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云 段小花 陳 普
云南中醫藥大學 云南省傣醫藥與彝醫藥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500
骨質疏松癥(0steoporosis,OP)屬于臨床最常見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全球老年人均常見此病癥;它是以全身骨量、骨密度減少和骨組織微結構退變進而降低骨強度,增加骨脆性,甚至發生嚴重骨折的一種疾病[1];多發于絕經后婦女、老人和多種慢性疾病的患者[2];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3]。隨著人口老齡化,我國患骨質疏松癥的人數會越來越多,這將嚴重危害著人類的身體健康。目前骨質疏松癥主要采取鈣劑、維生素D、骨化三醇、甲狀旁腺素制劑、雌激素、雷洛昔芬等藥物進行治療[1],但因其療效單一且副作用較大,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傳統醫藥的治療。民族醫藥屬于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通過長期摸索、實踐而總結形成的寶貴財富,不僅為各少數民族的健康做出貢獻,也為當今醫學難題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筆者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文獻檢索數據庫為主,以藏藥/藏醫、蒙藥/蒙醫、維藥/維醫、骨質疏松癥為檢索關鍵詞,以近年來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藏、蒙、維醫藥研究的參考文獻和書籍記載為基礎,對藏、蒙、維醫藥在治療骨質疏松癥上的研究概況綜述如下。
1.1 藏醫對骨質疏松癥的認識 藏醫理論[4]認為骨質疏松癥是由“無明”產生“貪、嗔、癡”三毒,再由嗔、貪、癡三種內因導致正常人體的基本要素隆、赤巴、培根“三要素”、“七正精”和“三垢物”等基礎物質偏盛、偏衰,從而引起機能發生紊亂的現象。治療上以獨特的藏醫理論為指導,通過協調“隆、赤巴、培根”三大元素在人體內的協調和平衡關系,以達到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目的。公元8世紀,宇妥·元丹貢布著成的《四部醫典》中就有記載用三味骨精湯和各種骨汁藥浴治療骨質疏松癥及各種骨病,由此可見,骨質疏松癥在藏醫理論中早已有記載。
1.2 藏藥抗骨質疏松的作用 藏藥在藏醫獨特的理論體系指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下,在抗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和研究中發揮著顯著療效。如李加等[5]使用藏牦牛股骨粉加味治療骨質疏松,療效顯著。李天才等[6]研究藏藥牦牛肝提取物中礦物質元素,發現藏藥牦牛肝提取物中含有的礦物質元素對中老年骨質疏松癥的預防,兒童和青少年骨骼的生長發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治療和營養學意義。李文華等[7]選取60例患者分為兩組,分別使用藏藥杞鹿溫腎膠囊和骨疏康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藏藥杞鹿溫腎膠囊不僅在緩解腰背酸痛、腰膝酸軟、提高腰椎骨密度等腎虛癥狀方面優于骨疏康,且具有改善心肌血液循環和抗炎的作用,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與張春愛[8]的臨床研究結果一致。張敏等[9]研究藏藥護骨十五丸抗老年雌性大鼠骨質疏松的作用,實驗結果表明藏藥護骨十五丸可以通過改善骨的皮質厚度、骨松質的顯微結構及增加骨密度多途徑而提高骨的生物力學性能,提示藏藥護骨十五丸可預防和治療老年女性絕經后期骨質疏松癥。藏藥紅景天在抗骨質疏松的研究目前較為深入,祁琳[10-11]發現紅景天苷在低氧和常氧條件下,不僅能促進成骨細胞的表型表達,且可以促進成骨細胞的分化、增殖及礦化,減輕低氧對成骨細胞的損傷;且紅景天苷調控成骨細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可能是通過調節HIF-1a/VEGF信號通路來完成的。
