢展開探討。
關鍵詞 生態公益林;創新管理;發展趨勢
生態公益林指生態區位極為重要或生態狀況極為脆弱,對國土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態和社會服務產品為主要經營目的的重點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青海省海北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生態公益林主要包括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護岸林等,常見樹種包括青海云杉、祁連圓柏、沙棘及青楊等。當前門源回族自治縣生態公益林管理還存在一定問題,導致森林難以完全發揮作用,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創新【1】。
1 生態公益林管理存在的問題
1.1 樹木質量難以滿足環境需求
雖然青海省海北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生態公益林包含青海云杉、祁連圓柏、沙棘及青楊等樹種,從類型上完全滿足當地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需求。但是從樹木質量來看,當前生態公益林難以完全滿足環境需求。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較多,主要包括樹種與地區實際環境不匹配、投入資金及管理成本有限、樹苗質量欠佳、樹木抗病蟲草害能力弱、幼林面積過大等。在這些問題的影響下,生態公益林樹木質量較低,難以在短期內達到預期的生態環境改善目標。
1.2 管理制度不完善
生態公益林在我國的起步較晚,相應的管理體系也不夠完善。北海州門源回族自治縣政府及林業行政部門當前尚處于生態公益林管理的探索階段,相關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管理機制也較為落后,難以有效支撐管理需求。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在于林業管理部門的權力與職責相混淆,沒有分開管理,很容易出現相關部門及崗位人員缺乏工作主動性、互相推諉責任的情況。
1.3 林業工作人員整體素質較低
生態公益林初期管理難度較大,而且融入了生態及公益特點,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具有良好綜合素養。但是當前部分林業工作人員專業知識欠缺,專業技術不夠硬,工作經驗缺乏,對生態及公益的認知更是極為薄弱,難以有效支持生態公益林管理工作高效開展。
2 生態公益林創新管理路徑
2.1 明確樹木管理目標并規范管理標準
對生態公益林管理而言,樹木管理無疑是最為重要的部分,只有保障樹木質量,才能確保整個樹林的管理質量,進而發揮生態公益林作用。針對當前樹木管理質量偏低的問題,林業行政部門應當充分發揮領導管理職能,對樹木管理目標加以明確,同時規范相應標準,務必要指導樹木管理工作科學、高效開展。樹木管理目標應當是確保每棵樹木茁壯生長,質量完全合乎預期要求。對生態公益林規劃、品種選擇、苗木優選、樹苗移植、種植后管理等樹木栽培種植的全過程進行明確規范,尤其要對其中的各個細節進行標準化規定,從而指導相關人員更好地進行樹木管理。其中種植管理過程中尤其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合理規范管理,同時加強病蟲害防治,盡可能保障樹木質量。
2.2 完善管理制度
隨著生態公益林發展,公益林規模不斷擴大,必須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為公益林的穩定發展及作用發揮提供可靠保障。林業行政部門應當以國家相關部門及地方政府相關政策及制度,構建網格化的全面管理結構,對公益林管理相關事宜進行全方位完善。其中尤其要注意的必須科學規劃管理結構,明確管理權責,將公益林管理權力與責任相統一,同時將管理決策與工作執行相分離,從而進一步明確管理權責,加強監管,防治管理責任不清而導致工作主動性不強、互相推卸責任等問題出現【2】。另外還需要科學規范公益林轉讓協議,重點完善私砍濫伐監管制度,同時展開地方公益林保護合作,進一步優化配置管理資源。
2.3 重視林業工作人員培養及管理
林業工作人員作為生態公益林管理工作的主要執行者與負責人,其綜合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管理質量,故而必須加強針對工作人員的培養及管理。首先應當根據地方生態公益林管理需求,明確規范林業工作人員綜合素養要求,并制定相應的指標,指導相應的考核及培訓工作開展,務必要確保工作人員具備高水平專業知識與技術、豐富工作經驗和良好生態意識。其次應當加強林業工作人員管理,要求工作人員具有良好職業素養,能夠堅守崗位,科學運用專業技術加強管理,并且需要加強監督,一旦發現玩忽職守等問題必須進行嚴肅處理,打造一支優秀的生態公益林管理團隊。
3 生態公益林發展趨勢展望
隨著生態公益林的發展,社會力量的參與已成必然趨勢。一方面,生態公益林規模的不斷擴大意味著建設管理成本的大幅增加,緊靠政府財政撥款很難完全支撐,不能滿足實際發展需求;另一方面,公益林建設與管理僅靠政府及相關部門無法完全發揮作用,必須引導社會廣大公益力量參與進來,才能充分發揮公益作用,最大化公益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3】。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地方政府必然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與項目,吸引廣大社會力量參與到生態公益林建設及管理事業之中,而且依靠自身導向作用解決生態公益林發展面臨的資金、管理、人才及社會公眾效益等問題。另外當前以政府為主導的生態公益林建設與管理效率較低,質量不高,同時信息化水平較低,先進技術應用不足。從本質上來說,這是由管理機制所導致的。隨著生態公益林發展以及社會力量的介入,政府主導作用將得到有效削弱,相應的引導及調控作用將得以充分凸顯。在政府與社會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下,生態公益林資源配置將得到有效優化,并在各種先進技術的助力下實現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居國斌,等.生態公益林創新管理和發展趨勢探析[J].中國林業經濟,2017(06):52-53+70.
[2]李秀花.生態公益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管理機制探討[J].科學技術創新,2014(26):267.
[3]鐘榮凌.淺析縣級生態公益林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J].中國科技博覽,2011(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