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風平
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 包頭 014001
經濟法作為獨立專門學科,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經濟轉型、以及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漸勁趨勢,因此,在商學院及其它學院增加商法為主的課程內容,有利于增強學生商事活動競爭力。從商學院教育的視角,法學教學有利于商學院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企業管理者的學習目標。鑒于商學院學生缺少法科學生的前置課程基礎,其法學教學實施過程可運用具體案例及實務活動貫穿,實現知識學習和應用能力培養雙重目標。
法學是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型學科。商法注重按照既定規則和正確流程處理紛繁的經濟活動,而應用在商業經營中體現為依法經營和預防自我保護,在當今與未來商業環境下會愈發顯得重要。為此,諸多國內、國際法學院的教授在講授《企業法》等課程時,課程設計包含了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內容,如教授會讓學生自己完成虛擬公司注冊,設立股東會,體會董事會艱難復雜的選舉等企業治理活動,通過課程虛擬公司設立和組織“經營”,將商業活動納入到課堂之中,拉近理論與現實的距離。在親身體驗應用過程中,專業知識也可得到深入內化和有效加強[1]。
法學課程講授的創新設計。班級轉變成為一個“擬定項目公司”組織,每個學生都需要參與扮演一定組織角色,教師據既定的教育大綱,學生參與表現和考試結果多維考核最終決定成績。學生圍繞理論授課、法學知識點運用、組織人際互動、和公共關系等多角度展開社會商事活動體驗。體驗與互動在高等教育法學學科一直相當重視。課程設計始于《公司法》部分內容如下:
首先,導入《公司法》的獨立人格等概念以及相關的商業教訓案例,以引起學生在未來必須需要審慎依法經營,突出這門課在商學院必然課程選項。
其次,圍繞商學院培養企業高管的課程目標定位,學生開始擬定其第一份“商業計劃書”,教師組織“投資人”將從多個學生制作的商業計劃書中,遴選出一個項目作為公司的案例。在計劃書中,出資情況和人員組織需用“公司章程”的方式完成約定。篩選過程接受“投資人”詢問。教師作為“投資人”之一的提問主要將重點放在公司章程內容方面,預設問題包括出資形式、公司形式、股東權利義務約定等章程內容,用活動完成講解。學生用試錯完成第一次公司設立前期準備。
第三,勝出的“擬定公司”注冊工商登記。這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教師和研究生助教扮演工商登記人員角色。這里會有一定量技術工作需要做,如股東會選舉高管適格問題,公司股東會決議模版、董事會決議的規范格式等。這些正規文件起草是商學院學生必須實際應用技能。
此后,“擬定公司”的創始人股東須增加其他同學,來填充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各種角色,如“三會”,其之間的互動,豐富公司組織體驗。
第四,進入公司發展第一階段。股東會召開、股權轉讓問題,其又涉及與非法集資區分等技術障礙、有限公司與股份制有限公司形式變更,實現現代公司股權流動性特征實現。這階段會有更多的投資人和小股東的加入,監事會等其他公司人員增加,會有更多班級學生參與。從教學內容上看,提醒學生流程的合法性和變更的有效性,這也是知識點;從體驗上,虛擬公司和“投資人”互動,這里出現了首輪風投的概念,多大程度的股權稀釋?如何稀釋?在這些方面,教師可以就股權比例作課程應用性延伸。相關嘗試包括“讀書會”,一堂課和學生分享《股權設計》一本書,攜手學生走出創業的“雷區”。
第五,公司內部紛爭與治理。股東利益的分歧,小股東的聯合,股東會選舉,累計投票制度操作等。“擬定公司”將演示第一次股東會和董事會改選,新的管理層的出現。
第六,資本募集與股權變化,與公司架構設計調整。對校外創新創業的對接,邀請基金投資人走進課堂,學生將接觸真實的資本世界,這是珍貴的商業體驗。
第七,從有限公司、到股份有限公司,課程鼓勵學生追求公司上市。其過程中,“擬定公司”將涉及金融法規及上市公司前期運作。學生一方面可以看到職業經理人的價值實現與股東財富實現,同時也需看到其中的法律風險,如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違法行為與高管操守風險。
與此同時,在案例公司“經營”過程中,課程會穿插合同法、擔保法、甚至勞動合同法相關內容,重在強調如何避免經營風險,維護企業與當事人權益。課程將就實際情形,談論合同一方涉及市場壟斷等問題。
課程激勵與完善考核制度。這家“擬定公司”高管薪水和股東投資回報,與其上課表現關聯,會在“平時分”中加分體現,上課活動學生參與加分也有記錄在冊。部分課程重點練習將及時以書面作業完成反饋,并予以賦分統計,助教及時反饋結果。課程鼓勵學生記筆記,運用電子設備參與課程進程。
法學課程過程中的每一個案例細節,對學生未來的商事參與會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平時成績還要注重課程到課率考核,運用“云班課”等現代教學手段,在助教的協助下,完成上課嚴格要求。
期末考核內容可以是課程重點應用型問題,比如股權稀釋、有限公司吸收新的投資人的股權與注冊資本變更、修改章程、公司選舉“累積投票制”運用及特定情形下大、小股東選舉策略等。教改沒有期末劃重點和填鴨記憶——避免期末考完試就忘了。
用強化過程管理、注重知識應用能力檢測,以及全流程活動參與體驗的教學組織,實現大學提升學生知識、能力和潛力等復合目標。
教改針對師生比問題。面對一個大班,教師并不能回答很多問題,學生也沒有充分的機會提出疑問。一些國際高校強調“師生比”指標,并作大量師資投入,以改善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體驗。
目前國內一些高校,授課教師或經過學院程序挑選專業基礎較好的研究生助教,協助導師分發教學材料,助教和老師溝通后并幫助老師及時提供作業反饋,收集學生問題,以便老師及時予以講解。就此教改而言,助教在期末時還可以幫助整理“擬定公司”案例材料,對“擬定公司”發展狀況做一些資料收集整理,有利于教師對教改進一步完善。這些都體現了現代高等教育正式組織機構的優勢。其實,在國內一些頂級法學院,助教已經發揮著很重要作用。
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和課程考核設計。教師做好課程基本設計應當包括學生參與、人際互動、真實經驗等。這是實體大學課堂教育優勢特點。學生參與相關活動,通過團隊協作人際互動,來完成相關任務目標。教改課堂授課超越了單一教師講授,學習是知識豐富、人際關系和社會活動技能等全面感知塑造過程。這是網絡課堂和虛擬世界難以實現的。設想當缺課的學生僅僅考前臨時背一背筆記和復習一些課程重點,最終成績比全程課堂參與的同學都好,特別是像商學院案例教學等一些注重應用的課程,評價體系單一敷衍,那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必將走向衰落[2]。
法學教學設計增加實踐性活動內容,強調課堂活動參與與過程體驗,落實課程知識性和應用性雙重目標。在一貫采用案例教學的商學院,加強法學課程的實踐內容,不僅符合商學院的特點,而且實踐中發現教學效果明顯,課程實現了學生課堂參與、時間投入與成績結果正相關。課堂教學活動服務高教全人素質教育理念,學生在學習、人際、公共活動等多維度表現提升,具有很好溢出效應。
需要指出的是理論授課還包括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與方法論等方面的政治正確、法學學科基礎和案例講解依然是主要授課媒介,特別是理論性較強的法學課程不可一概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