2.1 蒙醫對骨質疏松癥的認識 蒙醫將骨質疏松癥歸屬于“骨枯癥”范疇,認為其發病是因年齡的增長,體內“赫依”過剩,使“三根、七素”平衡失調,導致三根七素分解、吸收和排泄功能紊亂,精華和糟粕分解不充分,骨之精華減少,從而導致“骨枯癥”的產生[12]。《觀者之喜》[13]中記載:“老年赫依偏盛,易骨枯,治以補為主,補暖補精,而抑赫依過剩……”。《四部甘露》[14]中也記載:“老年人體內“赫依”過剩,五官感覺減退、耳鳴、頭暈 健忘而骨枯也,治療時著重于灸法”。蒙醫治療“骨枯癥”主張改善消化、健脾養胃、增強胃火、清除巴達干抑制亢盛之赫依,調節體內“火氣”平衡,加強“消化希拉”和“調火赫依”的促代謝作用,進而促進肝臟內“精華與糟粕”的代謝功能,以保障“骨精”的補充。此外,還應注重補腎[15]。“骨枯癥”在蒙醫經典理論中早有記載,其研究骨質疏松癥當屬于民族醫學中研究較為系統和全面的,不僅擁有蒙醫獨特的一套理論認識,在治療方法上也比較成熟,這為其他民族醫學理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2.2 蒙藥抗骨質疏松的作用 蒙藥在抗骨質疏松癥上的臨床實驗和藥理研究較多,不僅發現了許多具有抗骨質疏松癥的藥物,且還發明了抗骨質疏松癥藥物的制備方法[16-17],這為在民族藥中發現和挖掘新藥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董重陽[18]實驗研究表明蒙藥“二味杜仲湯”對去卵巢骨質疏松癥模型大鼠的骨密度、骨的濕重和干重具有著增加作用,且能提高大鼠骨灰內無機元素的含量和骨生物力學指標性能,其機制可能與蒙藥“二味杜仲湯”方中含有Mg、Zn、Cu等多種微量元素有關,因這些微量元素大多為各種生物生化功能酶的組成部分,可以增強骨形成和延緩骨吸收。劉晉[19]研究表明蒙藥二味杜仲湯對絕經后引起的骨質疏松癥骨痛具有緩解作用。王歡歡[20]研究表明參竹精片能減少骨吸收,促進骨礦化和新骨形成,增加骨密度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由骨質疏松引起的疼痛,改善下肢抽筋、腰膝酸軟無力、持重困難和步履艱難的癥狀。蘇亞拉吐等[21]研究發現蒙藥亞順通拉嘎可以有效緩解老年骨質疏松癥的癥狀,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圖布新[22]觀察蒙藥壯西-4味散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發現蒙藥壯西-4味散對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有增強骨密度,提高血鈣的作用。劉巖[23-24]研究蒙藥藍刺頭發現其能夠上調去卵巢大鼠ERα和ERβ的表達,調節骨吸收和促進骨形成,降低骨轉換率,調節骨形成的偶聯,起到防治骨質疏松的目的。此外,高小明[25]還觀察到蒙藥藍刺頭可提高骨抵御外力沖擊的能力、去卵巢大鼠骨最大變形撓度和離體骨骨密度,改善骨質量。使用全羊骨[26]治療骨質疏松癥是蒙醫的傳統經驗,療效顯著,并具有藥食同源之意。研究發現[27-28]蒙藥通拉嘎-5味丸能有效控制維甲酸所致大鼠骨質疏松癥的骨量丟失,改善骨代謝,促進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降低血清中堿性磷酸酶和升高鈣、磷含量。包立道[29]研究蒙藥亞蘇哈圖吉呼對去卵巢骨質疏松小鼠的實驗,結果表明蒙藥亞蘇哈圖吉呼能有效改善小鼠的骨質疏松狀態,除保護骨骼外,還有保護心血管和調節血脂的作用。常虹等[30]研究蒙藥壯骨膠囊發現其可提高去卵巢大鼠血清雌二醇(E2)水平,通過雌激素樣作用促進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增加離體骨骨長、干重、濕重、骨寬;提高骨抵御外力沖擊的能力和去卵巢大鼠骨組織生物力學性能和離體骨骨密度;從客觀檢測指標上驗證了蒙藥壯骨膠囊對去卵巢大鼠骨質疏松癥具有治療作用。
蒙藥在抗骨質疏松上的研究較為深入,部分藥物已從臨床研究、藥效學研究到基因表達的檢測,這對從民族藥中開發新藥具有重要的價值和現實意義,也為明確民族藥的作用靶點提供了依據。
3.1 維醫對骨質疏松癥的認識 維醫將骨質疏松癥歸屬于“外吉歐力再合日”(腰背痛)和“外吉歐力開臺尼” (腰痛)范疇。維吾爾醫認為,骨質疏松癥由異常黏液質和異常黑膽質停留在脈管、骨膜內,降低骨骼的庫外依提那密業(生長力)、庫瓦依提臺比業(營養力)、庫外依提木色維熱(成形力)而引起[31]。臨床上表現為疼痛,關節活動障礙,乏力,肢體沉重,自感易疲勞全身性疾病,屬于形狀改變性慢性疾病[32];許多維醫文獻中均有記載[33-34];并將其分為異常黑膽質型和異常黏液質型。治療上強調調整體液的平衡。目前,維醫制定了骨質疏松癥維吾爾醫診療指南和維藥新藥治療骨質疏松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草案)[35]和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維吾爾醫異常體液病證診斷標準[36]。
3.2 維藥抗骨質疏松的作用 維醫在治療骨質疏松癥時善于將中藥結合維藥進行組方,充分發揮維醫復方的療效。如:買買提哈斯木[37]在臨床治療骨質疏松時使用的“強身蘿菠甫克比爾蜜高”、“阿克力卡熱蜜高”和“木帕斯里木合日其”均體現了中維藥的結合,不僅療效顯著且無副作用。維藥在繼發性骨質疏松癥上的研究表明其既可以治療基礎疾病,還能改善因基礎疾病所引起的骨質疏松癥。如:裴凌鵬[38]研究維藥黑藥桑黃酮對糖尿病大鼠骨質影響,發現維藥黑藥桑黃酮不僅可以調節血糖,且可以增強骨密度,提高骨結構、生物力學,升高骨鈣、錳、 鎂、血磷及羥脯氨酸含量,降低血清ALP和骨ALP的活性。裴凌鵬[39]研究維藥無花果葉對抗大鼠潑尼松性骨質疏松的實驗結果表明,維藥無花果葉醇提物可升高大鼠的股骨濕重、干重;增加尺骨的骨重量、羥脯氨酸、鈣、磷含量和血竇組織;減少大鼠脂肪組織;升高HDL、血磷、ALP含量,降低TG含量。
隨著人口老齡化,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目前治療骨質疏松的藥物主要以西藥為主,雖能發揮較好的療效,但因副作用較大而導致患者的依從性越來越差。目前,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取得了很大的研究進展,民族醫藥作為我國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在抗骨質疏松癥的研究相對滯后,幾千年的民族醫藥理論因其獨特性和實用性而吸引了廣大學者,其豐富的藥用資源對解決現代醫學所遇到的難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藏、蒙、維醫藥治療骨質疏松癥在文獻中早有記載,并用自己獨特的理論詳細詮釋對骨質疏松癥的認識,在理論指導下進行用藥,善于就地取材和使用血肉有情之品治療,不僅療效顯著,且可避免西藥帶來的副作用,在治療骨質疏松癥上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從文獻收集整理中可看出,藏、蒙、維醫藥在抗骨質疏松上均有涉及臨床研究和藥理學研究,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筆者建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①充分收集整理各民族民間單驗方,為臨床研究和藥化、藥效學研究提供資源;②根據醫學統計學合理設計臨床實驗和動物實驗;③在明確藥效學后應深入研究藥物成分及具體作用靶點,為民族醫藥治療骨質疏松提供充足的科學依據。